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国樑的头像

李国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22
分享

林中拾菌

  店子村东西面山,南北托罗河流向珠江支流,右侧一条砖铺路长驱直上。西面山为前山,森林覆盖较为稀疏,多“罗汉林”,矮小灌木,加上沙厂的不断深采与两次大火把前山弄成“地中海”型,实属难看;东面山为后山,生长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黄杉,黄杉得到大量保护,植被繁密,终年葱绿。

  农村人靠山吃山,前后山出菌多。每到雨季,一两阵过后,天气转晴,强烈暴晒,菌子也憋不住,不由得透出新生面孔来和村民们见面打招呼,可爱至极。店子村世世代代都离不开菌子,如鱼不离水。一到菌季,全村老老少少全都出动,拿着小桶,或拿个食品口袋,甚者背着竹篮,天边墨黑时就已经踏着沾满露水的小径,于两片山中,开始了捡菌。                  

  从忙碌中抽出时间去进行“拾菌旅”,对于农家人是不可或缺的。在此程中,会让你体验到大自然的一份静谧,与大自然接触,烦忧得以消去,心静舒畅。当然,我与兄弟姐妹必然参与其中。

  凌晨六点,闹钟声入耳,我用睡意朦胧的眼光看窗外的黑暗,急忙披衣穿鞋,联系大家开始“拾菌旅”。路上聚齐前行已是六点半,天色微亮,去后山路两旁铺满露水,路旁的低边多是孙家的坟地,假使一个人去的话,多少会有些寒栗不安。

  后山的菌子质好味佳,其中青头菌属最爱,出青头菌多。而“白皑”易寻到,冬天大雪纷飞,集聚山腰,白雪皑皑,得其名。到达白皑七点多,东方天际浮起一片鱼白肚,后山下村中几声鸡鸣,把山林都喊醒了。

一如既往,大家默契地分头行动,以呼喊确定各自位置。我最喜欢去崖边那儿,在那儿我拾过奶浆菌、大白菌和假青头菌......很难不诱人,所以不顾脚下枝丫石块,直奔崖边。果不其然,一朵、两朵……盖在松毛下的实为难找,仿佛是腼腆羞怯的小孩故意躲起来似的,总爱和人们开玩笑,扒开松毛,一个漂亮的小朵儿露出来,开爱极了!大家兴致勃勃,都不觉疲乏,迅速仔细搜寻着,当然,这可是大家的晚餐呢!

  一清早过去,鸟鸣啁啾,太阳愈加强烈,我们稍做休息。松树下的荫凉,空气中的青草味,在一瞬之间似乎感受到了归隐之人淡泊心境——远离尘世,抛开杂念。享受来自大自然的亲和,感悟生命之真谛。

    “走,喝水去!”我向大家提议。

  大家也口渴得不行,纷纷赞同。

  白皑的西北方有处地方叫“大松棵”,山腰处有泉水出露,冰凉至极。我熟悉那儿,于是带着小我一岁的兄弟上去取水,装了两瓶,泉水太过清凉,徜徉于阴凉处,我们一把它露在光照下,那一丝丝雾缕,就如同湖面上的雾一般,环绕于瓶边。当然,语言是无法描绘全面的,倘若能身临其境,便可一目了然,心中自有体会,必会深发感慨。喝下几口,才知晓山泉水和自来水具有很大差别的,是一种透心的凉,肺腑清爽。

  时候不早了,我们把拾的菌并在一块儿,大大小小也有一桶可口的好菌,此旅不枉白来,收获颇多,回去的时候,心想要捉一只鸡出来,为大家呈上“野生菌鸡肉火锅”晚餐盛宴……

  杀鸡在我家分工极其明确,每次都是我把鸡先杀死,然后把鸡放于一盆热水中烫,这样做是好把鸡毛揪下来,最后洗净拿给父亲烧焦,其间我最喜欢放一点玉米粉到炉子中,火势迅涨,好把一些细小的毛烧尽。母亲和姐姐解剖,油炸煮熟,同时把洋芋白菜等食材清洗切好拧好放于盆中。兄弟几个把捡来的菌洗干净,再把菌撕小,便于煮熟。一切准备就绪,把鸡肉和菌一同下锅,煮个二十来分钟,配上几瓶啤酒,细腻多滋,津津有味。

  天渐渐暗下去,夜渐深,路灯也熄了,村子中央那棵几十年的古拐枣下的小凉亭里,妇人在亭中乘凉,叨叨家常。夜在一声声“来一个”中悄然向深处而去......串门归家的村民引起的几声犬吠声,作了一天忙碌的尾声,当然,还可以望见几点萤火虫光闪。

  后来啊,兄弟姐妹六人除了过年能够聚在一起外,就只剩每年一季的拾菌之旅。流年如水,佳节难逢,长大后,各奔南北,都开始着各自的人生,但我坚信,亲情总会把我们系在一起,纵使我们飞得再远,远扬的风筝终能够收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