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爱林的头像

李爱林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3/06
分享

一部勇者的呐喊

世界名著《老人与海》赏析

趁封闭的机会,决定看点书。平常总有没时间的理由,这会,抛开一切杂念,静心地读。一本《老人与海》,看上去好薄。除去外文原文,就翻译的内容看,仅仅六十页。还包括导读,插图。全书四万余字。应该属于中篇小说。发表于上世纪的一九五二年,曾获得过文学诺贝尔奖。它为什么深深地吸引读者,甚至比几十万字的小说都极具魅力,绝对有它的绝妙之处。一本世界名著,总该好好阅读。

一、 感情是信心的原动力

小说开篇,就交代:“出海八十四天了,连一条鱼都没有到手。”这句话的交代,会引起读者诸多的遐思,或者追问八十四天里为什么没有钓到鱼;它会隐藏什么样的故事。或者追问八十四后会不会再去钓鱼。小说故事很可能会沿着这两条线索前行。作者选择了后者。

老人很老,“除去一双眼睛,他浑身上下都很苍老,骨瘦嶙峋,那双眼睛乐观而且永不言败,色彩跟大海一样。”他的眼睛像大海一样地宽阔,湛蓝,坚毅,这样的描写,就是老人信念的底色。他不会为八十四天没有钓到鱼而沮丧,更不会放弃。那么,他的故事,就在信心里展开。作者的巧妙陈述,引人入胜,从他的执著里挖掘故事。

老人身边的小男孩,既是故事的陪衬,也是老人生活中的陪衬。同时也是小说中发生的人物,使故事更鲜活起来。

“圣地亚哥”孩子唤到。“既然不能跟你去捕鱼,那总该帮点忙吧。”这样的对话,是不是给老人心里带来一股温暖。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又是人间性情的互通。仿佛他们是孙辈,没有代沟,而是通融。暖暖的通融。“你第一次带我上船,我几岁啦呀?”“五岁。”老人答到。“哦!”小孩五岁就跟着老人捕过鱼,他们的感情何谓一斑。当我们回到现实,再看看生活中的那些五岁的孩子,不就是在非常优越中,享受父母的溺爱么?它给我们带来沉重的思考,一个关乎未来与发展的思考。国家兴亡,不仅仅只靠几个优秀人才才能发展的,而是靠千军万马。

孩子为了老人再次去捕鱼,忙前忙后,为老人准备吃的。“你搞到什么了?”“他问”“晚饭,‘孩子说’我们要吃饭了。”“来,吃饭,你不能光打鱼不吃饭。”“只要我还活着,就不让你空着肚子去打鱼。”“那你就活长些,照顾好自己。”简单的对话,能不让人感动吗?作者又将他们之间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真真切切,仿佛这故事就发生在身边一样。他们之间仅仅是在一起打鱼的关系,而表现出的比亲情密切。包括用具,钓鱼的诱饵。这样的描写,给老人带来希望与精神力量。老人说:“他从未失去希望和信心。”“而现在就好像微风拂过,他的希望和信心都被鼓舞起来了。”孩子,是孩子给他带来无比的精神元素。即便是硬汉,同样需要生活的温暖。需要有人理解,读懂。懂事的小孩 ,不断是他做事的帮手,还有语言之间的沟通,他们聊到了打棒球,给老人带来极大的兴趣,将他们之间的交流内容丰富起来。他陪他在“黑灯瞎火里吃了一顿饭。”孩子总把诸多琐事,干得有条有理。他不再打扰他,让他好好休息会。他走了。“睡个好觉,老爷子。”这样的语言对话,反映出他们的内心纯真,友好,踏实,他们之间的感情十分融洽。淳朴忠厚的老人,给孩子以钟爱,孩子给老人以尊敬。绝不是现实生活中,晚辈剥削长辈的感情是天经地义的,长辈无条件付出,都不为过。老人睡的很好。天一亮,孩子就给老人拿来了“沙丁鱼和鱼饵。”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老人需要的。他懂老人需要什么。他喜欢孩子:“很好,诺曼琳。”“今天,我信心十足。”“祝你好运,老爷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双方都懂得运用与珍惜。相互之间不做作,不虚伪,坦诚,自然。作者的描写,给读者带来一种温馨,而不是冷酷。他们明知道钓鱼十分艰辛,或者还有预想不到的险恶。但是,在出发前,相安勿躁,不惊不慌。又互相鼓励:“祝贺你好运!”“也祝你好运!”

通过这些故事的传递,也可以看到作者内心对和平友好的渴望。即便贫穷一点,生活要过得安逸,踏实。了解作者海明威生平的人都知道,他亲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给他留下了重重的阴影。迷惘,痛苦,失望,孤独。不得不说,他呈现的小说,内涵极富感情需要。

相互的祝福,意味着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谁都愿意生存在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里,不光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同样如此。老少之间的和睦相处,启示社会爱与尊重必不可少。中国传统如此,世界同样如此。他们非亲非故,却以大海为知音,以捕鱼为友谊。他们生活十分艰苦,但不讲物质条件,只谈捕鱼常识。潜在的意识从友好出发。作者的描写,渲染了人类真善美的品质。心若诚,布衣极趣。虽然故事那么平实,都是这与那的琐事,可就是能抓住人心,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二,韧劲是成功的潜能

老人出海了。“这个时候月亮已经落山。”时间交代了是在黎明前。“黑暗中,老人能感觉早晨正在来临。”这次出发,老人满满的信心。“他划过一片水域,看到水里马尾藻发出的磷光。”“水流冲击海底峭壁,形成漩涡,因此汇集了各种鱼类。”“有时还有成群的枪乌贼,他们夜间浮近海面,成为一种游荡着鱼的腹中之物。”认识大海,本来就是一种十分神秘的色彩,了解海底鱼类的行动习惯,包括海底结构,作者该是多么的悉心,或者是从书本里得来的知识,用以文中,作为真实准确的表达,可谓作者的聪慧之处。如果没有这样的描写,何以让读者去了解大海钓鱼的险要与曲折。作者知识的丰富,给读者大开眼界。通俗地说,内地人见识大海,如见天上的星星那么稀奇。然而天上的星星,可以每天抬头相望。而大海是有回数的。如不特地去,是看不到的。海洋是人类生命的起源,它涵盖了万生万物,它的奇妙,伟岸,博大,一直是文人墨客们笔下的生动素材;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资源。海洋世界神秘莫测,在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在不断认识海洋的同时,还认识人类,它的生命强劲,渊远流长。

然而,在老人心里“大海很仁慈,也很漂亮。”“尤其是娇小的黑燕鸥,它们总在飞翔觅食。却总是一无所获。他想,鸟类中除了强盗鸟和壮实的鸟,生活都比我们艰难。”与前一段的描写,一明一暗的对比,海底与海面发生的故事,表现了老人在寻觅大海的同时,也在欣赏大海。作者的认知,要让老人有思想。他不单是为了捕鱼,而且在捕鱼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这如其说老人对大海的赞叹,不如说是作者在描写海上的曼妙。大海上空的飞物,与大海相比,是太渺小了。因为作者爱大海,海上的任何生物都是宝贵的。这是生命的汇集,是激情的涌动。作者的笔调虽然显得很平静,但是,内心在翻滚着不可阻挡的巨浪。再看看老人在那里独行其事,不也是一种搏击么。人类,鸟类,都青睐大海。

“天色还没有完全放光,他就放出了钓饵,让船随水顺着漂移。”钓鱼正式开始了。划过夜空,在黎明即将来临时。这里水很深,“一百二十五英寻深。”用米换算,该是二百二十五米。老人就在这么深水的地方钓鱼。作者准确地交代这样的环境,给读者带来惊叹。又表现出一种勇气。深邃神秘。“太阳淡淡地从海上升起。”在海天相接的那个旷野无边的地方,穿越黎明前的黑暗,老人看到了日出。而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他习以为常,他不敢看,“平坦的大海将阳光反射到他的眼睛上,他的双眼感到了刺痛。”不难理解,老人历经沧桑,他一直在艰难困苦的旋涡里挣扎。一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凄婉。茫茫大海,一叶孤舟,何等的凄凉。一般人在大海上看日出,是一种稀奇。它又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垂钓活动。如今大多数垂钓者,都以娴情雅趣为前提。人家钓鱼是完全为了生存。而又在生存中拼搏。也可以理解为:无论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精神力量是不可崩溃的。不同时代铸就不同杰出人物的追求。老人全心抱着希望,他不屈服于八十四天没钓到鱼的悲哀,而是搏一把,向前走。他的理念,从他与孩子对话里可以看到:“你要是我的孩子,我就要带你出去冒冒险。”表现出坚不可摧的韧劲。

从鱼饵放下开始,老人就密切关注钓线的动向。也是第八十五天。好运来了:“老人觉得钓线轻轻地拖动了一下,接着又是一下。”心里高兴起来。“而且觉得钓线动得厉害,而且重得叫人难以相信。那是鱼的重量。”这是好兆头。于是,老人开始和鱼周旋起来。老人通过大拇指、食指之间的拉力感觉,鱼咬钩了,鱼饵让它吃个够。他没能用鱼叉刺去,只能随着游动,“小船慢慢地朝着西北方向飘去。”老人的手不能放开。作者的一句描写:“真希望孩子在我身边。‘老人大声地说。’我被一条鱼拖着,成了系缆绳的木桩。”虽然这出自老人之口,其实是作者的比喻那么真切,像吗?像!形象的比喻,生动又有趣。看到这里,简直就是在与现实对话。这在我们写小说中,学用形象必真的语言,不也是一种提高吗?老人为了钓起这条大鱼,十分有耐力,他的智慧在于,要把这条鱼拖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再一举拉起来。但是目前还不是时候,这是一种战术。相反,在拖鱼的同时,自己同样要消耗体能。就在这时,“他的左臂抽筋了。”虽然故事没有疾风暴雨似的突然来袭,这一笔真让人揪心。本来一条小船,在浩渺乌烟中,飘摇不定,又出现了意外。这是不是加重了小说的说服力度。大海,小船,饥饿,手指裂口,乏力等等,一系列的困惑来袭,老人不断要接受外部的考验,还要克服自身的伤痛。看似一场简单的钓鱼,涵盖了无数重合的复杂因素。值得认识的是:“钓线用臂紧紧地背着。”不同于池塘钓鱼,一根长长的鱼竿。作者把这个与鱼周旋的过程,描写得生动有序,细得不重复,不琐碎。读起来,只有精密入微感觉,不觉啰嗦。这是他的独到之处。老人在和鱼摆渡的过程中,老人发出深深的感叹:“我奈何不了它,它也奈何不了我,‘他想,只要这么游下去,谁也奈何不了谁。’”“鱼啊,我要奉陪到底。”老人心里活动,简直就是我们平常遇到困难,想战胜而又没战胜的时候,想表达的心思,而又无法准确表达出来的意思。这种言语,是不是就是我们要的?或者说,他就是在写某人某事。这应该属于经典。一场征服,一场没有硝烟的搏击,令老人顽强无比。在我们很多作者描写艰苦劳动者的时候,只知道说:“汗流浃背,含辛茹苦。”怎样的汗流浃背 ,含辛茹苦,就没有下文了。单个含辛茹苦,是抽象,读来感觉乏味。人家的表达,是不是有血有肉。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人家的写作手法从心里活动,到肢体语言,到环境交代以及与对方之间的摩擦等,都用文字娓娓道来。尤其是不觉得重复,让人置信。这样的原著,才是我们真正要读的书。。

二个小时过去,四个小时过去,老人仍然还在周旋。船朝着西北方向越走越远,离哈瓦拉的灯光越来越远,因为哈瓦拉的灯光,是他回去的方向。走远了, 看不到了。凭着看星星的方位,他判断船和鱼是在平行前行。读者会问,长 途航行,老人吃啥?老人吃的是生鱼块。他把那些随手钓起来的金枪鱼剁成块子,就那样吃。“拂晓前很冷,他紧贴着模板取暖。他能撑多久,我能撑多久。”顽强的意志,就是他实现梦想的潜动力。黑夜,这是在黑夜里!何等的刻苦。他没有想死的念头,一直没有,他有抱负,有钓起鱼的理想。老人抱着极大的生存信念,决不放弃,不厌倦,在他反复的动作中,备受左臂抽筋的折磨,备受口渴,疲倦,劳累的折磨,但是,他一如既往地反复着他钓鱼的动作。作者的每一个细节生动的描写,都深深触动人心。“老人背钓线的左臂累了,就换为右臂。”“草帽压得额头生疼。”“双漆跪下。”可以说,在老人钓鱼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苦难在重重地磨难着他。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钓鱼,简直就是一场与生死的搏斗。“一旦上了年纪,谁都不该单枪匹马了。”他没有尊严吗?他生得贱吗?只要有良知的人,都会认为老人不屈不挠。作者向社会推介出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是一曲勇者的呐喊!

三、勇者不惧

尽管水底的鱼早已咬到鱼饵,咬到钩了,差不多一个昼夜,“它上来了。”这个时间是比较漫长的。在平常看到钓鱼的,基本都不会和鱼周旋,而是上钩,起钓。老人却不然。他要与鱼展开无休止的周旋,拼时间,拼毅力,拼胆量。

“下午有一回钓线开始上升。但那条鱼只不过是在稍高的一点的地方继续游罢了。”这是一条深水鱼,或是海底鱼。老人看到鱼了:“紫色的胸鳍像翅膀一样张开,笔直的大尾巴划破幽暗的海水。”简直像潜艇般的模样。可想,这种鱼大得可叹!力气之大。老人要面临一场没有预知的较量。退缩吗?放弃吗?没有,他一定要把它钓起来,还要运回去。也开始了一个昼夜的拗。大鱼在水里不知道多少次的反反复复,起起落落,转来转去,靠近远离,老人经历无数次喜悦与失落,不断消耗体力,精神上的挑战也是无以想象的。看似能触手可及,但是,马上又离开。钓线在老人手里,不知多少次放下,拉紧。“大鱼打着转靠近,这时,它很沉着,看上去很漂亮只有大尾巴还在划动。老人用尽力气把它拉得靠近些,一刹那,大鱼往侧面斜了一下,随后竖起身子,又开始打转起来。”这是多么令人惘然若失。老人没有主动权,小船摇晃不定,头发晕了,左臂不断抽筋,这是一场老人与鱼短兵相接的搏斗。谁征服谁,成了故事精彩的延续。

“他使出浑身劲儿地拼命拉钓线,大鱼被拉得侧了过来,但随之竖起身子,游走了。”“鱼呀‘老人说,’鱼呀,反正你是死定了,难道你要把我弄死?”下一回同样是差点逮住,但又竖着身子游走了。就连读者都感觉到焦虑,老人呢?下面还有更精彩的描写:“你要弄死我,鱼,老人想,不过你有权这样做。我还从没有见过比你更大、更漂亮、或者更沉着、更高尚的东西,兄弟,来吧,把我弄死吧,我不在乎是谁杀了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周旋而以,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看到这样的文字。读者会不会被如此经典所感动,同时又是一种风趣和幽默。作者的描写,简直要唤醒一个个沉睡的灵魂。在我们品味这段文字魅力的时候,更为故事感动。没有一个勇者居上的能耐,能征服吗?作者很善于描写,构思精美,出其不意,表现手法及其独到。

“他又试了一次,……又慢慢地游走了,巨大的尾巴在海面上摇摇晃晃地前进。”“他忍受着一切痛苦,拿出余下的力气和早已丧失的自尊来对付与鱼的痛苦与挣扎。”老人在鱼面前没有自尊了。这是一种催人泪下的决心,是感动天地的心智。我为老人为了捕鱼连自尊都不要的精神,深感敬佩。

鱼终于“朝他身边游过来,在一旁温顺地游着,鱼嘴几乎碰到了小船的船壳外板。鱼开始从小船旁游过。身子又长又宽,入水很深,银光闪闪,布满紫色条纹。在水里,鱼身显得长不可测。”“它高高地跃出水面,展示了它巨大的长度和宽度,以及所有的力和美。”成功就在眼前,这是钓鱼人的期盼。就在一刹那,心花怒放,欣喜若狂。谁都会为自己取得战利品自豪。但是,无情的鱼,再次游走了。扫兴与失落再次交集。故事把人的心都揪得生疼。

日常见到鱼,谁去夸鱼的美?不过比起这条来,是小巫见大巫。欣赏鱼的美,只怕寥寥无几。何况作者挥笔助兴,令读者赏心悦目。起码知道了这条鱼不断大而且美。海底的东西成为一种神秘。鱼的美,除开种类区分,更重要的是水质。干净水质的濡养,使鱼透明干净。就我常见的,家乡原来一湖清澈的水,养出的鱼,质地透亮,吃起来,鲜嫩可口。深海的鱼,无置可否。作者这一笔,让人回味,保护大自然何其重要。

“镇静些,用足力气、老头儿。‘他说。’”“我拉动他了,‘老人说,我拉动他了。’”“他再次感到头晕……脑袋,帮忙坚持一下,你从来没有晕倒过。这回,我要把它拉过来了。”

最终,这条鱼被老人征服了。它大得跟船一样长。或者说,根本装不下。老人使尽一切办法,把鱼绑在船头,船尾和船中间的横坐板上,仿佛比小船大得多的鱼。可想这条鱼大得什么程度。从钓起,到绑好,耗尽老人的全部力气。接着他竖起桅杆,张开打补丁的风帆,起航了,朝西南方向行驶。吃过马尾藻,和鱼虾,该喘口气了。

钓到这条鱼,老人十分清楚,是一笔财富,可以换取货币,来经营生活。比如还可买到一台收音机什么的。这是通过一个昼夜,死拼乱打取得了战利品“马林鱼”。老人终于凭自己的勇敢,打赢了这场战役。

起航了。回家的路上,将会迎来更残酷的挑战。

大约行驶一个小时左右,第一条鲨鱼来袭击了。就如俗话说的:“强盗遇到打劫的。”好像命运中无法逃避的劫数。

鲨鱼的来袭是因为大鱼的身上放出的血,拖了一英里远的路程。鲨鱼闻到血腥味,顺着小船和鱼的航道游过来的。它们毫无征兆地划破蓝色的海水,出现在太阳底下。它们天不怕,地不怕,靠近小船的目的,是要吃这条大鱼的肉。只看到鲨鱼的眼睛怪怪的,牙齿咔嚓一声,插进鱼尾上方的鱼肉,鲨鱼活生生地咬掉一块。看得毛骨悚然。想必作者的笔力如此厉害,只要能想出来的,就把写出来,将矛盾暴露无遗。将鲨鱼的残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与其说是来吃鱼肉,不如说是来吃掉老人的心。因为这是老人含辛茹苦捕到的鱼,沿途费尽多少心血。他就是来攻击老人的。面对险恶,老人没有示弱。他竭尽全力保护这条鱼。在我们鉴赏这个故事的时候,虽然有别于宫廷争斗,需要揣摩人心,面对这样不会说话的水生动物,同样需要心智。相反就被动物吞噬。

老人清楚地听到,他将鱼叉狠狠地刺去,又砸向头部,没命了,慢慢地下沉了。新的一场搏斗开始了。作者巧妙的构思,营造曲折惊险。将故事进一步推向高潮,形成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老人想“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打败。”老人下定决心,不愿意败在鱼的面前。

“这时,微风吹来了,船走得很顺。他只看到鱼的前半段,恢复了一些希望。”二个小时过去,好景不长,要吃鱼肉的鲨鱼,接二连三地又过来了。老人展开了与鲨鱼之间的殊死的搏斗,简直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地步。既残酷,又激烈。而且反反复复,直到老人筋疲力尽,人家仍然不放过,老人也不放弃:“另一条鲨鱼,游进游出,这时张大了嘴巴又游过来了。鲨鱼撞击着大鱼,咬紧了嘴巴,老人看到白花花的鱼肉从它嘴巴上挂下来。”“他向这条鱼打去,却只敲在船头上。”第二次打的时候,“却只敲在厚实的橡皮上。”鲨鱼无休止地继续叼,老人拼命还击,一次次,一场场惊心动魄,直到最后剩下一具骨架。经过两个昼夜钓起的鱼,慢慢被鲨鱼吞噬。他哪里不心疼。成功被击溃。胜券在握变成被掠夺,毁在鲨鱼嘴里。二天二夜上演的是一场悲剧。

看似老人与鱼打了个平水仗,没输也没赢。其实输了。作者的描写,成为一种悲壮。命运对他不公平。

他朝着哈瓦拉的灯光,回到了属于他的港湾。圣地亚哥千辛万苦,殊死搏斗得来的战利品,被带回的不仅是毫无用处的骨架,还有孤独与失望。

老人的态度是:“只怪我走远了。”如果近,这条鱼是能够完整地带回的。他很平静。对孩子说:“别忘了告诉佩德里科,鱼头归他了。”他不吝啬,仅仅鱼头分享给别人了。在他心目中,忘我!他不需要别人怜悯,他实现的是自我价值。

四、 环境与精神的融合

四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没有明确的分段。我认为可以从四大部分去理解。一是: 出发前的部分,就是准备工作。二是 :如何钓鱼的全部经过。三是:与鲨鱼搏斗的全程。四是:回到老屋与孩子见面的过程。小说的矛盾焦点是老人与鲨鱼搏斗,它以大鱼全部被吃光回到故地结束。虽然小说不给予历史剧那么错中复杂,但是它站在了人性的高度去履行强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智慧,胆略,胸怀,见识等。

在我们欣赏这篇作品的时候,不能以失望而责备。应该看到的是精神力量。老人对生活充满敬意,把艰苦当乐趣。海上的老人“看到蓝色山岚的山顶,山顶看上去白白的,仿佛覆盖着白雪,他还能看到云彩,云彩像是上空高高的雪山。海水深暗,阳光在水里形成了折光,……”等,作者的交代,老人的船只虽然在汪洋大海里飘摇,但仍然有山顶,白雪,云彩,阳光等与它相伴。在写好环境的同时,表达老人在那个环境里,精神富足。大海青睐人,人依赖大海,相互成活。人总要生存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除了大海,还有高山,沙漠,草原,丘陵等等。我们更可以理解为,虽然大海如此磅礴,它并不是独立存在。与其说这些都从老人眼里看到的,不如说作者胸怀全局。也象征着老人的精神与天地存在。

“这时,陆地上升起了山一般的云,海岸成了一条绿色的线,背后映衬着几座灰蓝色的小山。此时海水变成了深蓝色,深得几乎发紫。他低头往水里瞧了瞧,看见深蓝的海面上散布着红色的浮游生物,也看到了此刻太阳折射的奇异之光。”这一笔白描,成为老人在大海航行的背景。是大自然与人交相辉映的美。尽管老人骨瘦嶙峋,那双深蓝色的眼睛,映射着这座山,海岸线,还有蓝色的海水。老人不是鲁莽无知,他有思想,有灵心。在他徜徉大自然的同时,大自然在拥抱着他。也给文章带来灵性,不死板。

这些提示我们,在如何写好小说的同时,离不开环境的衬托。人的故事都会在一定环境里发生。金庸老人的故事,总发生在十分优美的环境里。比如《绝代双骄》,山林,茅屋,峡谷,平川,溪流,瀑布,阳光,月辉等。惊险时,狂风暴雨作背景,舒畅时,绿林烟霞作背景,这是不是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

老人在海上不是孤立的,他行走在大自然的空旷里,小船行驶在属于他的自然轨道上,在那条轨道上,发生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作者的创作不断联想丰富,更富有缜密的推敲与思维。在书中,这样的描写,随处可见。由此看出,作者思维十分活跃。老人是生活的“硬汉。”风骨峥嵘。

他回忆自己年轻时比手劲的那一幕,与码头强壮的黑人,拗了一天一夜,最后以取胜结束。人家叫他“圣地亚哥”冠军。如今老了,但还是以此为殊荣。他不会在困难面前屈服。他是生活的强者,他生性如大海般地宽阔,湛蓝,坚毅。他没有倚老卖老,而是自食其力,凭自己的能力生存。

其实这一节,是作者有意思的插曲,通过这个故事,更能衬托老人从年轻时就具备百折不挠的品质,让读者信服。

就如一篇文章里这么说:“圣地亚哥捕捉这条鱼的意像,象征着人与大自然的斗争,在浩瀚的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凭着意志和智慧在改造自然中迸发远大的热情,创造了许多奇迹。”

小说很干净,它突出了文学内涵的优良品质,语言里透露出一种极其辉煌的道德语言美。无论读那一句,没有故弄悬殊,而是实实在在地从劳动本质出发,将人的形象塑造得朴实无华。讲究的就是守正。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徜徉在文学海洋里。

《老人与海》是一部奇迹,神话,又是一部寓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