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洪中的头像

李洪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14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杭州三记》

辛丑金秋,重游杭州,先后游览了雷峰塔、西湖和20国峰会会址。一一记之。

雷锋塔

早年,我也来过杭州,但没上雷峰塔。那时候旧塔已经倒塌,新塔尚未开建,我还记着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他说:“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锋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锋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认为。”

新的雷峰塔已于2002年在原址上建成了。听说很美,听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趁这次来杭,我要亲眼目睹。

雷峰塔耸立在西湖风景区南岸的夕照山上,我在南山路上老远就看到了。八角仿唐宋楼阁式的雷峰塔,层层都有飞檐翘角,飞檐翘角下,深红色的立柱中镶嵌着白色的塔体。塔顶托举着高高的佛界宝器,金色的宝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佛意,古色,典雅,精致,新的雷峰塔果真很美。

远看美,走进看更美。设计美,用材美,登临美······

我踏上台阶电梯毫不费力就上到了夕照山上。首先进入雷峰塔地下层,在地下层,我惊异地看到了旧塔倒塌后完整的殘貌。原来,新塔是用宽大的钢构把遗址连同遗址上倒塌的旧塔殘貌全部罩住后,才开始向上建造的。旧塔倒塌后的完整殘貌被玻璃墙隔围着,游人只能观看,不能触碰,保护得非常好。旧塔基和新塔基当中有一条参观通道,我顺着这条参观通道绕塔一周,旧塔倒塌的块体,未倒而被圆木顶着的部分塔体,通往塔心室和地宫的通道,以及1997年8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立的“雷峰塔遗址”碑,都看的真真切切。新塔基这一面的墙体上有一幅放大了的“雷锋夕照”的旧照片,照片上的旧塔呈锥体状,外表破破烂烂的,立在黑糊糊的夕照山上,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并不见佳”。

旧塔为吴越国王钱俶所建,建于公元977年,因为《白蛇传》的故事,很多人咒它倒塌。公元1924年,它终于倒塌了,塔下有没有压着白蛇不得而知,但在塔下的地宫中,发掘出了一件国宝级的阿育王塔。纯银打造的阿育王塔保存完好,塔内秘藏有奉安“佛螺发”的黃金棺。黃金棺历经千年,依旧光彩夺目,属国内首次发现。

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统治者为杭州钱氏,历三代五王。第一代叫钱镠,末代叫钱俶。钱氏政权尊中原王朝为正朔,大宋王朝一立国,他们就主动地“奉土归疆”是“和平统一”的典范。钱氏政权崇信佛教,到末代钱俶时更是敬佛有加。钱俶效仿阿育王造塔的故事,已成为佛教史上的一段佳话。

倒塌的雷峰塔有着一千年的历史见证,它目睹了钱氏政权没落的最后一抹余晖和大宋王朝一统江山的曙光,阅尽了杭州的兴衰变化。

千年等一回。因为雷峰塔的重建,考古发掘揭开了旧塔的神秘面纱。秘藏的国宝在盛世重现,这是漫长的等待和期盼。也是穿越历史走进新生的契机。

雷锋新塔的建造为新时代的文物保护和发展树立了典范。遗址未动,新塔建成,前世今生,清清楚楚。古物延续,文化没有断层,历史没有遗漏。当年大同市、聊城市等古城重建时,如能有此借鉴该多好啊!

雷锋新塔所使用的建材是现代的金属、玉石之类的新材,工匠们用新材造出了跟古塔一样的观感效果,令人羡煞。你看那塔檐上的盖瓦、转角处的斗拱,如果没人告诉你那是用铜做的,你根本就看不出来。新塔比旧塔更坚固、更典雅。如果还有白蛇压在塔下的话,再等个一千年,这塔也倒不了。

雷锋新塔人性化的设计更便于游人登临。从上山到上塔都是电梯和步梯并用,电梯巧妙地隐藏着,与佛塔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着,虽是人造,宛自天开。登山登塔有登高望远之快感,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之劳累。古人登高楼往往会在凭栏处寻寻觅觅,倚遍栏杆。雷锋新塔在三、四、五层均设了一圈外走廊,走廊边上就是一圈坚固的仿古栏杆,任你绕塔凭吊,倚遍栏杆。

我在五层绕塔一周,倚栏凭眺,视野开阔,神采飞扬。三围青山和一座新城所环绕的西湖,全部收入视野。跟着导游的讲解,一边欣赏波光潋滟、花艇弋游、三岛浮碧的西湖美景,一边品味“南屏晚钟”“苏堤春晓”“三潭印月”以及白堤和断桥的历史故事。

站在雷峰塔上,看到的不仅是风景,还有历史。

雷峰塔和大宋王朝几乎上是同时诞生。而大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不寻常的王朝,科技领先,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界群星灿烂,杨家将、岳家军精忠报国,而怂包的偏偏是一代代世袭的帝王。

柳永在杭州厮混的时候,还有吴越国留下的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参差十万人家”。

苏轼这一生也就是在杭州任上享了福,“朝曦迎宾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宴席上还每每有歌妓伺候。他的爱妾王朝云就是在杭州的宴席上结识的,后来跟着苏轼谪居广东惠州。几年前我去惠州的西湖寻苏轼足迹,在孤山上见到了排排场场的朝云墓。苏轼在杭州疏浚西湖时,利用开挖的淤泥造了一条堤,在谪居广东惠州时,又在惠州的西湖中造了一条堤。两条堤都被命名为苏堤,这是对苏轼最好的纪念。

······

站在雷峰塔上,看不到水漫的金山,因为我知道《白蛇传》无非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已。

西湖

西湖就在雷峰塔下,雷峰塔原本也属于西湖景区,把雷峰塔和西湖分开来记,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美和文化美中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

上次游西湖,由于匆忙,我只乘船在西湖中转了一圈,这次我想踏着古人的足迹,走一走西湖中的苏堤、白堤和断桥。

苏堤是一条纵跨西湖南北两岸的长堤,全长近3000米,宽约30——40米。苏堤的中间是一条硬化很好的水泥路,水泥路约有10米宽,除走行人外,还通行景区内的旅游观光车。水泥路的两边是差不多等宽的绿化带,绿化带中生长的树多而杂,大的小的,高的低的,粗的细的,开花的,落叶的,常青的,不一而生,不一而美,美美与共。

我从南岸走上苏堤。苏堤上的桂花树还在花季,满堤都是浓郁的花香。有一只咕咕鸟不知在哪一棵大树上咕咕咕······咕咕咕,重复地叫着。在金秋十月还能领略苏堤上别样的鸟语花香,是我没有想到的。公元1089年,苏轼在修筑苏堤的时候,为了不影响两边湖水的贯通,专门在苏堤上造了六座单孔拱桥。这六座拱桥现在也成了西湖景区的一道风景。

我走上第一座叫映波桥的拱桥制高点,环视西湖风景。向前看,绿杨阴里的水泥路平坦而修长,水泥路上游人如织,观光车穿人而过,行驶如梭。由近及远向右看,小草嫩绿,大树挺拔,桂花金黄,芙蓉粉红,岸柳舒卷飘忽,湖水碧波荡漾,画舫船如从唐宋驶来,雷峰塔似在吴越屹立······满目历史云烟。转身左望,湖水中有一处绿树掩映的亭台水榭,那是西湖十景中的“花港观鱼”。看不到花港中的游鱼,能看到观游鱼的游人,熙熙攘攘······

映波桥上,秋高气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杭州西湖之美是名不虚传的,这美既包含自然美又包含人文美,而人文之美正是西湖之魂。

西湖在唐朝时就有了,那时候也叫钱塘湖,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过一首《钱塘湖春行》赞美它。宋朝时又来了一大批名人写西湖,赞杭州,这回就把杭州真真地捧到天上了。如柳永的《东南形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林升的《题临安邸》等等,等等。

脚踏着古人的足迹,心中默读着唐诗宋词,行走在苏堤上,犹如去赴约一场古人的诗会,心中是何等的激动?

从南山路到北山街,近3000米的苏堤,我走了两个多小时。边走边看,左思右忆,情景交融。

带来的车说好在苏堤北尽头的北山街等我,上车后顺北山街右行,见孤山路再右行,即是孤山公园。孤山公园也在西湖之中,白居易诗中的“孤山寺”和林升诗中的“楼外楼”都在孤山公园之中。楼外楼与湖岸一路之隔,我们的车在楼外楼门前停下,再前行是通往白堤的路,汽车不许通行,我只好下车步行。步行约1000米走过孤山公园、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后,方是白堤的开端。

白堤并非白居易所筑。白堤之名是根据白居易诗中“绿杨阴里白沙堤”简化而来。这说明什么?说明白沙堤在白居易写《钱塘湖春行》之前已经有了。此白堤虽非白居易所筑,但白居易在杭州也有修筑西湖堤防和疏浚六井等政绩,史书上都有记载。白居易和苏轼一样,也深受杭州人爱戴。

白堤横贯在西湖东西向的湖面上,把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里湖没有外湖辽阔,里湖在保石山脚下,山巅亭亭玉立的保俶塔和夕照山上的雷峰塔遥相呼应,都是吴越国钱氏所建。

白堤上硬化的路面比苏堤上硬化的路面稍宽,但两边的绿化带没有苏堤宽,也没有苏堤上的树多。靠路是柳树,靠湖是桃树,树下是草坪。到了春天,那是一幅桃红柳绿的美景。白居易那首《钱塘湖春行》写于此处。那年早春,白居易至此,举目眺望,水面初涨,云幕低垂,苍山含翠;树上黄莺争枝啾啾叫,湖中新燕啄泥翩翩飞;孤山野花向阳开,堤岸青草没马蹄。诗人在“绿杨阴里”的白沙堤上流连忘返,诗意荡漾,便咏出了那首《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时正值深秋,桃树花无叶落,而且低矮,柳树虽是高大,但树上的枝叶稀疏,现在要说“绿杨阴里白沙堤”很是勉强。刚才走过的苏堤倒是在“绿杨阴里”。不过,此时气温不高,沐浴着秋阳在白沙堤上行走,也很享受。

白堤连通断桥,过断桥不远,又是北山街。

断桥不断。断桥是一座从北山街通往白堤,通往孤山公园路上必经的桥。断桥说起来也有历史,它得名于唐朝。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原本叫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叫成了断桥。其实,传播最广的原因,还是那个《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的故事,这个故事为断桥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令许多青年男女不惜远道而来,断桥相会。

断桥也是一座单孔拱桥,拱出的高度远远高出了桥两边的路,比苏堤上的拱桥拱的还高。我走上断桥,本想伫立制高点再次环视和欣赏西湖的远山近水,无奈地发现一对对化妆为白娘子和许仙的青年男女,手持油纸伞,正在轮流着上断桥拍照,我识趣地走下断桥,让位给了青年人的甜蜜爱情。

走过断桥,靠着北山街的地方,有座碑亭,亭内立有“断桥残雪”碑。“断桥残雪”也是西湖十景之一。

“断桥残雪”的景观说法不一,一般指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

回望断桥:断桥桥未断,残雪雪未见。油纸花伞下,白蛇和许仙。

20国峰会会址

我从开封来,我从北宋来,当游览过雷峰塔和西湖之后,还想看的是曾经偏安一隅的南宋,那是北宋的残山剩水。

车载导航先导“宋城”,到此发现那是一个与宋朝不沾边的演艺场。再导“南宋皇城遗址”,来到凤凰山脚下,皇城早已荡然无存,地上躺着一通低矮的“南宋皇城遗址”碑,像是一滴凝固了的眼泪。

忽然想起,今天正是10月30日,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正在意大利的罗马举行。五年前那次峰会在杭州举行,杭州人通过峰会把“天堂”的美奉献给了世界。至今记忆犹深。

当年的主会场位于萧山区的国际博览中心,我们从南宋皇城遗址那片近乎废墟的村落出发,穿过漫长的钱塘江江底隧道后,眼前豁然一亮,一座拔地而起的新城在灿烂的阳光下耀眼吸睛。我们好像是从南宋穿越而来。这里的楼不仅是多,不仅是大,不仅是高,而且是美,是独特,是异彩纷呈。前天晚上我从萧山机场到市区投宿,曾目睹过这儿的夜景,那楼群上闪烁的美轮美奂的灯光轮廓,我无法用语言形容,只有连连惊呼:“太美了”!“太美了”!

当年开会的地方保留着开会时的原貌。

主会场设在大楼的四层。入口处是两扇古铜色的大门,金镶玉的把手,大门两边还有一对带花鸟、动物图案的门当。门当一改传统的石雕,而是用紫铜铸造,非常精美。庄重,典雅,美观,大气,古色,古香,尚未进门,中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就扑面而来。主会场按天圆地方的中国古代哲学理念设计,在边长各为45米的正方空间中,悬空了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圆顶,圆顶之下是20国领导人平等就坐的巨型圆桌。一色的红木桌椅萦绕着中国宫殿的古风古韵,巨大的地毯飘逸着牡丹与祥云和谐的中国文化,四壁镶嵌的“中华二十景”木雕图画凸显着锦绣中华的大美。在中国古代宫殿的装饰风格下,隐藏着现代的高科技,比如空调设备,照明、采光设备,音响、吸音设备等等,你只能感觉出效果,看不到安装在何处。古人能达到的,今天都达到了;古人不能达到的,今天也达到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整个会场,从整体到巨细,把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午宴厅设在大楼的五层,是一个拥有2500多平方米而没有一根立柱的挑空圆厅。此厅和四楼的主会场是完全不同的装饰风格,素白配以浅蓝的色调寓意着这是一席西湖的盛宴,宽敞的席次和精美的陶瓷餐具洇染着中国特色的画意诗风。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国和世界的交融,在宴会厅中融会贯通。

空中花园更是神奇。巨大的曲线飘钢既是花园的顶又是花园的景,顶上挑空一个椭圆形的西湖,湖中天光朗照,彩云祥集;顶下花园青草绿树簇拥楼榭亭台,匾额对联氤氲历史文脉。整个空中花园绿意盎然,古朴典雅,极江南园林之巧,尽中华文化之妙。移目远眺,钱塘江从远方奔腾而来,澎湃着大海的声音。漫步空中花园,清风拂面,心旷神怡,不知身在何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