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爱林的头像

李爱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0/29
分享

我的祖父

    我的祖父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普通农民。虽然一辈子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勤劳朴实,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是我们后人不朽的精神财富。

——题记

从我记事起,就没看到过祖母。听父亲说:“祖母早年被疾病夺去了生命,丢下祖父一直孤苦伶仃地过日子。”

记忆中,集体年代,祖父负责放养生产队的两匹牛。那个牛却是残缺不齐的模样。一匹牛的牛角尖朝下,大人们称:“么头牛。”一匹牛没鼻子,说是它的鼻子在耕田时被拉断了,此后成为一个缺口,后来人们就称为“阅鼻子”牛。那牛的全身没看到一根像样的毛,身子骨也枯瘦如柴。

生产队能把牛给祖父放,说是二伯父在朝鲜战场牺牲,作为烈属照顾,才有机会放牛的。在人们眼里,放牛是一点便宜事,其实放牛要比正常出工人的工分少一半。为了放牛,当队长的父亲还做过祖父的工作,要祖父好好把牛养好,以后全队的耕田,耕地任务要靠它们来完成。也减轻一些劳力去干别的任务。

祖父听了父亲的动员,十分尽心喂养这两匹不像样的牛。

为了放好牛,祖父没少起五更睡半夜,起早贪黑地风里来雨里去。因为放牛没有季节,天天都要喂养,餐餐都要吃饱,否则挨饿的牛怎么能耕田呢!

尤其是春夏两季。这时节,是农活任务最重的时候。每天半夜三点钟,当人们正在鼾声四起的时候,勤劳的祖父就麻利起床,到牛圈里牵出牛,让它们撒尿拉屎后,就到田埂,地头,山坡上去放。五更三点,尤其是春天,寒凉咄咄逼人。祖父就戴上斗笠,穿上蓑衣挡寒,牵着牛,一步一步在夜幕中走进田埂,又吆喝着它们一口一口地啃草。

两匹牛,一前一后,祖父就站在它们中间,或者骑在一匹牛的身上,不停地瞻前顾后,生怕它们没吃到,又怕吃了田间的庄稼,如果不小心啃了一口,社员看到了,就会数落一顿。祖父是从来不愿意给话别人说的,放牛时,精力高度集中,不损失半点集体利益,他更不愿意看别人的脸色。

过去年代,生产队一般是七点出工。七点钟,农夫就要用牛了,牛就从三点到七点放了四个小时。四个小时,牛基本都吃饱了。我们时常看到吃饱的牛,边吃草,边拉屎,祖父就说:“这牛都胀透了。”这时的祖父已经筋疲力尽。

辛苦的祖父放了一清晨的牛还没吃饭,当他麻利地回家做好早餐吃完饭后,就急急忙忙地去寻找草地,准备耕牛中午的去处。

牛和人一样,都是一日三餐。耕了一上午田的牛,中午也必须放好;中午就只那么二小时,如果没有好的草,牛很难吃饱。找好草地,以免当误中午牛吃草的时间,当误了,牛就会挨饿,耕田没力气。每天,祖父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重复着他的职责和劳动任务。按理说:放牛是他一个人的事,完全可以偷个懒,躲躲荫。可祖父没那么做,一切行动以高度责任感和淳朴的良心,去完成队长交给他的任务。

酷暑炎热的日子,烈日当空。三伏天的中午,气温往往高达四五十度,可是祖父顽强地守着他的两匹牛,一丝不苟地看着牛一口一口把草吞进肚子里,希望农夫从他手上牵走的是饱饱的牛。

     酷暑的中午,祖父往往是大汗淋漓,就我们常常亲眼看到祖父总是头戴一顶斗笠,衣服汗得透湿。有时,实在难熬,就到后头湖去困一困水,起来继续放。这个时间,社员们基本吃过中饭,在家里歇歇凉,哪怕在荫地里喘口气也是好的,可祖父不能,他重任在身!

耕了一天的牛,晚上又要吃草了。祖父这时早早来到耕田的地方,从农夫手里接过劳累的牛,牵到田埂上去放。晚上必须坚持二到三小时的放牧时间,一定保证牛吃饱。晚上放牛,成把的蚊子围绕人前人后嗡嗡直叫,祖父身上常常被它们咬得浑身是疱,加上汗水滴落,痒痒难忍。可想祖父该克服了多少难受。但是祖父没有在人前叫苦连天,直到牛放饱后,就牵到村里一棵大树底下栓起来,这才去做晚餐,吃完饭,往往都是九、十点钟了。

放牛还有一个令人胆战心惊时刻,就是蛇。牛和人走在蒿草丛里,没少有蛇出来露身。好在祖父懂得不去惹它,如果被蛇咬着,就麻烦大了。每当遇到这样的时候,祖父就回避一下,以免肇祸惹身。

天晴放牛还好说,遇到阴雨连绵或者狂风暴雨的时候,放牛人不堪设想。

有时大雨淋得牛都不愿意吃草时,两条腿直往后弹,或者干脆癫跑。两腿后弹时,有时把祖父身上都弹得发紫发青。我们时常看到祖父病病歪歪地呻吟。一问,说是被牛弹的。牛又没有交流的语言,吃亏的是人。尽管那么苦,祖父一如既往地耐心耐烦地把牛放好。也不知他是从哪里学得这么好的修养与境界,到如今,我还在为祖父的行为啧啧叹服!对着光天化日,我认真地说一声:“祖父,您是集体年代最好的社员!”

尽管放牛这么艰难,但祖父还是坚持。过去年代,生产队里青草都是宝贝。几乎没有一点浪费的。那些青草往往被社员们当着绿肥砍光。收起的新鲜稻草,队里是不允许随意给牛吃的。放牛人必须自己想办法把牛喂饱。

离我们村不远处有座山,如果放牛每天赶到那里去,不光路程远,当误时间,还真不方便。因为沿途还要经过邻村的田埂。碰了别人的东西,会有打架的危险。

为了克服所有的困难,祖父不得不谨小慎微地采取到山上去放牧,时间都是当误自己的,那就起得更早,回得更晚。可以说,为了放好两匹牛,祖父含辛茹苦,历经心血。

冬天,过去年代农村基本是半年辛苦,半年闲。放牛人不同,牲口如人口,一日三餐当误不得,必须保证准时喂养。祖父每天一如既往地早早起床,在圈里牵出牛撒尿拉屎后,就到稻场去拎几困稻草来喂养。遇到下雪天,天寒地冻,我们时常看到祖父穿蓑衣戴斗笠,在飞飞扬扬的雪花下,牵着他的两头宝贝牛,行走在去往水塘的路上。因为一晚上牛没喝水,一清晨,祖父必须把牛牵到水塘去喝水,然后再牵到圈里,喂稻草;要的确保证牛不能受饿,受冻。要不然来年春天耕田就没力气。

祖父为了集体的耕牛,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专心致志地把牛放好。后来那两匹不像样的牛,在祖父的精心喂养下,浑身长得圆滚滚的,看上去油光水滑。尽管它们的长相不好看,可是耕起田来,大有力气。农夫们时常夸这牛喂得好,长得壮。

尽管如此,祖父从来没尝到劳模是啥滋味?

祖父这样一个极为普通的农民,他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做人要有责任与担当,更要诚实守信。在那极为贫困的时候,他没有因为思念儿子沉溺在深处而萎靡不振,而是振着精神,以他微薄的力量,为集体做最大的共献。我想这种精神应该是他们父子间的一脉相承。

一个合格的生产队放牛人,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俯首甘为孺子牛,可以说,这种精神无论哪个年代都不过时。

 

过去年代经济平穷落后。祖父放牛的工分没有别人高,生活完全靠自己勤俭节约过日子。

在我记忆中,祖父的生活节约到极致,煮饭总是用晒枯了的牛粪生火。说也是,祖父用废旧铁皮子打围,中间放上土砖,然后用泥巴糊得严严实实。就用那样的炉子,可以煮饭。每天一日三餐,祖父抓一把草用洋火点燃火星,然后就把牛粪放上去,一会蓝蓝的火苗直往上冲,锅里的水不一会就烧开了。煮饭就开始了。祖父一个人的饭不多,在煮饭时,看着祖父蒸一个鸡蛋,然后配上泡菜坛子里又臭又寡的咸菜,那就是祖父的一餐饭。

尽管这样,要比三年自然灾害要好得多。那时,祖父没少吃麸糠,喝盐水度日。祖父以他顽强的毅力,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挺过一道道难关。

为了节约,祖父没少吃苦头。一次,我亲眼看着祖父中午一放牛回来,一看灶边什么烧的也没有了。顿时心急如火焚。后来我说:“祖父,您先到我们家吃碗饭,再想办法。”祖父直扒直扒碗里的饭,狼吞虎咽,一下也舍不得耽搁。看着他急急忙忙放下碗,挑起一担箩筐,直奔大山去。

大约几小时过去,看着祖父气喘吁吁地挑一担夹干的牛粪回来,然后又一一码在屋檐下的坎子上,口里还说:“烤几天就有烧的了。”

那个年代,有军烈属,五保户吃救济的政策。但是祖父从没以自己是烈属居功自傲,向生产队伸手要这要拿,却是始终靠自己的一双手,赚取微薄的收入养活自己。

我们家里从曾祖父开始,就有一条良好的家规家训:“做人要勤奋,反对好逸恶劳,求人不如求己。”从那时起,祖父,父亲乃至我们这一代,一直沿着这条家规做人做事;这条家规,我们还要永久地传承下去。

祖父就是这样坚守一份清贫,克勤克俭地过自己贫穷的日子。如今回忆起来,真的令人十分心酸。我敬爱的祖父,您受苦了!

祖父的穿衣也十分简朴,他脚上的一双破皮鞋,说是叔叔穿得不要后给他的。当时叔叔在武钢工作,穿坏的皮鞋祖父舍不得丢,就拿来修修补补,留着自己穿。清楚地记得,祖父在小手工艺市场买来钉鞋底,补鞋帮的墩子,看着他拿着一块布,一一用钉子补在鞋子上。那个鞋子穿起来十分摁脚,但是祖父总是用来勉强穿。祖父说:“下雨,下雪什么的,用来踩踩泥水也可以啊。”因为过去年代大都是穿木屐,木屐容易崴脚,破皮鞋不崴脚。就实现这么一点点小小心愿,就令他那么满意。祖父的行为是在心疼他的儿女们,从不为自己考虑,祖父啊!您春蚕到死丝方尽啊!

贫穷的生活,并没有让祖父精神颓废,而是坦然面对。在祖父六十岁那年,我突然看到祖父在后头湖洗菜回来,一身神采奕奕的样子,我怎么脱口而出:“祖父,您老当益壮,像年轻人一样,好健忘。”祖父听了笑眯眯地说:“看着你们一个个长大了,我心里高兴哦。”

“哦,原来幸福不是物质有多丰厚,而是一种感受。祖父看着他的孙辈们健康成长,就是他的幸福。”

可见祖父心无杂念,除了一心想的是那两匹宝贝牛,再就是他的儿女们。儿女们过得好,就是他自己过得好。这样保证了老人家的心情愉悦,所以健康常在。祖父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是当今众多人提倡发展的方向。

祖父身材不算高,身性羸弱。在过去落后年代,祖父能顽强地活着,也是一种境界。

那时,祖父时常在湖里游泳;到六十开外的年龄,还在继续。湖对岸是花山乡红艳大队罗家湾码头。从山上渡口出发,游过去,有三四华里远的距离,来回并不轻松。但是祖父能够畅游,可想他的耐力是如此强大。那么劳累的祖父,身体硬郎朗的,这可能与劳动之余加强体能锻炼分不开。祖父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祖父珍爱生命,但也坦然面对生老病死。在七十年代末,还健在的祖父时常跟我说:“他百年后,就叫一辆拖拉机,拉到火葬场烧了。”当时,正是国家宣传火葬政策的时候。其实家里在尊祖父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棺材,以防后来用的。但是祖父生怕给后人带来麻烦,遵守国家纪律,还说是:“烈属家庭要带头。”祖父以他的开明,早早留下这道遗言。

由于祖母去世得早,祖父又是祖母。在我们大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时常听到祖父称呼他的媳妇们是“某某姑娘。”伯母姓宋,就叫宋姑娘,母亲姓王,就叫王姑娘。对我们孙辈更没话说。记得在我二十多岁还没出嫁。一次,我到祖父家去坐坐。祖父看着我喜欢地问问:“什么时候出嫁啊?”我有些腼腆地说:“算了,不嫁不嫁。”祖父一听说:“不嫁,就不嫁吧,在家里,快活些。”“哦。”我真没想到祖父会是这种态度,那么亲切,温和。真看不出一天到晚放牛人,还真有那么细腻的感情,平常真没注重交流,一交流让我感到那么贴切温馨。

其实当时心里生怕祖父有一股封建思想,一声呼儿嗨地吼出来:“这么大的丫头,不知天高地厚,赖在家里不走!”如今回想起来,越发感觉祖父真好,他那么善解人意。

祖父一生淳朴憨厚,在村里从不嘴尖毛长,惹事生非。在他的个人世界里,始终安安静静。在我们孙辈一个个出世后,在他少有的休息时间里,抱抱亲亲外,从没轻易发过脾气,对我们呼天吼地,总是和蔼可亲地呵护我们。

这让我明白,日子虽然清苦,怎么也感觉不到薄情寡义。相反,在一起的时候,全是依恋与温馨。可想,长辈们不断给予我们的是生命,还有感情的付出。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他们都能把薄凉化着缕缕春风,吹进心窝,连梦里都是一股暖流。这样的长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孝顺?

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一些女同志谈起他们的婆媳关系,姑嫂关系,甚至爷爷奶奶的,多少有些微词。可我总是笑笑地说:“我们家的孩子们,一直都在长辈们的呵护中长大。”

所有这些,都奠定了我们成长的轨迹,那就是朝着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信任,坦诚与豁达的方向发展。

祖父的一生,是坚韧不拔的一生,是勤勤恳恳的一生,是默默无闻的一生。虽然祖父身材不算高大,但是他却像泰山一样伟岸,像华山一样俏丽,他那如青松般的品质与形象永远矗立在我心中。

敬爱的祖父,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走完了他勤劳,顽强,凄苦,贫穷的一生,享年七十岁。后事按照祖父的遗言办理的丧事。家人也这样说过:“平常照顾就不是烈属,带头的事,就是烈属。”尽管这么说,但还按照政府的政策办事,不得违背党的纪律。

对着祖父的离世,我伤心欲绝地对天嚎啕:您为什么要狠心丢下我们,去重游天仙呢?祖父啊,祖父,一个人的路上一定注意安全,别让荆棘刺破您的衣衫,别让狂风暴雨挡住您云游的去路。

对着他渐行渐远的方向,我时时都在惦念:“敬爱的祖父,天堂里,您过得好吗?”

                     文绮  

                  201893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