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奋斗,终于考上大学,走出了山沟,有了旱涝保收的收入,过上了吃穿不愁的日子,这得益于初中学的一篇经典古文——《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篇古文至今我能一字不落背下来,特别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印象最深。里面几个关键字——“大任”“苦”“劳”“饿”“空乏”,跟我儿时所处境况是何等相似!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家中5口人,排行老大,下有妹弟。想吃纯白米饭、吃不饱饭是儿时最大的感受,我发誓通过读书来改变现状。父亲常对我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随着我慢慢长大,越来越懂得了这句古语的所指。我常自我鼓劲,目前面临的“苦”“劳”“饿”“空乏”,就是上天在故意考验我,要给我降“大任”。我的梦想就是要吃上“国家饭”,为集体为国家做点事。我这朴素而又远大的目标,其实就是为了摆脱当时吃不饱饭的现状。于世代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改变的唯一出路就是读书考大学。我坚信出生改变不了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事在人为。我发愤读书,可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非常懊悔为什么不多努力一把。无奈之下,父亲托人联系到另外一个乡镇的初中去复读。这次复读,让我彻底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深远意义有了更深领悟。
当我远走他乡,步行2个多小时走小路翻山越岭去求学时;当我用稚嫩的肩膀背着40多斤大米到学校换饭票,肩膀给磨出一道道血痕时;当我为了吃一顿饱饭,一个夏日的周末学校排演歌咏比赛完天快黑,我毅然决然地硬着头皮走大路3个多小时,路上遭遇暴雨,雨水从裤管里直流,脚打出血泡早被磨破渗出血丝,浑身湿透赶回家时……这是一个14岁少年承受的现实,我没有一丁点的抱怨,对自己说,我是“天降大任”之人,必须先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难道不是吗?不信你看,起初舜是农民,傅说是泥瓦匠,胶鬲是鱼贩,还有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不都是社会底层的人吗?他们比我的条件环境还差,可后来呢?都成了响当当的人物。我成不了那样的人,但信:天生我,必有用。我不断激励、暗示自己,终于考上了高中。本想考中专中师这个时间短见效快的门路,可这两个“中”,在那个年代太难考了,除非成绩特别好。
我除了刻苦学习课本知识外,也注重锻炼身体。孟子说要“劳其筋骨”。担大任者,是要全面过硬的人。我朝着这个目标,步步艰难地行走。高中毕业,还是智弱一筹,名落孙山。父母省吃俭用,让我复读。在学校我几乎是用从家里带的咸菜下饭,每天只有中午才在食堂打菜。命运常常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有时会捉弄人。复读,差5分,又落榜。我不甘心,依然坚信终究一天会跨进大学校门,决定不再复读,当兵去,“曲线救国”,到部队考军校,走出“农门”,说不定还是一条另辟蹊径的灿烂大道,一条能见大世面、长大知识的路子。我对自己身体有信心,读书十几年,身体没读坏,各个器官正常,各项指标合格。在家务农半年,终于等来冬季招兵。报名,体检,政审,一路顺畅。我穿上崭新军装,坐汽车上火车,经5天5夜来到了祖国大西北——新疆边陲巴尔鲁克山脚下守边防。当一名边防战士,我感到无上荣光。我的“大任”,原来是为祖国巡逻站岗。后来渐渐明白了更多道理,不能局限于这3年,目标更远了——当一名带兵打仗的优秀指挥官。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又是何等艰难!为了这一目标,我得步步来,先考上军校再说。这在当时被誉为“军之骄子”的军校学员,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成的。有了目标,就有方向和力量。节假日战友们娱乐时,我在啃课本;熄灯后战友们就寝时,我在操场加练军事体能;两年后战友们纷纷探家看亲人时,我只能默默地写上一封又一封想家的信,盖上义务兵免费三角邮戳遥寄家乡。我有我的初心,我有我的使命。“天降大任”,必须要付出更多。
不在忧患中生,就在安乐中亡。事实上,生于忧患,是建立在有危机感有忧患感的基础上,不安于现状,有奋斗、拼搏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胆量,去创造光明前景的态度,以及所付诸坚决的自觉行动。这种忧患意识,小到个体——个人、家庭,大到集体——单位、国家,都应当具备。习近平总书记说:“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何况当时我的前景还未见“光明”,岂敢不忧患?
纵观文章万万千,经典无数,有些擦肩而过,有些作文引用,有些助人成功,有些回味无穷。于我来说,经典不在多,而在于精,且要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我的经典之经典。此篇虽言不多,可字字珠玑,没有浮云,只有脚踩大地的实在。
如今回想一路走来,这篇古文帮了大忙,引领我一路向前。从起初为了吃饱饭,到后来军校毕业当一名基层指挥官带兵训练,转业至检察院手持正义之剑查办案件,一直行走在路上,所有荣誉都装进行囊,成为回忆与过往。一路大风大浪急难险滩,磨砺我考验我闯过了一关又一关。这经典之作上乘之言将继续受用,如诗般直抵远方。
2021/8/13写,2021/8/16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