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师文的头像

师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08
分享

点亮我人生路上的那盏灯

巍巍的云龙山,延绵逶迤,层林尽染;涛涛的漳河水,后浪推前浪,奔腾不息。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与无数闪烁的星星,镶嵌在深蓝天空中,映射到漳河里,与县城万家灯火遥相呼应,形成一幅美丽壮观的中秋美景。在云龙山下被当年称为“云龙书院”的县教师进修学校,闪烁着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光。我乘着夜幕下洁白明亮的月光,漫步在通向云龙书院的大道上,回想起了当年在这里读书的美好时光,感谢那些点亮我们人生道路上那盏灯的“大先生”。

当年我是一位在这里脱产进修学习的教师,更准确地说我是这里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在这里遇上了一批教老师的老师,我们称他们为“大先生”。他们像燃烧的蜡烛,点亮多少个走上学校讲台上的小学教师心中的那盏明灯。这些小学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无私奉献出自己的一生;这些小学教师用一支粉笔,四季育人,为这块土地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

在这里的紧张学习,没有影响了我欣赏这里的美景,在美景中,在美丽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我产生了写作的冲动,萌生了文学的爱好,这都渊源于我的一个老师---易仲林,他的几句点拔,给我写作的路上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

一份刊物,成为培养文学爱好者的阵地。

要说认识易仲林老师,还是在当年《云龙文学》社成立的大会时认识的。由于我爱好写作,县广播站经常会采用我写一些消息和故事的稿件,有农村新鲜事、有教育好新闻等。一天,牛川乡政府的邮政员给我递过来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县云龙文学社邀请我参加和顺县云龙文学社成立大会的函。当时我心情特别激动,我在农村的一个小学教师哪能有如此机会呢?我随即给云龙文学社写了一个回信,以表达自己的心情。那是个周末,我到县城参加了成立大会。参加成立大会的有县领导、全县的文学专家、老师和爱好者。会上,易仲林老师在向大会做报告,当我听到他在通报中提到我在回信中谈的体会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心想: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县里创办了一种能反映改革开放潮流的文学刊物---《云龙文学》,将对培养全县文学新秀、传播乡土文化、推动和顺县文化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会后我见到了易仲林老师,向他表达了我的感谢之情。易仲林老师年纪不大,在文学上有建树,省级刊物发表过他的文学作品。他见我这么热爱文学,拿出《云龙文学》创刊号送给我。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我们的创刊号,里面收编了好多文学爱好者的文章,你回去认真读读,要多写作,期盼有你的稿件被采用。我聆听了易老师的一席话,深受感动。回来后,手捧着刊物细心阅读。里面有小说、散文、诗歌,还有本县的地方特色文学作品,给读者一股清新的感觉。当时我的心情很激动,写了一篇《云龙文学出新篇》的文章在县广播站听众栏目播出。后来在我成长的路上,易老师和他们创办的《云龙文学》刊物,一直激励着我在写作上努力上进。易老师和云龙书院的老师们,不仅对我,而且对所教的学生都是满腔热忱,循循善诱,耐心辅导,最终都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爱好或特长上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一堂语文课,把我带到穿越古今时空的故事中。

第二年,我有幸成为教师进修学校的一名学生。易仲林老师是我的古汉语、现代文选和写作的代课老师。当然对我来说是一件好事,能当面听上易老师的讲课,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情。在学校,人们称他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权威老师和教学改革新生力量。他十分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有所建树。他对汉语言文学的相关课程相当熟悉,给我们上课可以说是滔滔不绝,脱口而出。他对每篇课文当中字词句都掌握的很熟悉,什么字在什么地方的读音、意思、用法等烂熟于心。虽然我的古汉语基础扎实,但是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古汉语知识的难度还是不小的,有些时候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思维。易老师经常提问一些文学前沿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导向。每次提出问题后,我都会感觉出一身汗,生怕轮到自己回答;回答不对,引起同学们的嘲笑。易老师说,你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回答;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在探讨中学习提高;如果都懂了,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这里学习,打消了我怕被提问的心里。后来在易老师的指导下,采用课前先预习,课堂上对不懂的东西向老师提问,课后进行复习巩固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有了明显的进步。后来,我就成了易老师课堂上提问问题最多的那一个。易老师是问不到的老师,耐心给我们解答,苦口婆心辅导;引导我们一个一个字过关,一句话一句话理解,一段一段地分析翻译;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的古汉语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一次有趣的笔会,打开了学生无限想象空间

易老师为了打开我们文学写作的思路,鼓励我们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同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文学写作笔会。鼓励学生在假期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农村生活;可以回到学校,观察最近学校变化;可以到商场、工厂等场所,进行生活体验,在体会中寻找创作灵感。笔会确实让我们在参加生产或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从所看、所听、所想中,带来了灵感,打开写作思路。有一年中秋前夕,易老师特意布置了《中秋随想》的文题,要求大家在中秋前后进行观察和写作。中秋节假期后,易老师收起大家的作文进行了批阅,又特意组织了一次“中秋笔会”。大概那天是中秋节后第二天的晚自习,易老师带领大家带着凳子坐到云龙书院的大院里,让我们望着那轮圆月,结合自己提交的作文观察思考,要求每个人畅谈自己的作文和当下赏月的感受。易老师结合每个学生汇报的主题进行点评、点拔。有的是写中秋神话故事带给人们美好的向往,有的是渲染中秋家人团园和睦过节的气氛,有的是写中秋与国庆相遇“两节”的欢乐等等。我的作文是写我回家帮助家人收秋,晚上和家人在月下共话丰收年的故事。有的同学听我的汇报后,悄悄告我,没有一点诗意。易老师对我的作文加以引导,指出我的话题突出了丰收年,在和同学们相比确实不一样。但是从丰收的角度展开想象,把今年人们辛勤劳动带来丰收景象和天上月亮照耀祖国的繁荣富强、与地上的人民幸福团聚相联系,共话丰收年是一个不错的选题。我最后根据易老师的点拔,写出的文章刊发在《云龙文学》上,到如今仍是我美好的记忆。

我毕业以后,就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一边教学,一边宣传身边的教育事业的故事。记得有一次县委召开综合治理总结大会,县里要求教育局在会上发言。这个材料被教育局办公室安排在我头上。我凭着学到的功夫和调查了解,向教育局交上了一篇发言稿。据了解,教育局在这次会上的发言,受到参会人员的好评。一天,山西教育报刊社发来一个信件,通知我参加山西教育《一报三刊》通讯员和审读员会议,从此我成了山西教育报刊社的特约审读员和通讯员。

一次机会让我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扎根在三晋大地上为辛勤劳动者们鼓与呼,在各类媒体发稿300多篇,这都源于我的恩师们在读书的时候点燃了我文学爱好的那盏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