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八月的一天,信都区作协一行人到信都区将军墓镇采风,追寻将军踪影,探访将军轶事,为将军墓镇这个邢西山区的“明珠”,增添一分亮丽的色彩。
将军墓地处邢西山区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商贸往来繁华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古往今来这里发生的战事数不胜数,只是大都成为过往云烟,留传较广的只有战国将军蔡仲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郑国将军蔡仲率部攻打邢国,战败受伤,一路由邢向西逃亡,最后死在了将军墓的河滩里,埋葬于此,将军墓村和将军墓镇由此得名。其实,这个郑国将军既没有什么卓越的战功可表,对老百姓也没有什么恩惠,不过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说起将军墓真正的将军,那还得说抗战时期,这里是将军云集,将星闪烁。徐向前、陈赓、陈再道、陈锡联、王树声、秦基伟、张贤约、胡震、张蕴玉,还有女中豪杰杨克冰,等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太行敌后抗日,将军墓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邢台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晋冀鲁豫边区的商贸货栈、邮局、新华书店、冀南银行太行一分行等纷纷设立在将军墓。1940年5月,太行一专署、一分区、一地委机关均驻将军墓,将军墓就更热闹了。将军墓的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操着各种口音,穿着各色衣裳,不时有一队穿着灰色军服的八路军,喊着整齐的口号跑过。
1938年春天,徐向前元帅和陈再道将军奉命东进冀南,开辟抗日根据地,在将军墓立马扬刀,不荡平敌寇,不站稳脚根,决不回还。千百名邢台好儿女纷纷参军,跟随两位将军,下太行,杀赴冀南,其中就有后来的全国战斗英雄吕俊生。
抗战初期,山区多股土匪溃兵橫行乡里,鱼肉百姓。陈赓大将率386旅从将军墓下山,纵马驰骋,如秋风扫落叶,眨眼间盘踞在邢台的十三路土匪溃兵土崩瓦解,老百姓们拍手称快。
1939年7月,385旅旅长陈锡联率部从将军墓奔袭土岭敌据点,全歼日伪一个旅一千余人,活捉伪旅长袁金卿,为根据地扫清外围。
1941年3月25日,太行一分区民兵检阅大会在将军墓野河举行,大将王树声站在主席台上慷慨陈词,意气风发,下面两千多名抗日军民齐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必胜”,口号声震山野,令人热血沸腾。
1940年,太行一分区机关驻下坡子后,老百姓看到了惊奇的一幕,战士们打仗训练之余,帮助老百姓种地干活,挎着盒子枪的“大官”,带头挑起了大粪,而且健步如飞,走得还挺稳,倒使后面的“学生兵”们,一个个左摇右晃,粪汤溅了一身,惹得老百姓哄堂大笑。老百姓暗竖拇指称赞:“从古至今,听闻过多少王侯将相,奇闻轶事,但从未见过将军挑大粪。共产党有这样的‘官’儿,怎能不打胜仗,怎能不坐江山!”这个“大官”就是太行一分区司令员兼新11旅旅长秦基伟。说起来,秦将军还真是文武双全,会唱戏,会打球,会摄影,最拿手的是会打仗,百战百胜。1940年8月,秦司令员带领邢台军民,展开“百团大战”,破袭平汉路,围攻邢台城,一度率部攻入邢台车站,吓得邢台城的鬼子几天不敢出城。1941年3月,日军纠集1000多人,三路进攻邢西抗日根据地。恰逢一分区主力部队外出执行任务,下坡子分区机关只剩下150多人。秦基伟不慌不忙,一面指挥部队掩护分区医院和群众转移,一面兵分两路,抢占制高点,秦基伟手掂一门迫击炮,杨克冰在旁指点,一炮炸翻敌人机枪手,一炮轰倒日军小队长,又一炮打得日军人仰马翻,埋伏一旁的战士们一齐射击,敌人瞬时倒下一大片。就这样,日军精心策划的袭击行动,被秦基伟率领百余名战士,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打得团团转,最终付出伤亡100余人的代价而失败。1942年5月,日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五月大扫荡”,出动重兵向邢台的浆水、将军墓一带进行合击。秦基伟指挥一分区部队和机关从容不迫,跳出了包围圈。这时,秦基伟收到分区电台队长曹泽远报告,说从涉县执行任务回来遇上了八路军总部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和抗大副校长滕代远带领一部分机关干部和抗大学员,被敌人包围在浆水、将军墓一带,罗、滕身边几乎没有战斗部队,情况万分危急。秦基伟接到报告后,毫不犹豫,一面通过电台联系,为罗、滕他们选择合适的转移路线;一面立即组织部队,反身杀入敌人包围圈,接应总部和抗大的同志们,连夜把罗、滕及所属人员“抢”了出来。建国后,罗瑞卿和滕代远见到秦基伟仍然感激不尽,说:“老秦可是我俩的救命恩人哪!”
在将军墓镇说将军,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傍晚,我们结束一天紧张的采风,在金色夕阳的余晖里告别将军墓,依依不舍望向背后的群山,仿佛依能看到将军们高大的身影,仿佛依能听到那爽朗的笑声,我在心中默默致敬:致敬将军墓,致敬伟大的共和国将军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