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燕开良的头像

燕开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18
分享

故乡路变化话今昔

 燕开良

 屈指一数,我离开故乡已四十余载。四十多年来,我虽客居他乡,但始终将故乡挂念于怀,也经常回故乡探亲访友。每次回故乡,看到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非常高兴,兴奋的心情无以言表。行走在故乡新修的水泥路上,总会让我想起故乡的过去,那弯弯曲曲的故乡小路,经常隐隐约约的浮现在眼前,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让我为故乡的快速发展感到自豪。

我的故乡燕庄,坐落在鲁西南平原上,是地图上一个不显眼的小点,是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解放前,小村是城里地主家的佃户村,老百姓生活贫困不堪,交通极不方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成就举世瞩目,古老的神州大地旧貌变新颜,我的故乡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弯曲泥泞的乡间小路,如今变成了水泥铺就的笔直宽阔大道。

故乡燕庄,方圆不足三华里,村前小荆河,也称古滕河,由东向西流过,一直流入微山湖。六十年代初,我刚踉跄学步,村内村外那纵横交错的小路,因印满了我摔跤的脚印,而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由于小村贫穷,村内只有一条南北正街,比其它街道略宽点,但来往的马(牛)车差一点就过不去,路两边没有下水道,下雨天,街上积水成河,泥泞不堪;晴天,路面袒露着深深的车辙,凸起的泥棱坚硬如石,步行走在路上难免跌跤。“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就是当时人们步行出门时的真实写照。我们孩子们在村巷里玩耍,看路上的风景,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搞得全身是泥土,脏兮兮的。夏天一到,团坑、长坑、古滕河……就是我们洗除身上污垢、消暑玩耍的好地方,我们一边洗澡,一边摸鱼捉鳖,真是开心极了!

走出村子,便是无数条横七竖八的白色小路,通向邻村和广阔的田野。小路两旁,或是耕种的田地,或是野生的花草。茂盛的蒺藜秧丛生路边,悄然而执拗地趴在路上,竖起犀利的刺,等候过往的行人。当时的故乡,不但交通不便,而且还有村周围的团坑、长坑、东河头、西河沟、水渠、小溪等水道阻隔,长期影响着故乡的发展。

村子的北面有一条大路,往西三十余里通至微山湖堤根——下河头,向东越过大大小小的村庄,弯弯曲曲近十八华里,一直伸到原市(县)政府驻地(现滕州旧县衙遗址公园)。其实这条大路也是一条土路,只不过比那些小路宽了些。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转眼间,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75周年华诞。75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是人到老年;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也只是刚刚起步。就在这75年间,我的故乡和故乡的路,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现在走进小村,那些低矮潮湿、夏难挡风雨、冬不御严寒的农家土坯茅草屋没了踪影,一排排整齐划一的两层楼房映入眼帘,个别农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别墅洋房。村街小巷修整得棋盘一般,全是水泥路,横平竖直,坦平清洁,全无了以往的旧貌。为了支援故乡的道路建设,我家捐款肆仟元,略表全家人热爱故乡的一点心意,村街头石刻丰碑上记载着我的名字。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故乡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充满田园风光的农家小院,绿树掩映,一家胜过一家,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前几天,我驾车回故乡探亲,体验了宽阔的回乡之路,让我心旷神怡。故乡路的变化,给故乡人民出行带来了方便,促进了故乡的经济发展。乡间的路畅通无阻,来“滕小国”遗址(古滕遗址)——文公台观光旅游的游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景象;古滕城的声望越来越响,旅游业越来越兴旺,自然带动了邻村的经济发展,增加了故乡人民的经济收入。

昔日,那些通往村外的白色小路,如今全无了踪迹,整洁、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国道、省道、市(县)道畅通无阻,与往昔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数十年的农田基本建设削丘填洼,对过去的荒滩草地进行开垦复耕,都变成了一块块丰产良田,真正实现了农田林网化——一望无垠的田野林成网,田成方。参天的杨柳护着宽阔的乡间道路,乡亲们到田间劳动,可以开着小轿车、拖拉机,或骑着摩托车、电瓶车直接到田间地头。村子北面的那条所谓“大路”,经过几次裁弯、加宽垫高,成了滕(滕州市)微(微山县)水泥公路(北留线:山亭区北庄镇至微山县留庄镇),宽约12米,分上下道,中间设有护栏,单向双车道,通行无阻地穿梭着东来西往的车辆……乡间的路修好后,各级党委、政府开始推行农村“通公交车”这一利国利民的政策,人们出行更加安全便利。

故乡路的变化,见证了故乡的快速发展,折射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面对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让人感觉无比的幸福与自豪。随着新中国75周年华诞的到来,我在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的同时,祝福故乡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道路越走来越宽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