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进的头像

李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23
分享

我与张石山先生

我与张石山先生

      文/李进

与张石山先生相识于左云白羊书院,神交于之前的网络中。从拜读石山先生的《行走文坛三十年》始,便一直关注着先生。他那伟岸秉直的形象从那时起,一步步走进我的心里。

张石山韩石山山西文坛的两座山,名头响彻中华文坛。张石山先生曾任省作协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几年前,当左云白羊书院揭碑之际,便与时任省作协副主席的杨占平先生及原省作协副主席蔡润田先生等多位名家一起前来致贺。在这个偏远的小县城,众位名家齐聚左云真乃蓬荜生辉,实为左云之盛事,也因此有幸结识了张石山先生。

正是深秋时节,树叶泛着黄色,草木泛着黄色,莜麦杆也呈浅黄色。黄土地的左云,到处呈现出一派金黄色景象。

受组委会委托,我与时任左云文联主席侯建忠负责接待省作协贵宾。仪式之后,我便与建忠陪省作协杨占平张石山先生一行参观左云。出发时,杨占平先生说和我同车,其余人一辆车。于是,我驾着自己的铃木轿车和杨占平先生带路前行,后面省作协那辆车上诸位由建忠陪着。我们沿着店湾镇方向,向左云曾经最显摆的地方上张家坟一路进发。

与杨占平先生曾多次交集,已经非常熟识,谈话也相当随和。杨占平先生多年前曾经来过上张家坟。此次前来,也算是故地重游。张石山先生等来宾则是第一次到此,少不得作些介绍。

上张家坟村,虽然村子不大,曾经的总书记赵紫阳,总理李鹏都视察过该村。足见这个小村子的不同凡响,它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个见证。但今非昔比,当我们再次踏入村里时,已经感觉不到当初的热闹。街上少有行人,秋天的凉意阵阵袭来。

我望着自己曾经工作过十几年的办公大楼,不知不觉中有些伤感。当初的往事历历在目,我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这个村子。这个村子有我怀念的人和事,有对我有知遇之恩的老书记左升,我也感恩上张家坟的许多人和事。但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回忆。今天能与众位名家齐聚这个小村子,也只能感慨而已。感慨的不止是我,诸位都深有感触,只不过感受不同罢了。

之后,我们便向尖口山进发。尖口山是左云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峰,某部雷达站哨所就驻守在这座山上。山脚下,沟两边五彩缤纷,宛如置身于北京香山一般。左云县城虽小,境内景观却并不少。尖口山仅仅是其中之一,山上坡下沟里一片烂漫,偶或也能拣到块成色不错的大同玉。说话间,我就拣到了一块玉石,众人传看了一番,然后把这块玉石送给了作协司机老段。

返回时,路经马道头。沟边酸榴枝繁叶茂,枝头掛满了或黄或红的沙棘粒,一串串一嘟嘟刹是好看。停车赏景吃沙棘,天然绿色野果香。

左云沙棘,当地人称酸榴。左云酸榴粒大,皮薄,肉厚,酸酸甜甜令人陶醉。张石山先生此时欣然活跃起来,我们便折了几枝沙棘,先生说他最喜欢吃沙棘,带点回太原吃去。

晚餐时,张石山先生特意端着酒杯过来,要和自已喝一杯,感谢陪同之类等等雅词。足见先生的谦和与平易。

几年之后,因生活需要我也住在了太原。和张石山先生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偶尔去省作协时就去看看先生。不得不说现代人因信息化的普及,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交往。微信把每一位相关联的人们更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我与石山先生便是这样。微信中互相道个平安说声祝福,聊聊日常生活。

某年,自己突然心血来潮,建了一个小群。聊生活,聊文学。关注时事,关注民瘼,关注热点。生活似乎变得有趣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也增进啦,何乐而不为。于是,又向张石山先生发出邀请,先生欣然接受。

张石山先生性格直率,是非分明。常常妙语连珠警句不断,给小群增添了不少活力。从中我也明辨了许多事理,深切感受到张石山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和精深的文彩。

    后来,石山先生作百位嵌名联时,更是文才横溢,佳篇连连。我像当初博客上拜读先生的《行走文坛三十年》一样,读了这篇盼着下篇。嵌名联不仅联联文采飞扬,而且篇篇都精彩地介绍着各位嵌名人士,读罢让人顿时铭记。让我非常感动的是张石山先生在第六十六位嵌名时,把我嵌了进去。六六对我而言,又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自己一生对六字充满情怀。在此,暂且不表。

李郭同舟情同羊左

    进退应矩志高龙云

而且,分上下两篇发出。联中把自己姓名和家乡名都嵌了进去,对我的家乡左云古今变迁,亦作了一番生动描述。那文,在介绍左云的众多文章中,可谓精髓所至,彪史之章。先生之文乃上乘佳篇。本人认为,那文不仅仅是写给我自己的,而是献给整个左云人民的厚礼。

我常想自己何德何能,得先生如此记述。此事此情,当为人生大事记之一,先生之情终身铭记。自己时时谨记先生联文中的深情厚意,努力踏行传承国族文明,虽作不得贤者,亦应作一坦荡君子。

愿我们犹如“李郭同舟”,携手帮扶、志同道合;愿我们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能够“进退应矩”,共同为捍卫我们的国族文明奉献绵薄。


附张石山老师全文


嵌名联之六十六(上)

  ——书赠李进先生

      张石山/文

李郭同舟情同羊左

进退应矩志高龙云

这副嵌名联,写给李进先生。李先生是我省左云人氏,本联将“左云”二字嵌于联后,而将“李进”二字嵌于联前。

在我们山西人的话语习惯上,往往将河曲与保德并称,将左云和右玉并称。不知别人,多少年来,我去河曲多一些,去保德少一些;去右玉多一些,去左云少一些。

我和左云的李进先生原先不熟,我们两个认识,说来有几分偶然。

几年前,省文联的赵国荃先生突然打来电话,邀约我去他的家乡左云,参加一个文事活动,我这才头一次去过了著名的“左云”,并且在活动期间认识了当地的作家李进先生。

这里,仿佛小说中的“倒叙”,我又不得不先介绍一下赵国荃先生。我省文联与作协分家,在1984年的年底。此前,《山西文学》有两位美编,一位国画家王莹先生,一位漫画家赵国荃先生。分家之后,两位一道去了文联。作为小说编辑,我和两位画家相处都非常好。赵国荃先生,后来出版漫画册集,承他信任,我还给写过一则序言。

今番赵先生家乡有文事活动,再次盛情邀约,我自是慨然应允。为着张大声势,显得我们作协方面对这一活动的支持,我还自作主张,代为请到了作协副主席、副书记杨占平先生一道出席。

这次文事活动,具体而言,就是左云县“白羊书院”正式成立揭牌。书院冠以“白羊”,只因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此地便曾修筑过一座古城“白羊”。

我国古来,各地多建有书院,而书院原本是指研读国学经典的学术机构。今番左云县揭牌成立“白羊书院”,其实是当代概念上的“书画院”。说来该是政府行为,“旧瓶新酒”。这且存而不论吧。

书院揭牌活动之余,当地文友派车,拉了我和杨占平先生,参观了几处当地名胜。一路上,有李进先生作陪,大家随便聊谈,言谈甚欢。无须一来二去,只消一去,与李先生便成了熟人朋友。

名胜古迹,固然是传统文明的载体。但相对而言,我更看重一地之“人文”。如果失去了活体传承,所谓文明只是僵死的古文明标本罢了。

李进先生,出身地道农家,祖辈耕田种地。本人初中毕业,当过乡村小学教师,做过乡镇企业财会工作。由于喜好文学,多年坚持写作,发表过不少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

他的诗集《风吹山野》,由我省著名作家王祥夫先生作序。我读过那篇序言,感觉写得非常好。假如是我来写,也一定不会比之更好。在那篇序言中,王祥夫先生讲到:文学创作的“普世性”,让许多人都有成为作家与诗人的可能。他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当我们的肉体化为尘土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或曰轻若微尘的思绪却不会消失。

除了诗歌之外,李进先生还发表过“闪小说”一百多篇。

闪小说是指五六百字以内的微型小说。这样短小的篇幅,要将一篇小说写好,决非易事。李进先生,由于在闪小说创作方面捷足先登、多有建树。如今,他是中国闪小说学会的理事,山西分会的名誉会长。他的闪小说作品,入选了多部合集,多次获得了全国性的闪小说大赛奖。

和李进先生成了熟人之后,我刚刚学着使用微信,承他相邀,我加入了由他主持的一个微信群“曾经沧海”。这个群落,大致是以我省北路的若干文学爱好者们构成。大家关心民瘼、关注时政,观点相对一致。我的感觉,确实起到了鼓励思考、相互启发的良好功用。

至今,我参加了不多几个微信群,对此有一点粗浅的感想。这,也许是在当代全新形势下的一种民间“结社”。它符合宪=法,使得宪法上标举的“结社自+由”不再是空话。

嵌名联之六十六(下)

——书赠李进先生

     张石山/文

李郭同舟情同羊左

进退应矩志高龙云

当然,就此话题,我们还可以引发出许多有意义的思考。

左云、右玉,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长城一线重要边塞驻军兵卫,人们往往将之并称。前些年,我给右玉操作电视剧,结识了那里的郭虎先生。结识了郭虎,后来上右玉的次数比较多。

给右玉写的那部电视剧,在拍摄时候遭到了肢解割裂。后来,剧本在北岳出版社出版,我加了个后记,强调了一下那个剧本的创作主旨。

左云、右玉,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地理上的边防军事要塞,坚守在长城一线。

以右玉为代表,这一带如今成了防卫沙尘暴的“绿色长城”。

而我特别想要强调的是,这里,处于中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交融的前沿地带,自古以来尤其是护卫华夏文明的一道文化长城。

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的易服改制,无不体现了华夏文明吸纳包容的博大胸襟。

当然,历史事实俱在,中国无疑是亡过国的。但我们的文化长城,从来没有倒塌。中国文化,成为了世界史上唯一的反过来征服了征服者的文化。

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雉法之后无华夏”,只是日本倭国必欲取而代之的喧嚣。

事实上,无论帝国宝座上坐的是个什么东西,亿万中国人,还是服膺华夏文明的中国人。

事实上,愈是在左云右玉这样的前沿地带,人们在吸纳融汇游牧文明的同时,愈是坚守着我们的华夏文明。

也可以这样讲:非止左云右玉,事实上,中华大地,处处皆是我们保卫华夏文明的前沿,处处皆是保卫华夏文明的要塞与坚城。

与李进先生成了文友,大家同在一个微信群,愿我们犹如“李郭同舟”,携手帮扶、志同道合;愿我们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能够“进退应矩”,共同为捍卫我们的国族文明奉献绵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