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够让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多识些草木鱼虫之名,能够获得一些生活上的技能,这是勿庸置疑的。除此之外,阅读的最大好处莫过于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饱满,得到一种道德上的高下的区分能力。坦率地讲,阅读就是给心灵一眼清澈的泉水,让我们心明眼亮,获得灵魂上的慰藉。
与其他事情一样,阅读也是讲条件的,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首先,我们得舍得花费自己的时间来读书,也就是说,我们得在繁忙的工作与生活中专门劈出一块时间来与书本交流。
其次,我们得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一种专注而清静的状态。因为我们要真正钻到书本当中去,需要的不仅是耐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得有对付枯燥与乏味的勇气。
读书就是一个爬金字塔的过程。刚开始我们处于基地上,不断地绕着塔的外围旋转、徘徊,一直找不到进入塔门的通道;当我们终于踏入了大门,又不知道这梯道的宽窄与陡峭,也不知道到底要爬多久才能达到一个可以供人歇脚的平台。可是当我们鼓起十分的勇气,努力地往上攀登时,我们会陡然发觉这勇敢的好处,我们此时已经登到了一定的台阶上,能够看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风景;也就是说,此时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阅读趋势,能够从书本中获得了一定的教益。接下来,我们沿着自己既定的阶梯不断地攀爬,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站得越高,眼底的景物越神奇,并且这奇异的景致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让我们不断地滋生出攀登的欲望;这就是说,一旦我们在书海中找到了方向,我们便会在这条路上愈探愈奇、愈探愈深,一往无前。最终,或许达到的收效是我们不敢想象也不可估量的,我们有可能会爬到金字塔的顶端,这就有了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与醍醐灌顶般的觉悟。本来我们只想在书籍里获取一点前人的智慧,寻求一点心灵的感动,没想到一使劲居然成了某方面的行家里手。
可以说,阅读上的兴趣和获得某种感动的希翼是支撑着我们在书海中划航的原动力。
阅读是一项“看见”世界多维度的伟大的工程。
我们即使有了这种阅读的兴趣,也有了这种阅读的能力与冲动,我们首先面临的挑战是读哪些书才受益。我想,这是任何的阅读者都要面对的不可逃避的困惑。书海繁浩,一些低俗的书刊的确是不适合阅读的,那不仅对于我们无益,还会损害了我们的心智。如果我们是致力于某个方面的学问的专研,问题当然很好解决,我们就读这方面书籍的著作,也就差不多了。只是,我们只是喜欢书墨的馨香,喜欢与文字打交道的泛泛大众。那些,我们又如何摘取书籍呢?依笔者粗浅的见解,从奉为“经典”的书籍里去寻找与你兴趣契合的书籍。这里面有能够让我们知道过往的历史典籍,有让人沉醉其间的人物传记,有让我们对人生对社会有反思作用的现实文学,也有让我们能够获得实际的生活技能的指导书册。从体裁上分,则大致可分成诗词、散文、戏剧、小说与其他文学。我想,在这些林林总总的“经典”书海里,总有一类书籍能够与你产生心灵的共鸣。
在书的海洋里能够让我们看见世界的多维度,看到人文、地理、科技的多层面的精彩世界。读书得自己去书店里挑,去图书馆里选,我们所选取的书目既得与我们的阅读能力有关,又得与我们的阅读兴趣趋向相关。既然都是经典书目,就不存在优与劣的根本上的差别;甚至于我们完全可以跳出“经典”的范畴,放眼更广阔的书的世界。这一点很关键,我们读者不妨追求阅读上的一点任性,我们不但要读懂书,从中获得某种教益,获得心灵上的感动,也要获得阅读上的快乐。快乐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阅读上的快乐,你不快乐,阅读如何产生价值,如何让你柔软的心灵有所感动?说白了,你把书读明白了,书中的“义”对于你来说就是高深的、有益的,否则一切都是白费。
阅读不仅是文化薪火相传的手段,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方式。书中不仅告给我们实用的技能,更是能够告诉我们高深的哲理;换言之,书籍传授给我们的不仅是有益于生活的知识,更是一种有益于人生的智慧。从这个角度讲,阅读更是一项神圣的工程。
天下没有易成的功业。阅读当然也是一件不能够轻易获益的事业。我们往往在推开阅读的大门前对于书籍充满了无比的好奇心与自信心,可是真正面临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时,它们却并不那么的可爱了,这群方方正正的文字很可能会扭曲变形,幻化成无数的飞蚁,不断地啃食着我们的肌肤,以至变得面目可憎。因为无数的事例表明,我们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就做了阅读的“逃兵”,因此我们的先驱者也就阅读法作了大量的有效的建议。
郑燮在《潍县署中寄弟墨第一书》中写到:“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历代的读书人也大都遵循着这样一种阅读方式,讲究细嚼慢吞,反复吞吐,甚至到了精雕细琢、咬文嚼字的程度。这种方法很讲究读书人的毅力,也考究读书人的“雅兴”,这漫读成诵的法子的确在阅读古诗文当中收到奇效。讲求知识积淀的阅读法,有如武侠世界里的神功修炼,在日积月累中,在不懈努力中,有一天突然参破了妙道,达到了一个至高的境界。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
卷帙浩繁,文献及书目何止一种,现在有一些经典书籍是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大部头巨著。这类书籍的阅读,我们的先驱者也作了建议,有人推荐我们作好读两到三遍的准备。第一大遍就重点跟随主人角色记住一些大事件;第二遍则是理清整部书的框架结构,理顺故事梗概;最后才是细品人物形象与其间的道理。这种读书法要求读者自己致力于梳理故事脉络,熟知人物形象。这种理顺脉络的读法就是“框架阅读”。
宋人理学家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三字经》中的读书法也有,“口而诵,心而惟。”惟,也就是用心思考。我们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慢慢咀嚼、吸收,以致内化为智慧。这就是所谓的“价值阅读”。
无论是哪种读书法,最后都要落到实处,挖掘书本中的“价值”。如果我们不能在读书当中有所启发,我们也就没能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那么我们就始终只是处在作者为我们建立的城堡当中。换言之,我们只是替作者整理框架内的道路结构,并没能找到出路,跳出城墙,呼吸外面的清新空气。
一部书的“框架”既是我们获取“价值”的垫脚石,却也同样是我们应该摒弃的东西。我们切记不可沉沦于框架的无限死循环里。价值层面的阅读讲究心的体会活动,框架层面的阅读侧重于脑的记忆活动。话说回来,舍弃归舍弃,框架的梳理却是我们获取道理的必不可少的梯子。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一本书要反复地读上三四遍,是很难受让人接纳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多数读者都不能真正读懂书中的人物设定的意图,不能深层次地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最后只是将故事骨架理清,也就草草了事了。不过,我们要想让书籍真正成为指路明灯,就得下苦功,去与作者产生心灵的交织与碰撞。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阅读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我们如果有阅读的习惯,爱上了阅读,就不会将自己空余的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事情上面,甚至是将时间与生命消耗在有损于人生的事情上面。阅读的最大价值在于唤起人们向善的能力,让人拥有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心态。人类社会当中文明的、有价值的东西就潜藏在语言文字当中,“沉睡”在书籍当中。相信阅读,阅读能够获得灵魂的触动。相信阅读,书本当中感动着前人的东西,正在感动着现在的我们,同样的这些东西也将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感动未来的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