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好客的头像

好客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07
分享

“初心与使命”的发源地 ---再读《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在这广袤而荒芜的陕北高原上,曾经的一位北京知青如同陕北山谷里生长的柳树,拼命地向下扎根,那不同于垂柳的枝条直指天空,倔强生长。在这里,这位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北京知青经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由最初的难以适应到后来把自己看作是地地道道的延安人,和梁家河村老百姓共同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下定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与其深入群众,艰苦创业的七年人生阅历紧密相连,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裁缝社、代销点、铁业社、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点滴,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艰难困苦提升认识和境界

文革中从高干子弟到“黑帮”子女,十五岁的习近平经历着亲人相继被审查的家庭剧变,“逃离” 政治漩涡,相应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延安接受再教育。一下火车,美好的想象被现实击得粉碎,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这些鲜明的对比,让原本因家庭原因心情沉重的少年再度蒙上厚重的阴影。经过理想与现实的对视,这位少年明白这里才代表着中国当时的实际。静下心来,他振作精神,虚心向陕北乡亲们学习,住着“山顶洞人”的窑洞,克服“四关”,适应露天厕所,学会缝补做饭,习惯用荞麦叶、苦菜充饥,逐步完成从“北京娃”到“村里娃”脱胎换骨式转变。别人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每天拉200架子车土,卷起裤管跳进冰水里干活,越是这种艰苦的环境,习近平反而越坚强,他从不对身边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他能吃苦,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顶住压力,下决心扎根农村,在农村的广袤大地上有所作为。长期以往,在苦难中认识得到提升,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为今后的挑大梁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作为钢厂基层青工,我们的工作虽然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是也是伴随着汗水和噪声,日复一日与废气、钢渣打交道,在深夜里专注操作,在严寒酷暑中监守岗位。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把根扎地越深,越能磨练意志,提升认识和境界,才能为修心打下基础。也许这也是我们广大青工人生的一个启程点。若干年后回忆,我们的很多基本观念,思想特点,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作风,也必将是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

田间灯下燃起理想与希望

“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在当时教材短缺、书本贫瘠、学习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习近平依然手不释卷。“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在田间、利用农忙休息,他戴个草帽,坐在地上,欣然翻上几页;深夜窑洞,微弱的煤油灯相伴,“书痴”习近平一边阅读着中外名著,一边做着笔记,时而抬头思索......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念;德国古典哲学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熟读历史,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以古喻今;文学经典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让他能够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寻找精神寄托,开拓视野。下乡七年,不忘读书修身,为其日后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站在更高处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补充理论。“三十里借书”传为美谈,读书思考,借鉴判断,在书中与大师对话,为以后的“厚积薄发”积蓄力量。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人能够知道,梁家河知青窑洞里这微弱的灯光给习近平和中国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光明。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著名论断。 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结构也在飞速更新。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压力的增大,我们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也是众所周知。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尤其作为青年人,我们更需要思考。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时刻不忘给自己充电,在任何时候,挤出时间学习,提升自己。真正的强者,是在人生的每一步,都能够清楚自己的定位,不断努力为下一步做铺垫,青年习近平做到了,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创新探索引领致富小康路

“沼气”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新兴科技,一经报道,深深吸引了这个满脑子创新思想,一心为民的实干家,“沼气”这个全新的事物,也许是解决贫瘠农村能源问题,解放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水平的“金钥匙”。冷静分析,四川与陕北气候、土壤差异大,这把源于四川的“钥匙”能打开陕北的“锁”吗?面对缺人才,缺技术的局面,带着憧憬和热情,青年习近平踏上了沼气“取经路”。在陕北建沼气的难题远比想象的多,各种怀疑和非议也接踵而至,习近平的倔劲上来了,详细记录,分析对比各种土壤的建造办法和技术要点,围绕如何保证沼气池不漏水、能承受压力、一次试水成功的关键点,习近平更是夜以继日,白天考察、晚上总结是他不变的节奏。功夫不负有心人,习近平探索引进的创新成果打破了“沼气过不了秦岭”的谬论。面对难得的外出学习机会,习近平更是抓住一切条件,站在时代最前沿,把沼气利用相关产业和利于在陕北土地嫁接的致富产业详细考察了一遍。

如何让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实践,我认为青年习近平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作为企业青年员工和工程技术人员,我们首先要学习青年习近平“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遇到工程实际问题,不仅要会干,更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干,如何干得更好,思维要有延展性和前瞻性。解决问题,要学习青年习近平直面困难时展现的专注、勤奋、细致。创新实践不是一句口号,需要专业技能的积淀、职业素养的提升、创新机制的推动。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刚闭幕的共青团十八上的讲话为广大青年朋友们提出要求、指明方向。作为国企青年工匠,我们肩负着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的历史使命;我们承载着“两个一百年”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青年朋友们,我们任重而道远,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确实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