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成琛的头像

梁成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1/18
分享

寻找那片绿色

大学毕业后,因为工作的原因,单位不停地变更,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近乎与外界隔绝,便很少与当年的老师和许多同窗联络。这也许是一种借口,竟忘却了青春时光是怎样的流逝和消磨,直到退休之后,才恍然觉得失去了很多乃至渴望找寻一些如初的感觉。

今年十月上旬的一天,一个陌生的电话打来,却听出了一个熟悉而显得语音缓慢的老人的声音——是周美恩老师!分手四十年了,再一次感到了一种亲切感。我得知了她的住址其实就在本市,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以为她早已离开了徐州,这显然是我的不着边际的猜测。

几天后,我和几个同学相约前往看望周老师。短暂的会面交谈,如同当年的样子,尽管大家都退休多年了,而周老师比我们显得更苍老了许多,谈吐却显得比我们还年轻。

周美恩老师是徐州矿务集团环境小记者团创始人、江苏首家民间环保组织“徐州绿色之家”的创办人,徐州矿务局环境小记者团”曾获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的“全球500佳”,周老师个人是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的是中国首届“地球奖”获得者。周老师是个孝女,她在徐州“母亲河”——奎河岸边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代。当时的奎河真是水清岸秀。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后,周老师在天津教书。19776月,为照顾病瘫的母亲调回家乡,在徐州矿务局从事语文教学教研工作,被街坊们称赞为“奎河岸边的孝顺女”。然而,她发现:自小淘米洗菜的奎河正在变黑变臭。当时有个顺口溜: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八十年代水质变坏。这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从此,在她的心中便有了一个让奎河变清的“绿色之梦”。19861月在漫天飞雪的日子,她带领小记者们从奎河源头云龙湖出发,徒步数十里,沿河道往下游考察奎河,指导学生们绘制出十分详细的《奎河流域污染图》,写出洋洋数万言的调查报告——《救救奎河》,递交给徐州市政府。此举震动了徐州,促使市政府当年就专门拨出1,500万元治理奎河。随后,环境小记者团不断地考察、调查奎河的治理工作。1997年,退休后的周美恩老师创办了江苏省首家民间环保组织——绿色之家。绿色之家从成立之日起就不断关注徐州的母亲河治理工程。配合市政环保部门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幼儿师范学校、徐矿集团中小学等,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性宣传教育活动;在奎河岸边成立了“奎河水质监测岗”;举办培训班和专题讲座,培养监测人才,提高沿岸居民环保素质。开展了宣讲、咨询、问卷调查、家访、座谈、文艺演出、慰问治奎民工,拾捡垃圾、打捞水上漂浮物等活动,带领群众消除两岸白色污染。世纪之交的九十年代末,长江暴涨,黄河断流,沙尘暴频袭,是大自然给人敲响的一次又一次的警钟。周老师利用自已获得的环保“地球奖”的奖金为资金,在自家宅院中注册成立了江苏省首家民间环保组织——“徐州绿色之家”,把调查、检测的情况及时向市政环保部门汇报,推动了政府对奎河的治理。2005年徐州市又投资3000万元用于治理奎河工程——清淤、加盖后建成奎河绿化带。她还带队到青藏高原、黄河、长江的发源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毅然把个人所获得的“母亲河奖”的奖金捐给大西北植树。在团中央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协助下,在西宁北山坡上,植下了一片“绿色之家志愿者林”。

从周老师家回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周老师对社会的责任感深深打动了我,我觉得自己虽然退休了,社会活动也仅仅是个开头。过了两天,周老师再次打来电话,她说近期要去延安一次,去看望一下她十多年前在宜川黄河壶口岸边种植的一片“江苏林”,并说这也许是她的最后一次延安之行,让我和其他几个同学陪她前行,并催促我赶紧买票。尽管我曾经去过延安和看过壶口瀑布,但我没有任何犹豫便应允了,这毕竟是周老师多年的心血,也是为了我自己亲自前往寻找那片黄河岸边的绿色。

鉴于周老师的身体,不便乘坐高铁周转西安,就买了徐州直达延安的普通快车卧铺票,夜间11点多上车,长达近16个小时,于次日下午四时许抵达延安市环保协会安排的住处。近二十年来,延安与徐州两家环保组织一直保持着联系,这次延安之行事先便是大学同学张其安负责联系的,张奇安曾在沛县党校工作,与延安党校一直保持着联络。延安党校的两位老师现在退休后也从事环保事业并在延安环保协会兼职,于是,大家都有了共同的话题。晚上,延安市环保协会的领导专程看望慰问了八十五岁高龄的周美恩老师并为大家接风。

去过延安,那是为了瞻仰心中早已向往的革命圣地。这次延安则是为了寻找那片绿色的所在。次日一大早,我们便乘公交车去宜川林业局,下午由宜川林业局派车带我们赶往壶口。在陕西宜川壶口附近的一座山崖边,我们下了车。周老师说:到了,江苏林到了!

山崖上是一片茂密的树林,这是保护母亲河工程壶口纪念林。纪念林规划面积200亩。园林建设采用针阔混交、乔灌结合的造林方式,该纪念林根据自然地形和道路建设划分为7个区域布出“保护母亲河”5个大字和“中国宜川”4个小字。“保”字区,是共青团、青少年纪念林,寓意全国青少年要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把保护母亲河生态活动变为自觉行动;“护”字区,是各级领导纪念林,寓意各级领导对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关心和支持;“母”字区,是民族纪念林,寓意全国各族人民要为保护母亲河生态环境,建设美丽的家园——母亲中国而努力;“亲”字区,是社会各界名流纪念林,寓意发挥社会各界名流的辐射带动作用,教育中华儿女不忘黄河母亲情;“河”字区,是海外华人、华侨纪念林,寓意炎黄子孙团结和睦,共建祖国壮丽山河。自然林区,是宜川县义务植树林,寓意展望黄河壶口景区生态恢复的自然面貌;休憩林区,是游客纪念林,亲人、情侣在游览雄浑、壮阔的黄河壶口瀑布后可以植树留念,为保护母亲河——黄河尽一份力。20069月,“徐州绿色之家”的代表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代表,一起在壶口瀑布的黄河岸边种下了一棵棵松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卫和装扮母亲河,表达了对母亲河的拳拳赤子之心。

早在此前的2001年,为中国申奥助威,周老师带领“绿色之家”志愿者,来到北京市平谷县(现为平谷区)黑豆峪村种植了400余棵树木,成为首片“徐州绿色之家申奥林”。徐州绿色之家在陕西宜川创建的“江苏林”,面积近20亩。“保护母亲河壶口纪念林”仅是宜川县壶口景区“母亲河保护林”的一小部分,整个保护林规划造林5000亩,分3年完成。200695日上午,由共青团中央、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以及陕西省委、省政府主办的 “保护母亲河行动——2006年中国青年延安壶口黄河文化节”暨“保护母亲河工程——壶口纪念林揭碑仪式”,在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的黄河壶口瀑布岸边隆重举行。江苏省首家民间环保组织——徐州绿色之家创建的“江苏林”即是纪念林之一。应共青团中央之邀,绿色之家一行10人,91日至5日,在年届70的负责人、徐矿集团退休教师周美恩老师带领下参加了这次文化节。为创建的江苏林栽种下第一批松树。94日上午,荣获全国首届“母亲河奖”和全国首届“地球奖”的周老师,在亲耳聆听黄河的涛声、亲眼目睹黄河的丰韵、亲身感悟黄河文化的底蕴之时,触摸了黑色大理石石碑上“江苏林”几个鲜红的大字、见到团中央青农部生态环境处裴桓处长时,像个孩子似的依偎在裴桓处长的身边,脸上露出了多年未有的灿烂笑容。95日上午840分,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军主持“保护母亲河工程壶口纪念林”启动仪式。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杨岳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绿色之家的代表们亲眼目睹了杨岳和水利部党组成员张印忠、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李希等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共同为“保护母亲河工程——壶口纪念林”揭碑的场景。上午950分,雄浑激昂的开场锣鼓《黄河之水天上来》拉开了黄河文化节《同一条河》大型文艺演出的帷幕。来自两岸三地的众多歌星用歌声表达了对母亲河的热爱和投身生态建设、保护环境的信心和决心。陕西省延安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了绿色之家成员、75岁的王素珍老人和60多岁的张兰家女士,徐州广播电台的记者陈静全程跟踪采访报道。

“在这里植树造林,就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母亲河的关注。我投身环保,感到越活越年轻。希望黄河岸边所有裸露的土地都用绿色覆盖,筑起一道绿色城墙。”周老师兴致勃勃地说。

为响应团中央“保护母亲河”号召,也为心中的环保梦想,此后十几年,周老师带领奔波数万公里,从北京平谷县黑豆峪村“绿色之家申奥林”到奎河源头云龙湖西湖的“绿色之家银杏林”,从徐州珠山风景区的“绿色之家银杏林”到西宁北山“绿色之家志愿者林”,从陕西省黄河壶口“江苏林”到甘肃武威市民勤县“治沙生态林”,周老师带领“绿色之家”奔波数万公里,在北京、青海、甘肃、陕西以及江苏等地,栽种下六片树林,种植面积200余亩,树木3万余株。

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业,“徐州绿色之家”与延安环保协会结下深厚友情,两地环保志愿者多次进行环保交流学习探讨,在历次环保实践活动中,延安环保志愿者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鼓舞着徐州绿色之家的环保志愿者。201810月,延安环保协会志愿者骨干一行到徐州进行学习交流,对周老师坚持20多年为生态环境保护奔走呐喊、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敬佩,表示要结合当地实际,将环保宣传、公众参与的经验运用到实践当中。2019525号,周老师带领绿色之家环保组织,参加了“江苏林”护绿活动,延安环保协会的志愿者共20余人也一同参加了活动,活动中宜川县林业部门向徐州绿色之家环保组织赠送了“绿播壶口、爱撒黄河的锦旗,双方签订了“江苏林”管护协议,周老师代表绿色之家向向县林业局捐款,并对市县林业环保部门及协会表示感谢,希望“江苏林”成为黄河壶口岸边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从壶口回到宜川林业局,周老师再一次捐款,这是第三次了,她三次仅为“江苏林”就捐款十几万元。林业局的同志一张张数着百元人民币,如同在感受着周老师那颗环保老人的心结,在场的我们也被深深地感动着,钱虽然不算怎么多,但她为山川增色,给大地添彩的精神令人赞叹。她在开展环保知识宣传的同时,带领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在家乡徐州种植“绿色之家林”“银杏林”,还远赴青海种植“志愿者林”,赴延安黄河壶口种植“江苏林”等,所有费用全部都由周老师自掏腰包,先后为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花费50多万元,种植树木达到一万多棵,这些“志愿者林”已成为当地环境宣传教育基地。

从宜川回到延安市内,简单地休息了一会,就和几个同学去杨家岭、枣园、宝塔山等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参观。看到延安市内道旁一棵棵银杏树,顿觉徐州市内的银杏树浮现在眼前,不由就想起了周老师,就想到了周老师和她的“徐州绿色之家”用所获“福特环保奖”的部分奖金在家乡母亲河,奎河的源头、云龙湖岸边先后种植的近6亩银杏林,这给徐州市市容带来的勃勃生机,让人流连忘返。

这次的延安之行,让我真正寻找到了那片心中的绿色。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周老师的社会活动让我更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绿色发展是未来重要的发展理念,党十九大首次提出绿色生活的概念标志着绿色发展思维正从生产领域转变到生活领域,这一变革意味着生态文明的构建必须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才能完成.各方必须携手共进,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建设一个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共为基础,以绿色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国民幸福和家园美丽为旨归的新时代文明。周老师是生态文明的倡导者,人文绿色生活的实践者。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绿色文化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转向正转化为群众可触可感的生活点滴。一个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到来,多么需要更多像周老师这样的人啊!

绿色是一种由黄色和青色的调和颜色,为了绿色,人甚至可以像树叶那样变成枯萎的黄色,青色是在可见光谱中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类似于翡翠玉石的颜色。银杏树叶的颜色是浅绿色的,每到春天就会长出嫩芽。夏天,叶子就会长出小扇子的模样。到了秋天,叶子便和山白蜡树叶一样,渐渐地凋落下来,微风一吹,就像一只只可爱的蝴蝶一样,在互相追逐、嬉戏着,这种场面真叫人陶醉。秋冬之际,银杏叶黄橙橙的,那是奉献果实后的喜悦状态。由此我想到了风烛残年的周老师。正如同学张树旗写的《题赠恩师周美恩》:“半绿半黄伴青山,半疯半癫伴晚年。今日栽下千乘树,福荫子孙赛神仙。”绿色,类似于春天的绿叶和嫩草的颜色;绿色,让人心高灵静。绿色,代表着清新、希望、安全、平静、舒适、生命、和平、宁静、自然、环保、成长、生机、青春、放松。绿色还有无公害,健康的意思,是常见的一种环保色。为了那片绿色,我想到了绿色生态、绿色低碳、绿色食材、绿色教育、绿色金融等等。我呼唤绿色,因为绿色是我心中一首最美丽动人的永恒之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