1、
蔚蓝的天幕上,缀满了或明或暗的星星,星空下是我遥远的故乡,万家灯火伴着袅袅的炊烟亮起来,几声单调的犬吠、偶尔长长的牛哞、脆生生的羊叫,伴随着母亲对儿女乳名的呼唤,显得那么温馨、生动和立体;月亮升起来,满天的星光黯淡下去,只有少数耀眼的星星闪烁着,更给星空增添了神秘和缥缈。我站在村头,眺望着古老乡村的灯火和炊烟,青少年时期的故事便排着队向我走来......
盛夏的夜空,天空碧蓝,繁星闪烁。吃过晚饭的村民便拎着蒲团、摇着芭蕉扇,或是抹抹嘴巴拎着小板凳,悠闲地到门口那早已干枯的大木头上乘凉。那时候,农村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早时候连电都没有,只用煤油灯照明。晚上,星光为人们带来了多少乐趣和希望!老人坐在木头上,拿出烟袋,在自家做的“连年有余”、“吉祥如意”等富有“保佑祝福”的烟口袋里,用力拧出一锅烟,然后,再掏出“火镰”、拿出棉绒,用“火镰”在小块儿绵石上“噌噌”打几下,擦出的火星便点燃了棉绒,将棉绒按在烟袋上,便点燃了烟;后来,有了火柴,用火柴棍儿在火柴盒的侧面鳞片上轻轻一擦,顿时,一小团火光便点亮夏季的夜空,烟袋锅凑近火柴,随着“滋儿”的一声响,烟就点着了,老人沉醉在“吧嗒”声里吞云吐雾。门口的人越来越多,小孩子们伴着蟋蟀、蝈蝈、青蛙的鸣唱,捉着萤火虫,在人群里跑来钻去。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的诗恰是描写的就是我儿时晚上乘凉的情景。我躺在母亲的怀里,仰望着满天的繁星,一会儿捕捉最亮的星星,一会儿探询星星的名字。
“看,那是北斗星,多像一个勺子!”比我大一点的小朋友指着天空,对伙伴们说,“勺子星的外边所指就是北方。”
“那三个亮星星就是织女星,中间那个大的是织女,正要挑着她的两个孩子过银河呢。”
说起织女星,老人就讲起了“牛郎织女天河配”的民间故事,美丽的神话传说吸引了大人和孩子们,她们或坐或蹲或站在讲故事人的身边,侧着耳、托着腮,生怕漏过一个细节,直到讲完,仍沉浸在故事的余味中。大人们还告诉我们,等到了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全天下的乌鸦要到银河搭桥,让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如果拿着一面小镜子,站到黄瓜秧架下,就会看到鹊桥和牛郎织女相会的模样,会听到牛郎织女说话的声音。那时候我刚七八岁,总盼着深夜到黄瓜秧架下,看到那传奇的一幕,聆听神奇的神仙对话,可是,刚刚八九点钟,我们小孩子们就困得不行,早早躺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那美丽的神话故事便一次次走进我们的梦乡。
我们第二、三两个生产队部队挨着,平房也连着房脊。每逢夏夜,总有几位岁数大的到平房上纳凉。上房的梯子在里边,小孩子很少有人知道,因为上房去的人多了,害怕给房子压塌。有一天我发现了这个秘密,从此,每晚都跟大人到房上去。躺在热乎乎的房顶上,遥望着浩瀚的星空,觉得天离我们更近了,太空纯净深邃,那颜色蓝的可爱,蓝的深沉。有人说,地上有多少个人,天上就有多少颗星星。最亮的星星就是最大的官员,我们老百姓就是最小的星星。那么,我的星星在哪里呢?我在天空里寻找,一直也不知道哪颗是我,准是小到我们的肉眼看不到,于是就放弃了寻找自己的念头。大人们聚在一起讲古论今。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一个远房二姨夫,他上过私塾,打小就能看懂书报,看了不少小说和故事书,他经常给我们讲《三侠五义》《西游记》《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听的我们入迷,有时要听到下半夜,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2、
那时的文化生活特别单调。县文化馆来说乐亭大鼓书的了,我们就像过年一样高兴。天还没黑,我们就早早地吃饭,有时赶不上就省去了晚饭,到大队部去等。那时还没有电,村干部就在房檐下点上“汽灯”照明,队部的院落里挤满社员。说书者站在鼓架子旁,手持两块半月铜板,另一只手持小鼓槌,连说带唱。一个人就像操持着千军万马,一会杀声震天,一会风平浪静,直说得听书者引颈聆听,而且说书者时常卖个“关子”去喝水,引得人们议论纷纷,猜测着后边的结局。最后在“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中结束,人们兴犹未尽,纷纷要求再说一段,经不住人们的强烈要求,说书者就经常满足人们的欲望,但是最晚不能超过12点,因为明天还要“抓革命促生产”。说书者有时住在村里三五天,有时说上一晚就走。
后来村里通上了电,人们的心里一下子豁然开朗。那天下午放学,我看见两个电工在给我家接线,安装接线盒和灯座,心里非常的高兴,我们终于要结束多少辈子点煤油灯的历史,开启了用电的新篇章。天一黑,我就将电灯的拉线一拽,顿时,屋里亮亮堂堂,我兴奋得叫喊起来:“有电了!”我就跑到院子里,看到左邻右舍的屋里都亮起了电灯;我又高兴地跑到大街上,看到街道两边都亮了电灯;我又爬到平房顶上,看到整个村里都亮起了电灯,整个村子一片光明,这时候,明亮的村庄显得满天的星光都要暗淡了许多。有了电,就看到了电影。星光下看电影清晰真实,人们都从自家走出来,到银幕前去欣赏动人的故事和时代的印记,真的像享受了一顿顿的文化大餐,使原本匮乏的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如果遇上明亮的月夜,就影响了电影的观看效果。知道来放映电影的消息,人们高兴地奔走相告。《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大样板戏人们百看不厌。后来,就有了《侦察兵》《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又有了《小兵张嘎》《卖花姑娘》《保密局的枪声》,我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进入暑期,炎炎的烈日炙烤着大地,到了晚上的气温也是居高不下。有人提议去洗澡,呼啦啦一片响应声,我们在星光的照耀下,相拥着向村东的滦河走去。村东200米左右有一条滦河的支流,水面不宽,河水清澈见底,大人多次嘱咐我们小孩子“不要上树掏鸟,不要下河洗澡”,这是放暑假后的两条铁的纪律,一是防止上树时不小心摔伤,二是洗澡蕴含着溺亡的风险。我从小胆子就小,是不敢违背家长和老师的话去偷偷洗澡的。晚上一听说去洗澡,大人也不反对可把我高兴坏了,我穿着裤衩,因为天热便拎着背心,跟着大人们不一会就到了河岸。洗澡的分成两班,男的去上游,女的在下游相隔五六百米的地方,不管是星光下,还是月亮地里,都看不到对方的身体,影影绰绰中,只能看到白花花的一片和听到哗啦哗啦的撩水声。我们把衣服脱在岸边的土堆上,或是系在树腰上,使上记号。河水不深,有没腿处,有齐腰深,胆子大的就到河心一人深的地方游泳。到了水里,暑热一下子就给驱散了。星光照在河面上,我跟大人学“狗刨”,那星光便一下子被我们荡漾跑了。于是,我就去追,那星光仿佛跟人逗着玩似的,你越追,它就越跑,你追到哪它就跑到哪,总也追不上。星光越来越亮,天气越来越凉爽,跑够了、打闹够了,我们才离开给我们欢乐开心、给我们美好童年的难忘的小河。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同学分成几个组在夜里宣传毛泽东思想。星星出来了,我们同学在油灯下给站在碾盘上的同学提词,站在碾盘上的同学用纸糊的喇叭向村里的社员广播;半夜,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下来了,村干部带领社员们走街串巷地去宣传;又是一个晚上,在村部召开批斗大会......千万年的星光见证了岁月的沧桑。那时的冬天格外的寒冷,呼啸的北风刺得人们猫抓般的疼痛。这时如果小便,就会看见刚撒出的尿立刻冻成冰棍,把舌头往生产队的车闸上一舔,舌头马上就被粘住。再冷的天气也挡不住我们十几岁的半大小孩子出去“打仗”。晚上,寒冷的天空更显得星星的明亮晶莹,寒风吹走空气中的阴霾,更显得天空的湛蓝高远。庄稼收割完毕,一眼就能望见北村的房舍,星光下,我们三五或十几个人,穿着棉衣跑出来,跟外村的人“叫号”。借着星光,我们捡起土坷垃向对方掷去,他们也向我们扔土“手榴弹”。少年不知愁滋味。土坷垃有时砸在棉袄上,我们都努力躲避着,有时砸到头上,因为我们都戴着棉帽子“全副武装”般的模样,也不觉得疼。双方就这么互相喊叫着、玩耍着,不知不觉中,就在星光的陪伴下长大了。
3、
高中毕业后,我回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跟乡亲们度过了九年的亲切时光。地震那年,我跟牛车到唐山卑家店去拉抗震救灾物资。记得那天是下午走的,由于牛车走得慢,到卑家店的时候已经是繁星满天了。我们装了一车长木杆儿,为了早点赶回家,顾不上吃饭就往回走。8月的天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星光闪烁,不一会儿就乌云遮盖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小雨来。到了沙河驿镇,雨越下越大,我们都挨着浇,只好在附近闲置的厂房里避雨。夜里很冷,有的人都感冒了。我们找来柴禾,点起篝火烤衣服、取暖。凌晨雨停了,我们盼着天明,盼着太阳出来,那时就能暖和一些了。看西边的天空启明星,我们知道“大毛出来二毛颠,三毛出来亮了天”。大毛就是最亮的启明星,等到第三颗星出来,天就亮了。
那时候,生产队都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们村东是沙地,基本不长庄稼,为了改变土壤结构,我们就利用农闲的冬春时节往沙地里掺好土。那时候天冷,冬天把大地冻个结结实实。我们就在村东的好土地上挖土往沙地上担。地冻上了,我们就用铁钎用铁锤将冻土劈开,砸成小块,用桑条筐挑到沙地上。为了加快进度,常常是盯着星星上工,披着星星回家,中午回家吃完饭就上工,一直干到腊月底。过完春节,只休息一天,大年初二就又投入到改造土壤的战斗。我对那时的星光太熟悉了,我眺望着它,它也俯视着我。我常常想,啥时候我们能改变现状,实现现代化,让一户户一村村都富裕起来呢?这是农民的梦想,这是对土地的顽强信念,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呼唤吧!
我忘不了那年搞夜战修水库时的宏大场面。水库在我们村西的沙丘地带,水是从上游的泉眼流下,还有积攒下雨时的雨水,形成了一个小水库。村里决定把水库的水拦住,修建一个拦水坝和放水闸,让下游的土地变成水浇地,提高粮食产量。连续好几个晚上,全村三个生产队的社员统一动员、劳力全部出工。夜战扯上电线,点上大瓦数灯泡,会战场面真是人山人海,人们在星光下,在明亮的电灯的光照下,你来我往,干劲十足,场面特别的壮观。水库修好了,下游建成百余亩稻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的禅诗就是当时插秧的真实写照。插秧时,在一片片水中央,人们弯腰插秧,互相比赛,你追我赶。稻秧长大了,分蘖了,一块块稻田像一块块翡翠般好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金秋时节,站在道边,放眼望去,青蛙的歌声此起彼伏,金色的稻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稻浪滚滚,农民带着歌声与微笑收割水稻,一片丰收景象。
农民虽苦,却也有乐趣,因为我心里装着诗和远方。秋天是农民最开心的季节。为了抢收庄稼,减少损失,那时候起早劳动是家常便饭。天还没亮,生产队长就来到村中一棵大槐树下,拿起石头,敲响了挂在槐树上的水车轮子,敲响上工的钟声。睡梦中的社员们,听到钟响,就像战士听到了冲锋的号角,便纷纷从各家出来,头顶着星月去收秋。到了地里,东方刚刚日头冒嘴儿,星光还未隐去,天边霞光万里。按照庄稼成熟的顺序,常常是先收玉米、黄豆、荞麦,然后是刨花生、起红薯、割晚稻。“早起三点半,中午带顿饭,晚上看不见”是那时农民辛苦劳动的真实写照。刨花生、起红薯的时候,到了临近中午,队长便派俩人回村取饭。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各家拿出来的饭无非是“蒸红薯、烙白面饼”,取饭的人挨家挨户地把饭“齐上来”,再到指定的人家担来一水桶免费的清汤,然后送到正在劳动的田间地头。当时人们为了省事,不从家里带筷子,只在身边掘根儿桑条,折成筷子的长短应付了之。吃过饭,在地上休息一个钟头左右,便接着干活儿,直到看不见东西才收工回家。当时我反复锤炼了“歌震甘露千滴落,汗洗星斗万颗生”这一句诗,就是当时劳动的真实写照。等我们回到家,早已是繁星满天、万家灯火了。
4、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庄稼收割差不多了,生产队便在腾茬后做着种麦的各项准备工作。白露过后几天,生产队就开始浇地、耕地、播畦,开始播种小麦。因为需要种麦的亩数多,开始播种就早,当时提出了“不种寒露麦”的口号,基本在寒露前完成播种任务。麦子长出地面以后,要浇第一场“扎根儿水”,冬天到来之前要浇“封冻水”,同时,为了防止小麦冻死,要用沙土或猪粪盖“棉被”麦过冬。
春天来了,要将冬天盖住的沙土、猪粪㧅到畦埂上,给小麦浇“返青水”,之后还要浇“抽穗水”、“灌浆水”和“定浆水”。灿烂的星光下,清凉凉的井水在水渠里流淌,流进碧绿的麦田,看着水里的星星,聆听着清水滋润着饥渴土壤的美妙声音,在习习春风的吹拂下,我在憧憬着那一望无际的麦田,那丰收的麦浪,能吃上自己种出的麦子磨成的面粉,那心里无限的幸福。
星光伴随着喜鹊的叫声,天气有些凉意。我戴上草帽,汇入收麦的队伍里。到了地边,天空才放亮。社员们扑下身子,比着赛,较着劲,都不甘落后。盛夏的早晨是凉爽的,只是有着露水。大家干劲十足,每拔一段,够一麦捆了,就用两撮麦秸秆连接起来捆好麦子,戳在麦畦里,隔不远就会有一捆。白天,社员们兵分两路,一路继续收麦,另一路,要将这些麦子拉到打麦场晾干露水,码垛起来,遇到下雨,还要苫盖上。麦收时节,经常是雷雨冰雹天气说来就来。为了避免损失,社员起早贪黑,不分昼夜地抢收小麦。我记得,为了防止冰雹给小麦造成损毁,大队专门有一个民兵组织,乌云来临之际,用“土火箭”驱散冰雹。
晚上打麦脱粒是一件很辛苦的劳动。晚饭后,社员们来到打麦场。因为有了电灯的照耀,星光黯淡了下去,月光也没有往日的风采。整个麦场,到处飘散着小麦的香味,这种香味是一种原始的麦麸香,一种令人向往的即将吃上面饭的幸福的味道。打麦场上,机声隆隆,麦尘飞扬,铡刀铡麦子的“咔嚓”声,木掀扬起麦粒落下的“麦雨”“唰唰——”声,木杈挑动麦秸的“哗啦”声,奏成了一首乡村打麦交响曲。熟睡的村庄、远处天边的下弦月记载着这“麦秋”难忘的乡愁。凌晨三四点钟,打麦告一段落的时候,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脸上、胳膊上、手上都被尘土、汗水涂抹得花花道道,你笑我,我笑你,欢声笑语在夜空、在田野溅落。洗去尘埃和疲惫,回到生产队队部,累了、饿了的人们吃上新麦做成的炸饼,感到吃到了世界上最香的食物,那种幸福不经历当时的情景是绝不会想到的。
1977年春,为了解决当地红薯过剩、让人们吃粉条更方便的问题,我们第二生产队开起了漏粉作坊,我有幸成为长期在粉坊的三个人之一。漏粉一般是四五天一次,且都是在晚上。比平时需要增加一个拉风匣的、一个揣粉面的和两个㧅粉晾粉的。揣粉面是个力气活,先将少量淀粉用开水“打欠”,然后往里边揣面粉,直到面粉成条适合漏粉为止;“掌瓢”是个技术活,当时掌瓢的只有陈守玉和陈守礼两个老手能够胜任。一场漏粉下来至少要两三个小时,一直与蒸汽和水打交道,又累又墨迹。等清理完现场,已经夜深人静了,我们几个人用粉头拌上酱油,有时弄来点黄瓜,充作夜宵,都吃得津津有味。走出队部,抬头望望天上的星星,银河灿烂,群星闪耀。星光,伴着我们走进甜甜的梦乡。
5、
当年的冬天,村小一名老师去当兵,我便补充到民办教师的队伍,当上了小学教师。6年以后,我参加了县新闻写作班的考试,在600多名青年中脱颖而出,于是,走出生长养育我25年的故乡,到县城参加了工作。
星光啊,星光,你伴随我成长。从牙牙学语到蹒跚走路,头顶上的星光始终照耀着我前面的路;从走进校门到高中毕业,是你给我力量,给了我信念,给我指明了人生的航向;广阔的农村,从农民到学校当老师教书育人,使我懂得了劳动的甘甜、农民的艰辛,在我以后的写作道路上始终为坚持农民而写作;在星光的照耀下,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星光啊,星光,你见证了社会的变迁。我曾在露天的草房里窥视星光,叩问苍天,我们何时能实现“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理想生活?!在星光下劳动时,我叩问大地,何时何地,我们能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实现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好的愿望逐步变成现实。两层小楼、宽敞的瓦房代替了陈旧低矮的草屋,农民住房发生了巨变;多彩的服装代替了黑白灰挂补丁的衣服,相亲借衣服的寒酸已成为笑谈;商品购买早已不受限制,超市开进了农村,营养丰富的餐饮代替了过去单调的饭食;结束了过去出门步行、骑驴、骑自行车的历史,电动车、小轿车开进千家万户;村里修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彩电、冰箱、空调、手机、互联网变得不再奢侈;免除了农业税,农民种地有了补贴,农民到60岁也有了养老金,人们的生活越变越好......如今的太空,“嫦娥奔月”等美丽传说已经成为现实,随着“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神舟五号”、“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北斗”组网成功,中国跨入航天时代,祖国日益强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载着五星红旗,伴随着《东方红》的音乐在太空遨游,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面对星光,我见证了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豪迈,杜甫那“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辽阔,感受过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元宵盛景。难忘星光下的除夕,地上的灯笼与天上的繁星媲美,人们祈福生活美好,五谷丰登;星光辉映着大地的祥瑞景象,呵护着芸芸众生。星空下的村庄是美丽的乡愁,是一段难忘的时光,是我童年美好的记忆:星空下的碾道、磨豆腐的石磨、馋人的糖葫芦、补锅匠的吆喝、飘香的炸饼......现在,我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大大丰富,但是星光下的美好回忆将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不会磨灭掉。
2020年,京秦高速公路从我们村北斜穿而过,因我们家的祖坟在高速北面的公路脚下,几丈高的公路便成了先人遥望村庄的屏障。2021年10月母亲病逝时,我将祖坟迁到村南路边不远处。这样,可以避免阳光遮挡祖坟,让祖先们多多享受阳光的沐浴,亦可节省我们的扫墓时间,这里离老家近,离我们所住的城市也近了不少。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等我百年以后,我叶落归根,可以夜夜在这里与亲人相聚,与月光相伴,远远地眺望星光下的故乡,把灵魂永远留在我出生的地方!
愿星光护佑着故乡人一代代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