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洪中的头像

李洪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19
分享

湖州寻溇港

 初春时节,我来湖州,是为寻找溇港也。

溇港这个词,对江浙以外的人来说可能陌生,十之八九不知为何物。其实,它就是一个因造田、护田而形成的一个排水、排沙和灌溉系统。之前,我曾听人介绍过溇港,知道它可以和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相媲美,并已录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我是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黄河就像一条无人能制服的怪兽,给中下游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因此,我对湖州的溇港文化很感兴趣。这次慕名而来,就是想看看它长什么样?有多么神奇?能否借鉴于中原?   3月8日,我来到浙江省湖州市太湖南岸的吴兴区织里镇义皋村,这里是湖州地区溇港文化保存较好的地方之一,现已开辟为太湖溇港旅游景区。

进村后,我首先走进溇港文化展示馆,从纵向和横向对溇港文化作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然后方开始参观义皋村现有的溇港景观。

展示馆的后门外就横着一条古朴的“塘”。何谓“塘”?其实它就是一条约有五、六米宽的东西走向的河,当地人叫横塘。横塘两岸规整地砌筑着灰白色的石条,河岸、河堤都被石条硬化了,看不见泥土。每隔一段距离,河面上都有一块长石板架在上面,那是简朴的桥。桥下面流着清澈的水。顺着横塘看去,河面上仿佛氤氲出一种古朴的风韵。

 我顺着横塘西行,前方不远处就是一条“溇”。何谓“溇”?其实它就是一条比横塘稍宽的南北走向的河,当地人叫纵溇。纵溇和横塘一样也规整地砌筑着灰白色的石条,和横塘所不同的是,它的河面比横塘宽,而且河面上所架的是精美的石拱桥。这条溇因所处的位置在义皋村,所以又叫义皋溇。

 东西走向的横塘和南北走向的纵溇相交,就构成了太湖南岸整个溇港系统中的一个小单元。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元代戴表元的诗句,生动勾勒出了湖州的山水形胜。若干年前,湖州一带还是沼泽、滩涂,从天目山上下来的洪峰,经过这一带的沼泽、滩涂流向太湖。这里的先民们为了生存、生活,在沼泽、滩涂上筑堤造田,挖泥造田,变泥水为沃土,逐步形成了纵溇、横塘的格局,“使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圩内种稻、植桑,低洼处养鱼、虾。为了能更好地把雨季从天目山上下来的洪峰泄入太湖,他们在纵溇横塘的水网中又开挖两条大河,叫东西苕溪河。东西苕溪河加上七十三条纵溇和若干个横塘,就形成了太湖南岸的一个科学的、能排水排沙和灌溉的水利系统。义皋村的老村长告诉我,纵溇的间距约500米到800米,横塘的间距约1000米。义皋村境内有三条纵溇三条横塘,他们分别叫:义皋溇、陈溇、濮溇和北运粮河、南运粮河、寺前河。义皋村的三条溇在历史上都是有名可查的,它们横躺在这里不知有了多少年的历史?史料记载:“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吴人皋伯通筑塘以障太湖,后人嘉皋伯通义举,遂以义皋为村名。”

 在运粮河(横塘)和义皋溇(纵楼)交汇的附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单孔石拱桥,叫尚义桥。尚义桥架在义皋溇上,坚固又精美。标志牌上说,尚义桥是清乾隆时期重建的。最早的尚义桥建于何时不得而知。义皋村这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村,就散落在尚义桥的周围。一座座近年新修建的粉墙黛瓦的两层小楼和纵溇横塘组成了一幅“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新农村美丽图画。展示馆的文字介绍中说,康熙、乾隆皇帝和大臣林则徐都对溇港文化很感兴趣,一些地方留下了他们考察时的足迹。尚义桥上有两副对联,一联为:“民有淳风称义里,流分沙漾庆安澜。”另一联是:“大泽南来,万里康庄同利涉;春波北至,千秋浩淼永安澜。”对联没有署名,不知出自何人?仅从这两幅对联上看,这里的文化氛围也不容小觑。

 古塘、古溇、古桥、古村落,古色、古风、古韵、古文化。在这样一个氛围中,脑海中自然就想起了一些历史人物和因僻乱而南迁的北方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湖州当了五年刺史,在湖州期间,曾与写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人张志和有过赋诗饮酒的经历。张志和不幸遇难后,颜真卿为他写了碑铭。北宋时这里没有战乱,很适合小农经济的发展,那时的湖州已成为我国粮、丝、渔生产发达的富裕地区之一,享有“天下粮仓”、“丝绸之府”的美誉。北宋的苏轼曾在湖州任过知府,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在湖州时写了一首《南歌子》,赞美了水乡的安澜与祥和。词的上阙写到:“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小园幽榭枕苹汀。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元代的大书法家、大画家赵孟頫在晚年时竟选择归隐湖州,在湖州他创作了很多美好的山水诗、山水画。 历史上北方人最少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南迁活动,一次是西晋永嘉之乱,一次是唐代安史之乱,一次是宋代的迁都,从开封南迁杭州。南迁的人来到湖州,除了做官和经商的以外,我想大部分种过田的人都会学着当地人的样子,去围填一块沼泽、滩涂,为养家糊口去种粮植桑。这样说来,太湖南岸的溇港文化中也会有北方人的身影和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孕育和产生于湖州,这一理念和溇港文化中“天人合一”、“因势利导”的传统智慧一脉相承,为新时期传承和发展溇港文化指明了方向。

我在展示馆中了解到,纵溇上的每一孔桥中都暗藏玄机,越接近太湖的桥跨度越小,它们将溇港的河道突然收窄,形成了溇港“上游宽、尾闾窄”的独特河形。河水从宽河流入狭窄的尾闾之时,为窄岸所逼,流速骤然增加,疾速冲向太湖,使水中泥沙激荡尽净,大大降低了溇港的疏浚成本,其巧夺天工的设计与现代流体力学的相关原理不谋而合。 顺着义皋溇北上,在村外不远处,远远能望见一座古色古香的楼阁一样的建筑,走近看,楼阁下立一石碑,碑文上说,这是义皋古水闸。水闸也是太湖溇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闸门的闭合,可以控制溇中水位的高低。溇中有涝,将闸门打开,把洪水泄入太湖,溇中干旱,则引太湖水入溇。 过古水闸再前行,在太湖的堤岸边上又出现一个近年来新修建的、现代化的新闸楼。新闸楼另有玄机,并非重复古水闸的功能。我在展示馆看过从太湖大堤上航拍的图像,所有入太湖的溇港都是整齐地折向东北这一方向。因为每年冬季,太湖湖区盛行西北风,风携水,水裹沙,直扑南岸。七十三条溇港入湖口朝向东北,溇港所泄的水流,就可以从侧面将南下的泥沙重新冲入湖中,防止泥沙长驱直入,停淤河道,实现了自动的防淤功能。

 太湖大堤的顶端是一条宽阔的马路,参观过新闸楼,我迈步登上太湖大堤的顶端。 站在高高的太湖大堤的顶端,游目骋驰,大堤下边初春的田野里是一幅美丽的溇港图画:一条条古老的纵溇连着一条条古老的横塘,连着一池池明亮的春水,连着一块块已经黄灿灿的油菜花田,连着一排排刚刚泛绿的杨柳树;溇港中流着的是诗,是情,是富裕和甜美。古老的义皋村是田野中的主题,此时此刻已经有了崭新的春意,它仿佛告诉人们:神奇的溇港文化还正在由一双双劳动的手编织着,还正在由一代代智慧的人书写着。

 踩着太湖顶端的斑马线,走过宽阔的马路,来到太湖这边。三千里烟波浩淼的太湖云烟迎面扑来,将我感情的闸门猛然冲开;太湖啊!你是如此的宽阔!真不愧是江南人民的母亲湖、幸福湖!你用你那宽阔的胸膛容纳猛兽般的洪水,你用你那甘甜的乳汁无声地灌溉广阔的圩田桑基!你是七十三条溇港的归宿!你是溇港文化的支撑!你是江南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保证!今天,我们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现了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祥和盛景,美丽的太湖啊!你多么像我们伟大的党!

 在返回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全长6397千米,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最后安澜入海,是否就得益于有了洞庭湖、太湖和鄱阳湖这些与之相连并贯通的大湖?是否就得益于这些先流入太湖再流入长江的溇港?相比之下,我们的大黄河一路走来就是少了这些像人的胃、肺一样的大湖和溇港?。自然的“胃”、“肺”肯定强于人工的坝,疏肯定强于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