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燕开良的头像

燕开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02
分享

难忘的年味

   燕开良

上世纪60年代,老百姓生活不富裕,能够保持温饱就是不错的年景,平时生活简朴,但对过年都非常重视,那浓浓的年味和亲情让人难忘,历经多年后依然倍感温暖。

记忆中,一入腊月,我们这些孩子们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算算还有几天到大年除夕,对除夕夜吃“年夜饭(也称团年饭)”、初一吃饺子有太多美好的期盼,都眼巴巴的望年,左盼右盼,聚在一起蹦啊,跳啊,放声唱童谣:“新年到,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那时候,过年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已是一种难得的物质享受了;女孩子能穿上花衣服、挑上红灯笼就是满足,男孩子对衣服没有太多的奢求,只要有一挂小火鞭放就知足了。

每年,一到腊月二十三,人们就走乡赶集买年货,随着鞭炮声的逐渐密集,年味就渐渐浓了起来。奔波劳碌了一年的人们,平时省吃俭用,为的就是一家人能过上一个好年。那时候,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家家户户都要在除夕夜吃团年饭,都要守岁,这是中国人几千年延续下来的风俗。团年饭是全家人吃的全年最丰盛的一顿饭——人们要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禽、畜、粮、菜、果等都尽量摆上桌,人们都想吃出个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兆头。吃团年饭前,首先供天地、供祖宗:祈求老天保佑生产队粮食大丰收;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全家人健康平安!接着,一家老少列坐其次,一派祥和温暖的气氛。还没等吃完饭,孩子们就开始向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乐呵呵的开压岁钱,欢声笑语充满院落。记忆中,我家的年夜饭很简单,有时不做菜,每人吃上几个饺子就算了;我从来没有收到过压岁钱,似乎压岁钱始终与我无缘。

除夕(腊月29或30)这天,母亲一大早就起床,先打扫院子,接着过油酥土豆、炸萝卜丸子,第一锅酥菜刚捞出,我就捷足先登,像小馋猫似的吃上一块解馋。母亲酥完菜,就去和面、洗青菜,准备包饺子。

哥哥是本村乃至邻村都知晓得“老三届”中学生,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在书法方面有所研究,颇有造诣,在十里八村小有名气,一年到头为亲朋好友家写中堂、写牌匾、写对子等,这都是他得心应手的小事情。每年腊月二十三开始,找我哥写春联的人就拥上了门,由于人多,只有排队取到号,才能得到我哥写的春联。有些人家,一直没有排上号,到了除夕这天,一大早就又跑来排队,找我哥写春联,都想让我哥写下一年的祝福和平安。哥哥乐于助人,给亲朋好友、邻居家写春联,既费纸,又费墨,还费心,但他毫无怨言,年年乐此不疲。哥哥辛勤的写,我边看边学边牵引春联、凉春联、收拾春联,还给手脚不便的邻居及“五保户”送春联、贴春联。哥哥写完春联后,接着与我一起贴自家的春联。春联贴好后,哥哥就领着我,带着冥钱、祭品和香蜡去上坟祭祖。

除夕夜幕降临后,我就左边兜里装上两个火鞭,右边兜里装上一点瓜子,与小伙伴们一道走街串巷,放火鞭,赏灯笼,看热闹,尽情的玩耍。那时候,我家清贫,只有过大年的时候,才买一挂有数(31个头的红绿黄三色火鞭)的火鞭,是在除夕夜12点(新年零时)这一重要时刻燃放的,我只能摘下两三个,和抢(捡)到邻居家的火鞭放在一块珍藏起来。由于我手头上的火鞭非常有限,所以,我非常珍惜这有限的玩乐资源,平时根本不舍得燃放,只有在过元宵节和二月二龙头节的时候燃放几个,为我家增添节日的气氛。

家庭条件好的户,还会在自家大门口挂两个大红灯笼,显得富丽堂皇。我小时候,从来没有挑过花钱买的灯笼,只记得有一年,母亲手工糊了两个小红灯笼,我和小姐一人挑一个,灯笼里面点着用面捏的生肖灯(小动物面灯),我们挑着母亲制作的红灯笼走街串巷,到婶婶、大娘家炫耀一圈有一圈,那高兴的心情无以言表!

母亲和好面后,接着洗自家自留地产的大白菜、萝卜、韭菜等青菜,没有肉,母亲就用面用油炸点面片放在馅子里,或磕上两个鸡蛋,放上葱姜盐酱油,搅拌均匀,饺子馅就好了,既黏糊又好吃。饺子皮基本上都是地瓜面、玉米面、高粱面等杂粮面混合的,几乎没有包过小麦面的饺子。一家人靠着火罐子取暖,围着小方桌开始包饺子。母亲包的饺子又小又好看,饺子边满是花儿,哥哥姐姐们包的饺子边宽馅少,总是皱巴巴的。母亲包饺子时总是拿几个五分的硬币洗了又洗放在馅子里,然后包在饺子里。据说,吃饺子时,谁能吃出钱来,谁就会给全家人带来一年的福气。包完饺子后,母亲总是煮上十多个饺子,让我们分别吃两三个尝尝鲜,就算是吃年夜饭了。母亲说:“除夕夜吃饺子就是过年;不过,咱们家包的饺子少,得留着明天初一吃”。那个年代,没有电灯、电话、电视机、手机、电脑……文化娱乐生活匮乏。吃完饺子,一家人围着火罐子守夜,磕瓜子,唠家常。每到这时,哥哥就开始出谜语、讲故事,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地摆起“龙门阵”来,我特别喜欢听他讲故事。譬如,他讲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封神榜》等历史故事,我都爱听。有时候,母亲讲民间古老的传说,我非常爱听,有些有趣动人的故事,至今我还铭记在心。我们姊妹五个围坐在母亲的身边,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温馨溢满了整个小屋。

那时没有钟表,母亲估摸着时辰快到新年零时了,就让哥哥和我去放火鞭。据说,谁家巧在正零时放火鞭,谁家新的一年就发大财!放完火鞭,我就走家串户“抢”火鞭,同时收获婶子大娘家的好吃的。此时,家家灯火通明,户户团团圆圆,整个村落欢乐着、沸腾着,如白昼一般,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今宵尽兴不归眠”,人们的说笑声,起起落落的爆竹声,夹杂着远远近近的狗吠鸡鸣,各种声音连成一片,震耳欲聋,合奏成了一首动人的迎春曲!火鞭味四溢扑鼻 ,让人感觉空气都是香的,那浓浓的年味弥漫着整个村庄。

大年初一,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村的大街小巷就拥满了拜年的人,他们成群结队,一波接着一波,接连不断;同族兄弟爷们结伴而行,拜完西家拜东家,一家不落的拜。人们相遇后,相互拱手,“新年好”,“恭喜发财”,这亲切的新年问候,句句温暖人心;孩子们穿绿戴红,学磕头,放火鞭,尽情的玩耍……大年初二,家家户户开始看亲戚,七大姑八大姨都要看;闺女回娘家、新婚的闺女婿给老丈人、丈母拜年。路上的行人络绎不绝,他们用手提着或用擀面杖撅着一个大红包袱,包袱里装有果子、糖、大米或馒头等礼品,挨个亲戚家走访,一家不落的看,一直看到正月十四。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蒸面灯,母亲做的生肖灯非常精致,栩栩如生,我端着面灯到婶婶大娘家玩耍,跑了一趟又一趟,真是高兴……元宵节过后,年就走远了。

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匆匆流过,我也已年过花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虽然,儿时家境贫寒,除夕夜吃不到白面饺子,吃不到鱼和猪肉,更没有美酒。但是,想起一家人除夕夜围在一起吃饺子、拉家常、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心里总感到温暖,那浓浓的年味、除夕夜的温馨和无处不在的亲情,至今让我感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