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利华的头像

刘利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29
分享

记得当年果腹难

记得当年果腹难

祖国解放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民生活最显著之变化,莫过于吃饭这件大事了。年地花甲的我,经过几十年的感同身受,对此记忆犹新、体会尤切。

 我初来乍到人世时,便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父母为了养活我这条性命,不知吃了多少苦头。故我从懂事起便与家人一道分享艰难,节俭度日。

 在如今属团风县的上巴河镇读高小和初中的那几年,我基本是在“每日一饿”中度过的。这“一饿”不是“要吃好”的早餐、也不是“要吃少”的晚餐、而是那现代人要求“要吃饱”的中餐。由于婴幼时期的营养不良造成底子差、体质弱,我自小得了一种“饿病”:只要腹中一空,就口漫清水、四肢无力、不想动弹。每到中午放学时,肚子里就“咕咕”直响。这样,七八里路远的“回家之路”便是我的畏途了。我没有足够的脚劲跑回家吃那餐饭,于是就只好忍饥挨饿。父母鉴此情况也时常给点钱叫我在街上买点东西吃,可我深知这钱来之不易,便十分地舍不得用,今天花四分钱买个包子,明天花三分钱买个馒头(最大的奢侈是动用一角钱买碗素面,至于2角多钱一碗的肉面是不敢问津的),从来没有放量吃过。而大多数的时候干脆打饿肚,为家里节省每一个“铜板”而奋斗。

 到上黄泥岗高中,我仍在继续“革肚子的命”。每次从家里带米到学校交给食堂付上搭伙费领取餐票后,我便开始新一轮的精打细算。一日三餐,每餐从宿舍端着盘子走向食堂时,便根据饥饿程度尽可能“精确”地估摸出该打几两票的饭,倘若估计三两饭即可顶过去半天,就不打四两; 若四两能勉强填腹,则决不打半斤……但求消饿充饥,不思吃饱食足。因为,我在家铲米时缸底已所剩不多了。同时,已是高中生的我有责任为家分享艰难。有一次,我在上体育课时不慎弄丢了五斤饭票。痛心疾首之余,我硬是以连续个把星期不吃中餐来“惩罚”我的过错,“挽回”既成损失。这一“举措”虽受到学友和父母(知道后)的极力劝阻,但固执的我硬是不肯宽容自己,直到五斤餐票“饿出来”为止。

 毕业回乡后,虽基本没再整餐地饿饭,但不足的口粮和拮据的经济仍然对饭量大的我的胃口起着衡定的制约作用。当繁重的体力劳动与所摄入的热量“能源”严重脱节时,那滋味可真不好受。我由自身的感觉想到了我那成年累月辛苦劳作的父母,也想到了与我一起战天斗地的乡亲――虽然现时的生活比起饥寒交迫、兵荒马乱的旧社会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是多么希望过上真正丰衣足食的日子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进军号角,各族人民无比振奋满怀激情地奔向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四十多年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家里不仅不再缺吃少食春夏秋冬熬中过,而且时时花样翻新煲蒸煎炸换着尝;不仅米饭应需放量“早中晚”餐餐称意,而且菜肴丰富多彩“色香味”样样俱全;往日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方能沾荤见鱼,如今隔三差五周末周初都可喝汤吃肉;往日饥意频袭只得紧挨慢挺不堪其苦,如今饿感稍生便会啃这嚼那大享其乐。是所谓改革开放换新天,市场经济扬风帆,勤劳走上小康路,而今果腹不再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