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春日暖阳的日子,下午下班后,我急匆匆地迎着嫣然的晚霞,踩着一地温柔而又迷人的余晖,赶到菜市场买菜,当我来到水产区,看到一大盆翻滚乱跳的泥鳅时,一下就把我的思绪带到童年往事里……。
一、捉泥鳅
过去,家乡每当一场春雨过后,一条条田埂上的大沟小渠都会漫溢出重重叠叠的瀑布,它们哗哗啦啦地奔流着,把原本修建好的放水沟渠冲出一个个小窝窝,那些小窝窝里往往盛满了泥鳅、田螺、米虾。
泥鳅在顺水而上时,又被往下冲的水回漩在一个个小窝窝里头。那些泥鳅非常可爱,圆鼓嫩登,浑身是肉,特别活跃,不停地在小窝窝里畅游翻滚,还溅出一串串白花花的水泡。一般一个小窝窝里都会有七八十条。小时候,我们常常看到大人用一种小网兜就把它捞起来了,我们也学着大人那样去捉泥鳅。
与其说是捉泥鳅,不如说我们也像泥鳅那样在一起戏水。我们卷起裤腿就在那个小窝窝里头踩水玩,把那些泥鳅挤到水面,在我们的脚背上滑来滑去的,三月的水温温的,一点也不凉,阳光照在我们身上暖暖的,小伙伴们站在小窝窝里头挤来挤去,有的一屁股坐在旁边的草地上,有的溅出一脸的水花,弄得活像马虎猫,一个个喜不乐颠,几张稚嫩的笑脸碰在一起叽哩哇啦,大家疯扯够了,几乎一同爬起来,再去寻找另一个小窝窝。一双双小脚丫追逐在泛绿的田埂上,高一声低一声,活像一只只蝴蝶在尽情地舞蹈。
窝窝的泥鳅很好捉,就用两手捧起,也不跑,捧上几下,放在盆子里,用水养上几天,大人们说:“泥鳅满肚子都是泥,让它吐几天泥之后再吃,以免有泥腥味。”
泥鳅的特点就是浑身光溜溜、麻花麻花的。养了几天的泥鳅基本把泥土吐完了,不再有泥腥味了,母亲就用它来煮汤喝,汤汁味道特别的鲜美。有时母亲会把它用盐腌制一二个小时,然后用面粉裹几下放到滚开的油锅里炸,炸好的泥鳅肉质鲜嫩,外面焦酥焦酥的,味道甚比鱼味还鲜美呢。
说起泥鳅,家乡还相传一个古老的故事,说是远古时期,正值阳春三月闹春荒,这时一对年轻的夫妻生了一个孩子,妻子坐月子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发愁的丈夫整天愁眉苦脸。就在十分为难时,一天一个老妪路过他家门前讨口水喝,丈夫十分热情地端上一碗水递给她,她喝水时,听到里屋有孩子的哭声,问这是怎么回事,丈夫如实地说:“孩子出生几天来,一直没有奶水,家里没什么补养大人。”老妪就热心地告诉他一个方法:“你们那田里不到处都是泥鳅吗,那是最好的补品了!”丈夫听了她的话,就马不停蹄地到田里去捉泥鳅,捉回的泥鳅,迫不及待地煮出一碗汤给妻子喝,不到几个小时奶水就出来了,渐渐的大人孩子养得红光满面,乐得家人念念不忘那个老妪。后来听说那个老妪是天上下凡的观音老母,她是到民间体察民情的,之后这个传奇的故事相传至今。
根据《本草纲目》中记载,鳅鱼有暖中益气之功效,对解渴醒酒、利小便、壮阳、收痔都有一定药效。据近代医学记载,它具有生血补血的功能,特别适用女人产后补身子。难怪那个产妇月子里吃了泥鳅后满面红光呢。
二、摸田螺
田螺与泥鳅几乎同时可以捕捉到的。开春不久的田野,沟渠湖岸都会有,一堆一堆田螺拥挤在浅水渚上,或者散落在一个个浅水湾下,大小不等。拥挤在淤泥堆上的,我们称它是在晒太阳,一旦下雨,它们就会躲在刚刚好的水底下。开春的田螺最好吃,一般到这时,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随意都会摸一桶或者一盆子回来。我们这群机灵鬼们肆无忌惮无处不在,打捞了泥鳅之余,还摸田螺。
摸回的田螺同样放在水里养几天,让它把泥土吐干净后,还要反复地洗净,最后放在锅里炒。炒田螺需要配齐佐料,八角、回香、胡椒、生姜、蒜坨等,在锅里炒熟了就装盘上桌,一家人或者左右邻居一起享用。吃田螺事先准备好一根牙签,一个个将肉挑出来吃。田螺肉很有嚼劲,吃的就是那种味道,享的就是那种氛围,女人谈笑风生,男人喝点小酒,孩子们就用手抓放在嘴里舔几舔,那浓浓的乡土气息,漫溢在亲情里,这是任何其它美味难以比拟的。
吃起田螺那悠长的韵味,说起话来眉飞色舞,土里吧几,哼哼几句小调,唱唱几句心曲,大人孩子其乐融融。
还有一种吃法,就是直接把肉挑出来勾兑韭菜清炒,就是我们乡下常说的“韭菜螺丝肉”,这个吃法也是香喷喷的。
三、撮米虾
米虾一年四季都有,盛产春秋两季。它的捕捉方法多为用一种密密的网子撮,就是我们常说的“撮虾子”,撮虾子一般都在湖岸或者在沟渠里。虾子有时也会和泥鳅混在一个窝窝里头,而且都沉在水底,很难看到,可算得上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水产品。
撮虾子又是我们那些小鬼们的最爱了,秋天,大伙不约而同地到山上去割一种叫米蒿的一种蒿子,这种蒿子芳香浓郁,诱惑力及强,割回来后,我们就把它拿到湖岸去下,当我们把蒿子放在一个潜水的地方时,虾子蜂拥而上,一会就扒满了整个蒿子,我们就把它轻轻地拎起来,迅速地放在草地上,以免被掉进水里,然后就一个个地捡起来装好,洗干净,炒着吃,那浓浓的虾味,特别纯正。下虾子时要特别安静,不能吵吵嚷嚷,看似虾子没嘴没眼的,可它特别的机灵,一有响声,就会逃之夭夭。
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弄虾子,是用一种叫豪的专门工具,头天晚上把它放在沟缺里,只能进不能出,放上一晚上后,第二天一清晨就去起豪,把它一倒出来时,就是一小竹篮细虾了,那些虾子就是米虾,米虾一般单独挑选出来后装在一个碗里用来蒸面糊吃,家乡人称它为“虾面”,这种虾面特好吃,是苦难年代一道不可多得的浑菜。
另一种就是炒虾杂,这种做法是:把虾子合面,少许盐裹在一起搅拌,然后放在锅里烤,烤好了后再反复炒成一个个小坨坨,就可以当零食吃,这是母亲的拿手好戏。
冬天了,就用来煮萝卜吃,本来萝卜是白色的,虾子是红色的,看上去食欲大振,小时候我们还专门摘虾子吃。虾子煮熟的萝卜汤也是独一无二的,是一道最佳的美味鲜汤,虾是温补,润肺滋阴,养胃生津,总之虾子浑身是宝,用我们乡下人的说法是“没有丢头”,虾面、炒虾杂、萝卜虾汤,被称为“三宝”,深受乡亲们的青睐。
年年岁岁春又去,岁岁年年春又来。回首童年往事,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捉泥鳅、摸田螺、撮米虾的欢笑声,伴随着我快乐地成长,那逗趣的场景至今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