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末的一天,信都区作协组织部分会员到龙泉寺乡进行采风活动,探访红色足迹,领略乡村风光,为乡村振兴宣传助力。
龙泉寺乡在信都区诸多乡村中并不出名,这可能是人们对她关注较少、缺少宣扬的缘故。其实龙泉寺实如其名,怀有“真龙”、重宝而不宣。其一,邢台最大的水库——朱庄水库位于龙泉寺境内,朱庄水库是太行东麓的一颗明珠,镶嵌在邢台西部的青山绿水间,璀璨生辉。其二,著名的邢台八景之一鼎梅晴雪——小西天也在龙泉寺。此外,还有鼎梅山、抱香谷等风景区。
对我个人来说,龙泉寺并不陌生。1985年春天,单位一同事结婚,家是龙泉寺大寨门村的,就在小西天脚下。那一年我刚刚20岁,作为迎新队伍中的炮手,坐在130货车里,第一次领略了龙泉寺的风光。那时,山区的道路条件还很差,市区到大寨门需走朱庄水库南线。沿羊范、朱庄水库大坝,绕水库南岸,一路走来,一面是波光敛滟的水库风光,一面是满山盛开的野杏花美丽芬芳,加上喜庆的鞭炮声,每个人都是兴高采烈,浑不顾崎岖不平、狭窄的山道旁就是深不见底的朱庄水库。这次新奇的迎新经历,使我认识了龙泉寺,多年以后,我在推荐信都区12条徒步线路的时候,将朱庄水库南线列入其中。不久,因为公事,我再次去到大寨门村,并登上了小西天。由于比较匆忙,没有顾上细观小西天的风景,但小西天的奶奶庙香火鼎盛,据说这里的送子奶奶颇为灵验,来此烧香祈愿的人络绎不绝。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龙泉寺我常来常往,大半的村庄都去过。2018年扶贫工作开始后,我又分包了龙泉寺乡的3个贫困户,更是频繁深入村庄农户之间,对龙泉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龙泉寺是信都唯一以泉为名的乡镇,横跨邢西三道山川,面积广阔,河谷纵横,水系发达,几乎每个村庄的沟谷都有清泉、小溪流淌,不负“龙泉”之名。当年,朱庄水库选择修建在龙泉寺区域内,大概就是因为龙泉寺的水资源极为丰富的缘故。我们邢台被称为百泉之城,龙泉寺是主要的泉之脉、泉之源。
这一次,作协组织到龙泉寺采风,主要是寻访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辈。龙泉寺有着丰厚的红色资源,1937年12月,邢台抗日县政府在营头成立,这是八路军挺进敌后在太行山建立的第一个抗日县政府。1938年1月22日,邢台抗日第一战在龙泉寺马寨河打响。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1营营长潘占魁率领1营战士和浆水游击大队,埋伏在马寨河南山上,与前来袭击抗日县政府的日军展开激战,毙伤敌数十名,打退了日军对根据地的第一次进攻。战斗中,潘占魁营长不幸被敌人的冷枪击中牺牲。潘占魁是较早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八路军将领。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讲话》说道:“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当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从郝梦麟,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刘家祺,姜玉贞,陈锦秀,李桂丹,黄梅兴,姚子香,潘占魁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40年,太行军区一分区成立,八路军新11旅32团驻扎龙泉寺,11旅长是赫赫有名的秦基伟将军,32团团长宗书阁,是开国将军。刘伯承、邓小平、秦基伟、陈赓、陈锡联、谢富治、高扬等领导人的都曾到过龙泉寺。1941年,太行六地委也曾在龙泉寺驻过一段时间。等等。
此次采风第一站是营头村,营头村在龙泉寺乡东南,村庄不大,有300来口人,传统的红砂岩民居风格,多数房屋的大门饰以精美的砖雕和木雕,看上去非常古朴。营头村是朱庄水库搬迁村,原来的村庄在朱庄水库尾部河道旁依山而建,现已全部淹没在水中。我们看到的村落是七、八十年代依照原村重建的。在营头村支书的引领下,我们来到村后一处山坡上,支书指着山坡尽头下的河谷说:“抗日县政府的旧址就在哪儿,是一处四合院,因为修朱庄水库,我们村从那里搬到现在的地方,县政府旧址和村庄都被淹没了。”“1937年12月12日,邢台抗日县政府在这里成立,县长叫胡震,是位老红军。抗日县政府成立后,这里成了邢西抗日的中心,可热闹了,据老一辈人说,刘伯承、邓小平和陈赓、张贤约等都到村里来过。那时,还没有朱庄水库,八路军东进冀南,破袭平汉路,都要从村前的大沙河经过。”……
一边听着支书的介绍,我的思绪不断起伏,想起抗日县政府的主要创立者,两位革命先辈胡震和张信卿。胡震,字冠亚,原邢台县先于人。1925年3月,18岁的胡震响应北伐号召,参加了国民革命军。1927年8月,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胡震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渭华暴动,任陕西工农革命军二大队中队长。战斗中,他被手榴弹炸伤了胳膊,仍轻伤不下火线。后暴动失败,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胡震只好回邢台养伤。1933年,胡震又加入吉鸿昌和冯玉祥领导的抗日同盟军,被任命为同盟军副团长,参加了震惊中外的长城抗战。后同盟军被解散,胡震返回邢台。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民族危亡,胡震毅然在祝村一带组织抗日游击队,奔赴邢台西部山区进行抗日活动。在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张贤约部的帮助下,1937年12月12日,胡震在营头村成立了邢台抗日县政府,胡震任县长兼游击大队大队长,举起了邢台抗日的第一面大旗。后来,胡震先后任八路军129师10旅30团团长、太行一分区副司令员、一分区司令员、邢台警备区司令、襄樊市委书记兼市长、沙市市长、河北省政协常委等职。
对于张信卿,邢台人都耳熟能详,西郭庄“张氏三兄弟”中的大哥。但对于张信卿还是邢台抗日县政府的创立者,就比较陌生了。张信卿一生经历坎坷,早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投身于辛亥革命,曾被捕入狱。1919年五四运动后,张信卿在大贤村高小、南陈村高小开始向学生传授共产主义思想。1926年,张信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邢台早期共产党员之一。1927年初,中共顺德临时地委成立,办公地点就设在张信卿家,他担任地委农运委员,参与领导了邢台农民暴动。1928年,邢台党组织被破坏后,张信卿打入国民党内部,上演了真实版的《潜伏》。1930年,邢台中心县委被破坏,张信卿第二次被捕入狱。在狱中,他鼓舞大家,坚定信心,与敌斗争。1931年出狱后,张信卿先后在南陈村、崔路教书,仍秘密宣传革命思想,从事地下活动。1937年抗战暴发后,张信卿马上进城,找到胡震,共同商议抗日大计,议定各自组织人手,待日军进攻到邢台时,一起进山参加抗日。不久,胡震带着队伍来到崔路,张信卿毅然变卖家产,率全家七口加入革命队伍,与胡震一起在营头村筹备建立了抗日县政府,张信卿任总务科长,负责筹集粮食、军饷等后勤事务。
纵观两位前辈的革命生涯,都是几经挫折,甚至几乎失去生命,然而一朝加入党组织,便初心不改,矢志不移。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他们,我想那就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使命。回到眼前的营头村,我深深感怀,战争年代,老百姓舍家抒难,支援抗战。和平年代,他们再次无私奉献,毁家为国。这正是习总书记说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这次采风的第二站,我们来到赵罗村。赵罗在朱庄水库的南岸,紧临沙河市,村庄不大,绿树成荫,古老的红石板房和现代的钢筋水泥小洋楼交混,显示着生活的富足。在赵罗村,我们主要是拜祭牺牲在这里的邢沙南武工队12烈士,缅怀先烈的英勇事迹。在一位退休老教师的指引下,我们来到村后一处小山坡,12块大理石刻成的墓碑静静地躺在青山怀抱之中,墓碑上除一块刻有姓名外,其余没有名姓。这是在重修烈士墓时,当年标识烈士姓名的木牌早已腐烂,只有一人的衣服上尚有标记,只得如此。幸好墓碑旁有一块石碑上刻着12烈士的姓名和事迹,告诉我们8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切。1942年农历9月19日,邢沙南武工队的16名队员与六分区政治部2名同志从敌后回到赵罗村,次日凌晨被一百多名日伪军包围。18勇士经过殊死搏斗,12人壮烈牺牲,为国家为民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长眠在赵罗这片青山绿水中。他们分别是武工队长赵云禄,分队长江林茂、潘喜香,队员朱同格、李贵恒、苟尚士、宋德余、刘景全、田增、司时中,以及六分区政治部敌工科长王清、政治部宣传员田永卿。让人深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12烈士尚未有亲人寻访到他们,知晓他们的音讯。八十多个漫长的岁月,烈士的亲人们也许还在等待,还在寻找,还在一遍遍呼喊着他们的名字,盼望着他们的英魂回家。我们在烈士墓前深深躹躬,愿邢台这片多情的土地能让烈士们安眠!
结束采风活动,我们行走在龙泉寺的田间,季已入秋,满眼都是绿色,除了蜿蜒的乡间小道外,几乎看不到裸露的荒野。龙泉寺乡自被确定为邢台市第一批水源保护地后,全乡干部群众为了守护这一片净土,做出了巨大努力,付出了巨大牺牲。水库周边不开荒,不施农药化肥,不用塑料薄膜,不建工业项目,在龙泉寺的村庄田地里,很少能看到其它地方随处可见的农药瓶、塑料布和垃圾堆积的现象。在龙泉寺乡群众的意识中,守护好脚下的青山绿水已成为一种习惯。我不禁由衷赞叹:生态龙泉寺,绿色龙泉寺,红色龙泉寺!
行走在龙泉寺,我始终在想,当我们生活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时,一定不能忘记那些为了今天献出青春和热血的先辈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碧水蓝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