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到这世上,从小到大,有许多的要求,有的被称为欲望。小孩子要糖、要玩具,长大了要房子、要车、要安逸的生活,到老了我们明白了,要健康,要活着,才是我们对这世界最低的要求。
余华,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家里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当你读过了他的作品之后,你就会真正爱上他的世界和那一群可爱的人。
《活着》通过一个经历者的口,在一天之内将自己整个人生展现出来,不让读者感到疲倦与厌烦,本身就是一种高度。除了福贵自己,还有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活着》将眼泪、绝望、生存一系列的词语堆积在一起,又将其中诸如绝望之类的一一删去,书要告诉我们的远远不止是文字的东西,那是超越文字以外更为要紧的东西:活着。
1.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
300多年前,仓央嘉措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余华在《活着》里也是这样写的。福贵,大福大贵。生为一个纨绔子弟,徐家的败家子、孽子。连读书时,历经世事,年过花甲的私塾先生都说“你家少爷长大准能当个二流子”。福贵年轻时,吃喝嫖赌,把人当马骑。家里的雇工长根,青楼里的胖妓女都做过他的坐骑。这种做法与三千多年前的夏桀把人当坐骑,似乎如出一辙,坏的程度自然不必说了。
他每次经过丈人陈老板的米行,都会脱帽致礼,“近来无恙?”,当大家欢迎国军入城时,他也不忘在人群中骑着呼哧呼哧跑的妓女,向丈人请安,这哪里是遵循古训,这比用刀子捅他都难受,中国人要的是面子啊。
他与龙二赌博,妻子家珍怀着七个月的有庆来找他,跪在那里让他又打又踢时,一把钱被两个拖出去。家珍孤身一人在十多里地、夜晚、狗吠、大雨后的坑坑洼洼,一系列恶劣的环境下回了家。
一百多亩地输光了,自己赌气“想拿裤带吊死”,转眼又把责任推到了自己老爹身上。
这一刻,作者把一个十足的败家子刻画得淋漓尽致。
可真正的生存危机到来时,原来的一切在徐老爷变卖一百多亩地和祖宅,奋斗了几代的基业化为泡影,归零后,也被一笔勾销了。
活着成了最大的问题,福贵往日的形象一下子被生活改变了。
2. 活着,让人变成了巨人和智者
因为美国民歌《老黑奴》让余华有了写作的想法,竟然写成了,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歌中的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虽然国度不同,文化差异很大,但活着,好好活着的本性是相通的。在福贵的世界里,他亲手埋葬了父亲,听闻了母亲的去世,看到了老全还有那么多人在战争中为了活着在身边倒下。特别是儿子因为献血过量,女儿凤霞因为难产,女婿二喜在工地失事,伴他几十年的妻子家珍患软骨病,还有外孙子苦根因多食豆子,都一一先他而去。
并且,每一次的离去,都是福贵心底那生活的希望之火刚刚燃起的时候,又被生活恶狠狠地摔进了苦难的万丈深渊。
幸福和苦难是同胞兄弟,它们总是如影随形,这也是世间的生存之法。
当妻子家珍被丈人吹吹打打接回去,本以为没有希望时,家珍却在有庆半岁时,穿着水红旗袍,手挽蓝底白花的包袱,漂漂亮亮地回来了。福贵的心情就像那路两边的油菜花,开得金黄金黄,还如蜜蜂嗡嗡叫着飞来飞去。
可偏偏在生活甜起来的时候,他在去给母亲找医生的路上被抓了壮丁,两个多月后,他娘死了。
家珍的病刚刚好些,福贵期盼有庆早日小学毕业,跟他下地挣工分去。生活的希望再次燃起时,有庆却因献血失去了生命。
自己又聋又哑的女儿凤霞找到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偏头万二喜。女儿有了好归宿,福贵的世界充满了阳光,家里到处洋溢着笑声,可偏偏凤霞在难产中死去。
家珍和二喜的接连离去,让福贵把生活的乐趣寄托在聪明伶俐的外孙苦根身上,但好景不长,苦根也死了。
他不愿意去那个死了三个亲人的医院,却终被和二喜一道抬了出来。
他不相信苦根的死,求村里的年轻人帮自己再去证实“求你去看看哭根,他好像死了。”
自己亲手埋葬了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这些在血缘关系中最亲的5个人。福贵有太多的不愿意,但生活不会征求他的意见。
生活教会了他变得坚强,他和他身后的那个时代都变成了巨人。正如西班牙埃菲社评论的那样:余华在《活着》中描绘了一个来自于中国南方的贫苦村庄的农民为了生存的斗争。这部跨时代的作品描写了中国这个以水稻为基础的太量文明的亚洲巨人的故事。
同时,福贵也成为了智者。他的许多话,成了生活的朴素哲理: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
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赔了自已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时候错了。在生之前和死去之前,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时间里等待我们什么。
这些话语,是一个经历了生死抉择,看惯了生死离别的人用自己的生命一点一滴摸索实践出来的,那样的真实可信。
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把时间收集起来,让福贵的厄运比一般人多得多,哭的苦。他从始至终没有抱怨过生活的不公,都是那样坦然从容地面对,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着。坚守着“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女人织布。那一头牛不耕田?”这自古就有的道理。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回答意大利中学生关于《活着》是在“讲生活而不是幸存”这一问题时所说: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话的点点滴滴……
与其痛苦的活着,不如坦然地活着。他断断续续地叙述中,那些琐碎的事情串联起来,就是足以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这些苦难让人难以置信,可在作者为我们创设情境下又那样的真实。
初读小说,我没有找到那种感觉,可越往后读,越是强烈。我追寻震撼的原因,最根本的是,它反映了那个年代,从古以来,中国农民坚韧的品质。福贵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是一个群体,它引起共鸣,这就是小说之所以有震撼力的原因所在。
其中,也包括支撑福贵一路走来的信念,鸡、鹅、羊、牛这些中国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还有农民资本原始积累的方法,“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
3. 无论活着,还是死去,他们都是可爱的
《活着》跨度几十年,不同的人与福贵的人生轨迹相交、平行或者重合,都是那样的真实,不容忽视。
父母都是爱子女的。福贵他爹听到祖上的基业被儿子如蚕食桑叶般一点点被输光,直至破产。他喊道:“孽子,我要剐了你,阉了你,剁烂了你这乌龟王八蛋。”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动手打他。话语中,没有一个词语是善意的。徐老爷一下子躺了三天,最终还是卖了田,还了债。
让我们来看这简短的对话:
债还清了吗?
还清了。
这就好,这就好。
一个自古没有不还债的道理,在父亲平淡的语言中演绎了出来,他内心的坚强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父亲的爱是只是为了不背上传统道德的十字架。那么母爱真的是伟大而无私的。母亲在遭受了这样的家门不幸,本来是儿子闯的祸,她却反倒安慰儿子,“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儿子干活时,她不顾身体老弱,不仅帮忙,还不断提醒:留神别破了脚,留神把手割破了。临死前,还相信儿子不会去赌钱。
孩子都是好孩子。命运给了福贵生命中的三个孩子。
儿子有庆。十岁的光景,每天蒙蒙亮提着篮子,搓着眼睛跌跌撞撞走出屋门去割草。每天在上学和割草的路上奔波。十来岁,一天两次跑五十多里路。因为磨破了鞋,被父亲责骂。懂事的他光着脚丫跑到学校再穿鞋。即使下雪天也不例外。
女儿凤霞,从小帮大人照顾弟弟,为了生活被送人,为了生活每天挣和壮劳力一样的七个工分。同样,为了生活嫁给了偏头的二喜。
外孙苦根,从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五岁就成了外公的好帮手,一把小镰刀,竟然会割水稻了。为了生活,他放弃了本属于儿童的玩耍时光。连买糖的钱都舍不得花,让福贵攒下买牛。
人性大都是善良的。女婿二喜。外貌确实不太好看,是个偏头。脑袋靠肩膀,怎么也起不来。但外表不能代表内心。他内心的善良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审美观。从他的一出场就给足了二喜在这个世上活着的面子。他拿来了福贵几十年都没喝过的酒。见面第二天,就带人把屋顶茅草换了一遍,用石灰粉刷了墙,买了肉,买了酒。还细心的为家珍连夜做了小方桌。娶凤霞的排场成了村里姑娘出嫁无法企及的一座丰碑。二喜欠了一大笔债,却都不影响他对凤霞的好,对福贵一家的好。
老雇工长根,小时候背福贵上私塾,为他们家干了几十年活。到老来,由于福贵赌博让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希望。他和福贵一起流泪一起哭,最终无家可归,沦为乞丐。可他时刻牵挂福贵和凤霞。福贵内疚,要留下他时,他却毅然选择了离去,不给这苦难的一家增添负担。
村里的王喜,做过徐家的佃户。临死前,还顾念旧情,嘱咐儿子把自己的旧绸衣送给福贵,他让福贵死前穿上绸衣风光风光。
队长,作为小说后半部分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地方官”。当庄稼受灾时,他一连多次去公社和县上要粮食,还安慰大家。当凤霞和王四因为剁地瓜发生争执时,他站在正义的一方,也站在善良的一方,解决了冲突。当大家因为饥饿来福贵家蹭吃时,他支开了别人,保全了福贵。是他从公社卫生院请来了医生给家珍看病。又是他为凤霞找着婆家,介绍了万二喜。当红卫兵来村里,他“地主解放初就被枪毙了”、“富农只有一个,前年就归西了”,保全了村里的福贵们,自己却被当作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抓走了。
就连使用欺骗手段,赢得福贵家产的龙二,在福贵最艰难的,也如他所愿,租了他五亩好田。最后,因为地主身份替福贵被枪毙了。还有老兵老全,后来的县长春生,福贵的的岳父陈老板。他们每一个都是和福贵一样生活在历史长河里,生活在福贵的记忆里,和福贵一样为了生存而在生活漩涡中挣扎的人,每个人都是那样的可爱。
4. 苦,是含着泪的笑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余华的笔下尽管细致地如绣娘般,一针一线编织着福贵苦难的一生。这在这其中,不乏有一些幽默的成分,使得生活更加地真实。
福贵因为帮助县太爷家的公子敲门,而与仆人扭打起来。周围的人不仅不劝架,竟然评头论足“难看死了,这两个畜生打架打得难看死了”。遇到了国军炮兵连长,“两头蠢驴,打架都不会”。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阿Q与小D的那场打斗,国民的性格何其的相似啊!大家认为难看的标准是什么?作者没有交代,读者读来,一股悲凉油然而生。人们的生活竟然单调到了评论两个人打架技术的高低优略,生活的境遇可想而知。
当国民党被解放军包围时,老全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而是调侃式的和那些曾经一起被抓了壮丁的逃兵们一个个打招呼,并以自己没有逃走而炫耀不已。一段闹剧的背后,农民长期以来对生活逆来顺受的生存状态表现无疑。我们无权责备老全们的麻木,这毕竟也是他们真实的活着的一种方式。
队长要请风水先生找一块宝地炼钢铁。因风水先生的一句话,老孙头那间茅草屋,就被从大家口里挖出来的油烧得干净。听了小学生有庆的一句话,放水煮钢铁这样的事也能发生。福贵一家煮烂了锅底,不但没有得到惩罚,反而被敲锣打鼓成了功臣。这样的闹剧在特定的环境上演,那样的合情合理,没有人质疑。
福贵一家为了熬米粥和村里人躲猫猫。凤霞因为一块地瓜和王四挣的各不相让。
还有,有庆和学生们听说为校长献血,一个个高兴得像过节了。卷起袖管,争先恐后。有庆脱了鞋子,跑到第一。因为不遵守纪律被老师训斥。为了献血,向老师承认错误,高兴地脸都涨红了。这一切都在医生的冷漠无知中,以有庆的死凄凉收场。本来一个悲哀的故事,在福贵的叙述中,近乎喜剧性,却恰恰体现活着简单也不容易。
在整个的作品中,细心地读,不难发现,贯穿小说的5次过渡性片段,每一个都有光的影子。从“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到“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福贵的生活一直笼罩在光的世界里。有光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会有活着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