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成琛的头像

梁成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9/10
分享

微山湖畔菱角情

 

我的少年时代大半是在微山湖畔度过的。

奶奶的娘家就在微山湖岸边,跟着奶奶常驻舅姥爷家,跟着几个表叔常去微山湖里看鱼,我们先坐大船过运河航道,然后就到了自家的鱼塘,再撑船到湖的深处。在微山湖畔,放鸭放鹅捞水草,逮虾摸鱼,平常得很,独采菱花、摘食菱角令人难以忘却。

夏日的微山湖更加迷人,平静的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已经浑然一体,分不清哪儿是湖面、哪儿是蓝天。湖水被旺盛的菱叶铺成绿毯,间或开些或黄或白的小花,蜻蜓在花间飞来飞去,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好像在跟迷你的菱花比美。那一片片绿叶中翘起的迷你小花,在微风中摇曳,勾引你无限遐想。

微山湖的菱花浮在水面,菱角则躲在菱叶之下的水里,拎起菱花秧就露出了青绿的菱角,越往下菱角的果实越发成熟。把菱叶整个翻过来,便能采摘,因此人们把采摘菱角又称为翻菱角。在浅水中采摘鲜嫩的菱角更有趣,那水淋淋的翠绿和迷你小花令人赏心悦目,将一只鲜菱嚼在嘴里,美在心里,菱汁甘甜得很,不比甘蔗汁、口服液之类逊色。常摘鲜菱难免要受陈菱角的欺负,陈菱角不是当年的,没人吃,沉入污泥里很难沤烂,那尖角自是会刺人的,当你的脚陷入泥中就会被它连续刺着。我对此不太在乎,加上采菱的快意会让人忘掉疼痛,可是到了晚上上床前洗脚时,就会感觉到脚在发涨。

微山湖的菱角有两角菱和四角菱,两角菱较小,颜色青绿,角上有尖尖的针,不小心会被刺到。四角菱大得多,颜色偏紫红色,因形状极像牛头,故又称牛头菱角。嫩的菱角可以用手剥开,直接放在嘴里吃,清脆解渴。

表叔常在船上安排人煮老菱角吃,菱角熟了,剖开去皮,跟瘦肉排骨之类一起烧制,倒是一种香酥甘绵的美味佳肴。

直到上中学了,我仍忘不了微山湖的菱角,便在故乡的自家藕坑里稀稀种上了几株菱,不久就长满了坑,于是藕坑便也成了养菱的池塘。

参加工作后,养菱与我无缘,吃菱也自然少了许多,离微山湖虽不甚远,但也是很少专程为菱角的事前去只是市场上每年偶尔遇上个别卖菱的,让妻顺手买点给孩子吃。细想来,这些年我对菱竟疏远和淡忘许多。

多年前的一次,上安徽合肥市出差,住宿在滁州路的教育大厦,晚上出来闲逛,见到夜市小吃旁有卖菱者,看着一筐煮熟的菱角,使我顿然想起故乡那魂牵梦绕的菱来。卖菱的是位小女,没等我开口,她就热情起来:大哥,买点菱吧,可好吃哩,俺这是鲜菱,今早现采制的。我不由弯下腰将手伸向菱筐,果然余温尚存。少女抓起一把菱给我;你先尝尝再买不迟,吃着好,五毛一斤,便宜卖给你。我用拇指和食指拣起一个菱,那么温馨,吃起来,又那么香而甜,酥而绵。少女很殷勤地为我装满了一塑料袋,菱角有的已露在了外面,一称,八斤半,我递过去拾元,她笑笑,仅留下四元整……

次日,回到家,我便把菱分出一半,让人捎带给故乡的奶奶,把我一年一度对菱的情思打了个结。

对菱角的认识来自微山湖畔,但对菱角的妙用还是在工作以后。很久不见了菱角,就会思想起菱角的好处来。于是,我从书本上渐渐知道了有关菱角更多的知识。菱角为菱科(Trapaceae)菱属(Trapa),称芰、水菱、风菱、乌菱、菱角、水栗、菱实、芰实,一年生水生草本。菱角种类较多,分布很广,欧洲、亚洲、非洲的温暖地区都有生长,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齐民要术》中已有关于种芰(菱的古名)法的记载。中国南方,尤其以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栽培最多。

在我的记忆里,微山湖的菱花大多是白色和黄色,直到一天听到了江苏民歌《采红菱》,才知道还有红色的菱花,而且美得如同菱角一样可口。歌声旖旎迷人,歌中的爱情更是令人沉醉。歌是男女对唱,男声唱道: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

得呀得郎有心,

得呀得妹有情,

就好像两角菱,

从来不分离呀,

我俩一条心——”

然后女声接唱,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

得呀得妹有情,

得呀得郎有心,

就好像两角菱,

也是同日生生呀,

我俩心相印。

后来看了《天龙八部》,说是段誉被掳至江南,上了阿碧的小船,船从菱塘驶过,阿碧采菱亲手剥菱给段誉吃。段誉见那菱皮肉光洁,送入嘴中,甘香爽脆,清甜非凡,笑道:这红菱的滋味清而不腻,便和姑娘唱的小曲一般。这一段关于采菱剥菱的描写,与江南水乡风情相得益彰。每每想起,仿佛看见剥净的白白的菱角就在眼前,忍不住满口生津。

菱角的种类如今也多得很,据说江苏苏州、浙江杭州一带有馄饨菱,江苏吴江、吴县、苏州等地有小白菱、大青菱、沙角菱,江苏苏州、浙江杭州以及嘉兴一带有水红菱,江苏里下河地区有邵伯菱,还有江、浙及南方各地的扒菱(又名乌菱、风菱、大弯角菱),南京附近的蝙蝠菱,广州市郊的五月菱、七月菱,浙江嘉兴南湖的南湖菱(又名圆菱、和尚菱、元宝菱、无角菱)等等。微山湖中的菱多数为野生,有四角菱、三角菱、二角菱等品种。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今再次品尝菱的果实会是另一番风味。不久前,在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乘坐一叶扁舟在沟汊和芦苇组成的迷宫里穿梭,体会运河支队、铁道游击队和鬼子周旋的乐趣,在万亩红荷里逡巡流连,然后到公园附近的餐馆用餐。坐在餐厅往外看,是一池碧水,田园般的诗情画意。我们在餐厅里刚坐下,服务员把一盘菱角秧包子端上来。六个包子,一朵花,白色的包子皮温润如玉,散发着腾腾的热气,菱角秧的香味弥漫满屋。

我小时候吃过菱角秧做的菜包子,早忘了那时的味道。大跃进时期,很多地方饿死人,微山湖边的人能生存下来,除了有鱼虾,主要还因为很多像菱角秧似的的水生植物,稍微加工下就能吃。菱叶,叶呈菱形,叶柄上有浮囊,沉浸水中的菱叶呈羽状分裂。其根更为奇特,一根两型,土中的根,白色,从土中吸收养分;另一种是水中根,绿色,除从水中吸收养分外兼起光合作用,又叫叶状根。晾干后渔民称菱角秧。菱角秧,干而不缩,煮后如参。经热水泡过的干菱角秧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久煮而不烂,嚼其味感如肉,不面不粉。舅奶奶经常包菱角秧做的菜包子给家人吃。如今人们对菱角的吃法讲究的很。

菱角有不少相关的成语故事,如菱被国人寓意棱角分明锋芒毕露。菱角还有一个独特的寓意,古代有个典故叫北人食菱,出自雪涛小说,原文是: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故事讲得是一位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在餐馆吃菱角,本来菱角是生长在水中而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北人食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这是菱角背后的故事,当你拿起菱角的时候,你就要想起北人食菱的道理,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独特一面,就像菱角的外形、背后的故事,都是代表它不同的唯一特征。要牢记做人不可强强辩别,护其短处以强,不知以为知;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从微山湖畔的菱角到如今天下的菱角,我会在菱角上牢牢打上一个情结,时光已经走远,少年时代不会再来,那些绚丽斑斓的时光却象一幅永不褪色的菱角油画,悬挂在我的人生墙上,经常让我面壁沉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