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与编辑这份工作挂上钩,兼职过半年的内刊编辑,编辑过刊物两期的部分文章。
对于文学,其实在上学时代,我是不大感兴趣的,甚至对上作文课是反感的。但那时我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看各种课外文学书刊。看得最多的是小人书,也就是画本,小说看得不多,四大名著都是通过看小人书了解的,还有后来有了电视,通过电视又增强一些,看得最多的杂志是《辽宁青年》和《读者》,但我一直不爱动笔。所以,我最不喜欢上作文课,提起写作文就头大。
参加工作后,没想到与文字工作打起了交道。在部队工作十几年,其中有九年都与文字工作有关。转业到检察院,在办案部门工作六年后,院党组把我调到政治处,阴差阳错又与文字工作打起了交道。
刚好那时,我们市检察院办了一份纯文学内刊,为季刊,由市检察院主管、市检察官文联主办。这份刊物发送省内检察机关和本地有关党政机关人员免费赠阅,起初栏目有“卷首语”“检察生活”“旅途旋律”“散文月台”“诗歌花园”“小说长廊”“检察讲座”“法律幽默”“书画欣赏”等,稿源全部来自全市检察人员。后来增设了“他山之玉”,就有了市外检察人员的作品。这份刊物同样设立了编辑委员会,有主编、副主编和编辑,当然都是兼职,没有专职人员。主编是市检察院两名爱好文学并且文字功底深厚的两名处长担任,副主编是各基层检察院的政治处主任,编辑由全市检察机关爱好文学或有文字功底的人员组成,当然各基层检察院至少要出一名人员当编辑,负责本单位人员所投稿件的初审。刊物有对外统一的投稿邮箱,编辑都在这个邮箱里提稿。当时我们单位报的是办公室的一名副主任,是个女同志,可这份刊物面世不久,她就请产假了。市检察院要求我单位另外报一名人员补缺编辑。院领导到处寻人,选来选去,说我还不错,在部队干过多年政工,能说会写,文章还上过报纸。
其实自从参军入伍后,因工作原因不得不与文字打交道,也促使我不得不去钻研写作。当战士时在连队任文书,军校毕业当两年排长后就干上了政工(三年的副政治指导员和三年的政治指导员)。当然那时接触更多的是公文写作,偶尔写写豆腐块稿件投给报社,石沉大海的多,采用的少。真正的文学作品被报刊采用的是一首小诗,还是内刊,我们市文联和市作协办的,那是2012年。此时我已转业了。更多的文章是人物先进事迹、宣传报道被市级以上报纸、网站采用不少。同事爱说我是个文人。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就这样,我赶鸭子上架,兼职编辑了。虽是业余的,不是本职工作,但我审稿很认真,没半点马虎。因为这份刊物一旦印出,赠送出去,影响还是相当大的。那是代表全市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的文学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业余接手的这份工作是政治任务。
之前,我从未干过编辑工作,而且是想都没想过这事。但对于文字的敏感度是有的,对文章的优劣能一眼看出来。我审稿时,就想象是语文老师批改作文那样。重点审核错别字、标点符号,文章的结构我不会管,若认为确实是好文,要删减某句话或需强化,或添加一两个词、一句话就更完美时,我会与作者沟通。
那时这份刊物办得非常好,全市检察人员投稿积极性很高,稿源不断。一则有稿费;二则被采用后,年度绩效考评计为单位的外宣任务,尽管是文学作品;三则关键是全市检察人员有了一个抒发情感的平台。
其实在这份文学内刊之前,全市检察机关一直有一份业务内刊,是市检察官协会主办的会刊,这份会刊刊出的主要是业务文章,偶尔有检察人物先进事迹文章。只是后来增设了“检察文艺”栏目,每次刊两篇文学作品,散文、诗歌不论,放在刊物最后两页,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全市检察人员的文学需求。所以市检察院决定把一个基层检察院多年来一直办的内刊升格为市检察官文联主办,在原来的刊名上加了“文艺”二字,面向全市检察人员征稿,扩大发送对象。就这样,这份纯文学刊物应运而生。那时这两份刊物相得益彰。
我审核文章很独立、清静,从未接到作者电话和打招呼,尽管这些作者是本单位同事,个别的还有私交。编辑文章很轻松,不受外力影响,我感到非常舒服。我以质量为王审核每一篇文章,经过我这一关后,再把文章发给主编,往往都会采用。刊物印出来,全市各基层检察院都在关注,看哪个单位上的文章多,其实这无形中也在较劲、比赛。
这份系统内的文学刊物,曾一时把全市检察文学推向了一个台阶,受到市文联主席的高度肯定和评价,其他地市州检察机关,甚至省检察院都有人员投来稿件。后来,随着检察体制改革,市检察官文联被撤销,这份刊物也停刊了。不知什么原因,办刊更早的那份业务内刊也停了。
因这段经历,后来我真的爱上了文学。2019年以来陆续有文学作品见诸报刊,自己也先后加入了县作协和市作协。在文学这方天地里,心灵是自由的,行走是惬意的。人的一生有很多路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边走边会遇到新情况、新事物,只要积极主动接纳、融入、钻研,枯燥的生活会泛起晶莹的露珠,尽管短暂,但也灿烂。
20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