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太行山脉,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今年突降的暴雨被太行山挡在山外,如今三晋大地庄稼长势一片喜人,到处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我乘车回乡,在蜿蜒的太行公路上攀爬。看到远处山峰层林尽染,近处庄稼果实累累。粗壮饱满的玉米穗在微风吹动下向人们左飘右甩着发紫的胡须;沉甸甸的谷子遮掩不住金黄色的穗头,向来往的人群不停点头致谢;地里的藤枝尽管茂盛,但盖不住在地下的山药蛋撞开了地皮,微笑着从地缝中望着外面多彩的世界。
车很快驶出高速口,离家乡不远了。在这令人陶醉的秋色里,与往常年不一样的是在这个一大块平地里长满了齐刷刷清一色的像麻一样的庄稼。在秋风中掀起绿色的波浪,看那波浪向大海一样,一圈一圈连续不断涌来涌去,好像在欢迎一个个过路的客人,在这块平地东北角有一块宣传牌,上面显示着“火麻种植基地”。啊,原来这就是火麻,在电视里看到过,是扶贫开发的一个品牌项目。马上就要回我的故乡河底村了,我下了车,欣赏着眼前的这一幕幕情景,唤起了我童年的记忆,想起了乡亲们种麻的景象。
一次,父亲带着我到村边的麻地里挽麻,为了不让我乱跑,就给我挽起一根粗壮笔直的花麻。用镰刀将麻根去掉,在离根部一尺长的地方用脚往下踩,把下面麻皮里面的麻秸踩碎;然后拿起来将踩碎的麻秸杆去掉,丢下麻皮。再从留着麻杆的地方将麻皮分成两股或三股,一股压一股编绳,快编到头还有10公分左右时,父亲会打个结,在编一个细细的鞭梢,最后编上死结,这样一个孩子们玩的麻鞭就做成了。父亲一边编麻鞭,一边给我讲,他小时候就常玩这种麻鞭,他在秋天放牛一般就不用拿牛鞭,到了野地里,找根粗麻,做个鞭就够一天使用了。我站在地边,一边在使劲甩鞭,一边在回忆父亲讲的小时候放牛的故事。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继续给我讲我们家种麻的故事。父亲说:黄麻浑身是宝,麻籽可榨油,麻糁做了饲料做肥料;麻秸可以点火点灯,细绳纳鞋底,粗绳栓牲口捆庄稼,大绳绞车装货下窑离不了;麻皮能换钱,最后麻茬还可以烧火做饭。正因为麻有这么多好处,我们家种麻的历史就长了。据父亲讲,我老爷爷那时就有几代人种麻,靠种麻维持生活,养活家口。因此,我对种麻、挽麻、沤麻、折麻等一系列劳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次,跟着父亲去种麻。麻地是需要肥料的才能长出好麻,过去一般都施农家肥,后来有了化肥就两样肥料都施。在种植以前,将肥料撒到地里,然后进行深耕;深耕过10天左右,底墒塌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种麻了。种麻和种谷子一样,专门用耧子种。父亲告我说,根据地的肥力,计划出麻的间距,再依据摇耧的速度,以此来确定耧底出口处的大小。只要摇耧摇的均匀,种出的麻就不稠不稀正好。父亲又说,种麻是一项技术活,种的稠了,锄地麻烦,又费种子;在间苗过程中总存在可惜心里,无意之中就留的稠了,不透风,麻长不高;种的稀了,加上挽掉花麻,剩下的麻就更稀,浪费地力。
在种地休息的时候,我就问父亲,那谁最早发现麻有这么多用途的呀?父亲停了停给我讲:传说在很古老的时候,有个掌柜的,带领男人们上山砍柴。原先是用草编的绳子捆柴挑回家,但草绳不结实,半路上经常会断。一次掌柜在砍柴当中,不小心把一种长的又高又细植物给弄折了,他发现这种植物杆容易碎,但皮不容易断;想用来试一试能不能捆住柴,后来发现这种皮不仅软,还不易拉断。这时掌柜就砍了很多这个植物,带回家拧成绳子做捆柴用。掌柜的妻子在家里用草绳缝制树皮,做他们的衣服;因草绳连接不结实,经常就断了。这时她发现掌柜带回来的这种植物的皮拉开不容易断,就开始用麻皮来缝制衣服。渐渐地发现,把这个植物的皮捻成细绳子串编起来就可以代替树皮做成衣服,比用树皮做衣服省事又好穿。因此,就开始大量种麻用嘛了。
要说挽麻是我小时候最喜爱跟着父亲干的活,因为孩童时候好玩,用麻做成鞭子,就是我的愿望,因此就有了前面父亲做鞭给我玩的那一幕。挽麻也有技巧,麻长出来分两种:一种是籽麻,是结麻籽的麻,一般粗壮,有分支;一种是花麻,不结麻籽,顶头有花蕊,一动就会播撒花粉,挽起来可做麻皮、麻绳用。挽麻就是挽花麻,在挽麻时候,不用镰刀割,双手用力挽就行。挽起的花麻,不能经受雨淋。雨一淋就会在麻上留下斑斑点点的颜色,同时折下的麻皮容易断,所以在晾干花麻后,要专门找一个地方保存。
父亲沤麻有一套成熟的经验,他沤出的麻,颜色好看,麻皮柔软耐用。我们村里有一条小河从村中间流过,冬天从上到下结成白呱呱的一串冰,我们经常在冰面上坐上自己做的冰鞋滑冰。春天河水哗啦啦流过,我们在河边捉蝌蚪,打水仗。夏天怕天下雨,发洪水,一般大人不让孩子到河里玩耍。就让孩子们在河边挖红胶泥,做玩具,听青蛙叫;看着燕子低飞了,河边蚂蚁搬家了,就感觉天要下雨啦。到秋天河里开始飘有各种树叶、草皮、谷糠,随着水流,慢慢游来游去。最好看的是一方块一方块沤麻池,到太阳快落山时候,青蛙就开始在河边歌唱,在沤麻池里跳来跳去,小孩们会在河边或看或听。在我的央求下,父亲答应带我到河边看他劳动。
有一天,我跟着父亲到河里看着他挑沤麻池。只见他脱掉鞋,挽起裤子,进入潺潺流动的河水里。找到一个宽敞的地方,用铁锹把河底的沙子、石块铲到周围。然后用周围石块垒成一个方形池子;再用周围的沙土盖在石块上,有进水的地方,也有出水的地方。随后见父亲将晒干的黄麻摆到方水池里,用石头块将麻压住,一般一捆麻压2-3块。然后将进水口用工具打开,河流不一会儿就将水池流满;再把出水口打开一个小口子,水从上游流进水池,再从出口流到下游,进出口调好,保证池里有充足的水把麻淹住。沤麻时间大约7天左右,有时根据麻的颜色或水温来调整时间,但有一点,必须在拔麻皮时候,好拔、利索。等麻在河里沤好了,就将进水口挡住,把出水口打开,等水流完,将沤好的麻取出来,放到河床周边阳光下晒干。父亲说,沤麻的水池要保持水的流动,就是水从上面进入,从下口流出,这样就是“流水不腐”,沤出的麻颜色绿黄,没味、质量好,如果水不流动,沤出的麻颜色发黑,品质差,有异味。
折麻是在街上或是院子里都可以,时间是选择农闲的季节进行。我经常看到父亲在院子里折麻,阴天就在院里,雨天就在家里。看父亲折麻就像看一种艺术表演一样,父亲各个动作井然有序,配合自然。父亲坐在凳子上,左手拿起麻杆,右手顺手就从麻的根部折断,将麻根扔到一边;右手抓住折出麻根部毛头,左手大拇指放在麻皮与麻杆中间,两只手往开一拉;父亲像是雄鹰展翅一般,一条长长的麻皮就从根部扯到末梢。这样一条一条拉,一根一根的折,看上去很轻松自如,不一会儿折下的麻皮右手就把不住了。这时候就要把支,就是将长短基本一样,粗细均匀,颜色般配的一把麻皮整到一块。从根部握紧,用短一点细麻皮,在离根部末梢2寸左右的地方捆紧;然后在往根部,捆2-3匝,最后到根底部把麻头朝里塞回中间,就是把麻皮从外向内包回,汇聚在中心;然后用少量水喷湿,将根部最后一圈捆紧。最后,站起来抓住根部,将整个麻皮抖一抖,顺着把麻皮双叠回来,用梢部缠几匝,将麻的末梢挽在根部一个匝内,这样就做好一支麻皮。父亲折麻不误说话,当我专心看他折麻时,他会自言自语告我说,一捆一捆沤好的麻事先要挑选好,颜色要基本一致,高低差不多;折的时候抓头要均匀,折出来的麻皮才粗细均匀,颜色一致。
搓绳和缠麻线团是父亲母亲都可以做的,一般是搓粗绳父亲做的多,搓细绳母亲做得多。父亲做搓细绳比母亲快。先说搓納底用的细绳。先把一支麻展开,将根部捆的几匝解开,留有一匝就行。将麻的根部挂到比较高的地方,比如门上,柱子上,伸手就可以够着。坐在炕边或板凳上,拽一根粗细均匀的麻皮在搓的中间缠好,然后顺着搓把绕上去,缠到搓顶部的铁钩里。左小腿搁到右大腿上,将搓底部放到脚后跟位置,然后右手往前推,左手往上提麻皮,让搓顺时针旋转起来,自然就搓成一股劲的麻线。父亲说,搓麻线关键技术是掌握粗细均匀,在接续每一支麻线时要掌握均匀,注意不能露出接头,这样一支一支地接连不断地搓下去,一直搓到搓把中部缠麻线的地方缠满。接下来就是缠麻线团,把一头折叠回来,绕着折叠部分开始绕着圆圈缠。父亲说,这里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两个手要配合协调,拿麻线团的右手要匀速转动,并其五个指头要拔动麻线团有规律转动。左手要配合右手绕着麻线团均匀运动,慢慢将搓把上的麻线自然缠到一个圆形的麻线团上来,缠好的麻线团又园又好看。
做纺粗绳用的粗麻线和做纳鞋底用的细绳麻线不同。做纺粗绳用的粗麻线要用专门像简易纺车一样的工具。这个工具并不复杂,造型基本就像一架过去纺线用的纺车一样,不一样的就是大了些,粗糙些,父亲要纺麻线就要去别人家借。一般晚春或夏季潮湿的天气是纺粗麻线的最好时节,父亲会根据自己的农活安排纺粗麻线的时间。每当纺粗麻线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他搬运安装纺麻线车,我给他拿坐的草垫子,就守在旁边看父亲纺麻线。
父亲把准备好的麻皮解开,平放到地上,麻皮根部用一块石头压住,先从中抽出几根麻皮,沾点水,先搓搓再挽在架子上一个细木棒上,然后右手拔动纺车匀速转动;另一只手从那支麻皮捆里不断抽取麻皮,续接到右手麻线后部,这样一直继续下去。这里最关键的是续接的麻皮要均匀,才能保证纺出的麻线粗细均匀。父亲转几圈,在缠几圈,一直把纺车的轮子缠满,这样一个麻线锭子就准备好了。
纺绳是用麻皮捻成麻线再进行深加工的一道工序,是一个需要多人参与并且要高度协调的工作。可以说是到了机器化的初始阶段,这里也分纺细绳和粗绳。我喜欢看纺细绳。要找一个地面比较平坦的院或大道,先将纺车两端对齐,距离一致,纺车底部放上石块压住。拿出麻线团子露头的一端,将头挽在纺钩上然后扯着麻线走到纺车另一端,在对应的纺钩上挂上麻线,顺着劲再扯着返回来,紧挨着挂到下一个钩上,这就构成一条二股的细绳;在这一边紧挨着挂到下一个钩上(两个钩之间的连接麻线剪断),在按照上一个循环进行一次,就构成了第二条绳子。这样在纺车两端之间来回找到对应钩挂好麻线,到最后一个钩子挽成疙瘩,剪开。下来就是插挑杆,一般需要有比纺车横梁长、粗细均匀两根木棍。一根在纺车一端(绞绳端),按照一上一下的规律,和纺车横梁一个方向横穿过去,一头一人把住;同时插入另一个挑杆,插进后向纺车(紧绳端)另一方向移过去,一头一个人挑着不要让麻线粘连。下来就可进行操作了。
在纺车一端,先顺着麻线的劲道顺劲转几圈,将麻线的整个劲调理一致;随后,在纺车另一端抓住纺车转动轴进行反方向转动,这样转动的纺车钩带动麻线转动,紧靠转动端的挑杆慢慢向后移动不能松劲,另一条挑杆在中间来回活动,不让麻线粘连就行。一直等到这端的挑杆慢慢到了纺车另一端时,抽出两根挑杆再紧几圈。最后一条条麻绳就成样子了。
纺粗绳或大绳的操作和纺小细绳差不多。纺成这些绳根据粗细,有的用来穿笸篮,有的用于秋天捆庄稼,有的用在小车上,有的用于煤窑滑轮上等等。
父亲说,纺绳是一项需要多人配合,用力均匀,步调一致的手艺活,快不得,慢不得。这样纺出的绳每一支受力均匀,几支合力顺劲,纺成的绳漂亮整洁,耐用受使,不易断。如果每支麻线松紧不一样或劲道不一样,这个绳子就不能用。因为形不成一股劲,没有合力,稍稍用力就会折断。
童年时期,跟着父亲了解麻的前世今生,感受非浅。我常常想,麻从根、茎、皮、籽都是过去人们生活不可缺或的材料,可以说,麻从头到尾都无私奉献给人类社会,这一种精神难能可贵,从发现麻以来,麻就是无声无息地服务着人类,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喊过一声累,成为我们崇尚的一种高贵的精神,他就像我们的广大农民一样,在这片肥沃的大地上,一辈又一辈耕耘,养活了一代代人类,他们没有一点怨言。我从心底佩服农耕文化的伟大,感受到祖先的勤劳和光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穿的已不是棉、麻、丝等生态类的衣服。用的都是高级的化工材料,用的绳束都是尼龙等化学材料替代品,这些材料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产物。但如何回收处理,保证环境不污染还是是一个难题。我想,我们可以在一些更广泛的领域对麻的种植品种和麻的使用进行现代工艺改造和创新,让麻以新的姿态进入人类社会生活中。麻是无污染、生态的、自然就会降解的天然原料;让麻的油性再次被人们开发利用,吃也好,用也好,就是通过技术创新,使它的新产品可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因为它是可以种植再生的资源,让麻在人和自然和谐的发展的今天再做新贡献。
这次回故乡,我眼看着这一片片绿油油的火麻基地,长势喜人。欣慰看到了在人与自然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的生态社会里,新技术融入麻的种植、收获、应用各个环节,以火麻为代表的新品种也成为当地人们脱贫致富的好产业。不仅麻农有了好收益,带动了当地农民的有关麻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相关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