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兰宏伟的头像

兰宏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2/18
分享

鹳雀楼与王之涣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的黄河东岸,临近蒲津渡。约557——571年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始建鹳雀楼,该楼历唐经宋,元初毁于战火,历时七百余载。2002年10月1日,新建的鹳雀楼正式对外开放。

进入景区,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水波荡漾,绿草如茵,飞鸟忘返。旗帜飘扬,传统元素,点缀期间,唐宋气息,蔚然成风。极目远眺,万里晴空,云色与天色相饰,一座高楼屹然耸立,楼天相接之处尽显大气磅礴。

拾阶而上,“鹳雀楼”三个烫金大字从天而降,在坦平如砥的黄河岸边,在远山若黛的映衬下,楼宇巍峨,气象峥嵘。一层层的台阶,似有烘云托月之势,一时间,遐接千载,思飞万里,攀登之意油然而生。

鹳雀楼内,共有六层,一层一主题,一层一天地。一层,厚重精美的壁画,再现了古蒲州的昔日繁华景象。放眼望去,商铺鳞次节比,贩夫走卒、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平民百姓清晰可见,整个画面清新秀丽,线条流畅,布局严谨,格调分明,人物建筑堪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媲美。

二层,悠远流长的华夏根祖文化。“莺莺听琴”“杨玉环与李隆基”“司马光砸缸”“女娲补天”、柳宗元、关公等塑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人畅想了一个历史名城的风韵;三层亘古文明。四大板块通过场景再现了运城历史上的四大支柱产业——盐业、冶铁、酿酒、养蚕;四层黄土风韵。设计者用名人字画和旅游照片展现了这片黄土独有的风情韵味;五层旷世盛荣。展现了一座鹳雀楼的模型,“震古烁今”四个大字赫然醒目。

六层,观景绝佳之地。楹联“一楼隆地表,看水接云山,铁牛已自犁沧海;千古擅名区、任风熏盐海,白日依然偎远山。”引史入诗,引景入诗,引诗入诗,实为绝妙。极目千里,盛唐气息和华夏文明展现的淋漓尽致。王之涣的铜像就被安放在这里。诗人左手展卷,右手挥毫,神采奕奕,衣襟飘飘,气宇轩昂,凝视远去的黄河,揽夕阳入怀,一双深邃的眼眸里射杀出傲视环宇的才气,面容上堆满了志在千里,胸怀天下的豪情。山河毕竟去,故人不重来。一千三百多年前,大唐才子,驱遣文字,排行陈列,情满山河,奏响了一曲千载难觅的神曲。

诗因楼而生,楼因诗而名。一座楼就是一首诗,一首诗成就一座楼。鹳雀楼高台重檐,青瓦朱楹,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龙踞虎视,下临八州。迁客骚人接踵而来,诗词歌赋此起彼生。

那一年,李益登上鹳雀楼,折服于眼前美景,挥毫洒墨: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同崔邠登鹳雀楼》

那一年,畅当登临此楼,写下了: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登鹳雀楼》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王之涣飘然而至,满眼河山尽收笔端,天地玄机囊括胸中,一幅山河写意图矗立于黄河岸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句一出,整个大唐诗坛屏气凝神,一片寂然。二十字,竟无一字生僻,无一词拗口,无一句难懂,却展现出一泻千里,气势磅礴,厚重有力,虚实相生,意境雄浑,从此登临鹳雀楼的文人们,只能顶礼膜拜,无人企及,无人超越,千百年来,从未改变。

四大历史名楼因诗而存,诗之韵,楼之魄,浑然一体,遥相呼应,各有千秋。范仲淹之与《岳阳楼记》,崔颢之与《黄鹤楼》,王勃之与《滕王阁序》,王之涣之与《登鹳雀楼》。唯一不同的是,其它三楼在长江流域,只有鹳雀楼傲立黄河岸边,独领风骚,与北方文人一道抵挡了南方才子无数次的进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登鹳雀楼》为唐五言绝句之首,位列唐诗排行榜第四名,不仅为王之涣赢得身前身后名,更使鹳雀楼成为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成为北方文人的骄傲和自豪,王之涣功不可没。

追古抚今,登斯楼也。当年王之涣所登之楼,所站之址,早已不复存在,鹳雀楼周遭也已沧海桑田。时间是出色的导演,将一切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随着奔流不息的黄河,日夜东去,永不回头。后人在王之涣这首千古绝唱的引领下,溯流而上,依然可以嗅到大唐盛世的温存。

全唐诗五万首,一个史料记载极少的盛唐诗人,却单凭传世六首之作,成了名副其实的绝句无冕之王,实属不易。但,王之涣做到了。

公元688年,武后垂拱四年,张九龄只有10岁,孟浩然1年后出生,王昌龄10年后出生,王维、李白13年后出生,杜甫24年后出生。在这个群星璀璨,呼之欲出的年代,黄河岸畔的名门望族太原王家,王之涣降世。家中排行老四的王之涣,从小就仰慕古圣先贤,心系百姓,胸怀天下,不及弱冠,便能精研文章,未至壮年,便已穷尽经典。

有才又有名,王之涣不屑参加科考,已近不惑才得到了衡水县令的欣赏,谋得衡水县主簿一职,并迎娶县令三女儿。 两人结婚时,王之涣35岁,是已妻室子女之人,而李氏年方二九,正值妙龄,比王之涣小17岁。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23年,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作一对“恩爱夫妻”。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

这一走就是十五年,盛世的豪放雄浑给了他不竭动力。王之涣沿黄河所经之地的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一路高歌西去,出陇关,赴玉门,踏西北边陲,穿茫茫大漠,过千里草原,凭吊前人,寻名访胜,览大唐山河之壮美,吟边关塞外之情思。

十五年,相对于王之涣短暂的人生,的确漫长。十五年栉风沐雨,潜行沉思,铸就了王之涣大唐文人的不朽才情。他西沐长安之风,东浴洛阳之气,笔润涛涛黄河水,墨染滚滚天际云,掀文坛之巨浪,拢宇宙于笔端。

他登临鹳雀楼,以神来之笔,招词引句,采天地灵韵,纵横时空,虚实交融,化希望、憧憬之意,成命运奋进之曲,到如今,一首《登鹳雀楼》黄发垂髫亦皆能诵!

他步入边塞,《凉州词》横空惊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目之所及,情之所至,笔调苍凉悲壮,情感一泻千里,如流水奔腾,昭告大唐之大气磅礴、豁达雄壮气象。如春风拂过,抚慰三关儿郎戍关之疾苦,思乡之情切。与王维之《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李白之《早发白帝城 》、王昌龄之《长信愁》成为了七绝压轴之作。

凭借此诗,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在“旗亭画壁”的诗歌论坛中,完胜两大边塞高手,留下一段佳话。

同样是伫立边塞,高奏盛世凯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凉州词》(其二)寥寥数言,金戈铁马,豪气冲天,将大唐天子胸怀天下,大唐雄风傲视环宇表达的畅快淋漓。

他临河送别,深情倾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因为别离多。——《送别》杨柳苦即离人苦,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紧扣题意,东风含情,杨柳心痛,人物皆同,这是何等的笔力,何等的心境啊。

也许是飘零太久,也许是流浪过远。闲了十五年的王之涣,已经五十五岁了,经不住众人“劝以入仕,久而乃从”,晚年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同一年,王之涣身患重疾,药石无医,55岁,一个壮丽人生骤然而止。

遗憾的是,王之涣的生平在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关于王之涣的身世几乎一片空白。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我们对他的了解,仅能凭借盗墓者的功劳,在好友靳能墓志铭中得知。《王之涣墓志》原题“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志石上有界格,局部有缺损,文字24行,满行24字,存545字。“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应该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灵光乍现,却足以炳耀千古!

再次登临鹳雀楼,鸟瞰黄河水,南望中条山,西览华山,“中华”二字跃然而出。立晋望秦,遥拜“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大禹治水”的华夏根祖,西为华,东为夏,鹳雀楼正好座落在华夏历史座标的中点上,“华夏”二字立于永济大地。

夕阳西下,一缕余晖斜抹在王之涣的铜像之上,一袭青衫,衣袂飘飘的王之涣仅存6首诗歌,却是唐诗最好的五言绝句之一,最好的七言绝句之一,最好的送别诗之一。

盛世出英才。王之涣生活在中国诗歌最繁荣的朝代,在他身后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用自己的诗歌书写着时代的精神,用时代书写自己的人生,是盛唐的天空给了他们光耀千古的空间,历经千载风霜,毅然站立于一座座高高的鹳雀楼之上,接受众生的朝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