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沟的故事
文\老狼
寒露惊山鸟,霜叶晚来秋。随着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古老的古道沟揭去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因去古道沟打水的人多,排不上号,我定了早晨四点的闹钟。当来到位于瓦房店九龙村的古道屯,将近五点钟。伴随着道路两侧的太阳能灯光,还有农户家一盏盏灯光,一声声鸡鸣,一缕缕炊烟,一道道晨起忙碌的身影,古老的古道屯,悄悄在晨曦中醒来。据说古道屯的来历,也是因古道沟而得名。
不因古老而落后,美丽乡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结实的水泥道路,车速很稳,令我愉快地穿过方圆二、三里地的古道屯。沿坡直上,道路曲折蜿蜒,向前又行进了二、三里的路程,一座座绵延起伏的山脉出现在眼前,有的高耸入云,有的矮小奇特。从复州城到松木岛的高压塔,从古道沟老平顶穿过,这个标志很好找。我要去打水的地方,在古道沟老平顶的山尖上。一眼望去,主峰老平顶山势雄伟,两边的侧峰与它紧紧相连,向前延伸约有七、八里的样子,如同是老平顶的左膀右臂,在晨雾中显现的坚定有力,而又逶迤多情。老平顶就像一个巨人,展开双臂,拥抱着浮云朝露,滋润着奇树异草。双臂中间的这条沟,就是古老的古道沟。
朝霞满天,晨光万道。再向前约二里的土路,向左前方越过一个馒头坡,就是打水的地方,当地百姓俗称的“小井”。方圆三、四十米的地方,已经排满了打水车。我后悔来得有些晚了,又一想不如上山转转,感受一下古人走过的路。沿着小井左侧直上,出现一个平坡,感觉所在的位置,就像是主峰老平顶右胳臂“列缺穴”的位置,站在这一百多米的高度,古道沟的入口一览无余。心中不禁赞叹大自然的赐予,古时作为交通要道,军事要地是有原因的。
古道沟的入口并不是很宽,约有四、五米的样子,古时跑马车来到这个入口,想必也得减速行进。再往前百余米,路则变得宽敞了,约有七八米的宽度,一条小河从道路中间穿过。两旁翠绿的迎客松,引导着继续向前,踩着落叶,感受着秋之美。再往前四、五百米有余,路过守山大叔真万君的房屋,向他打了个招呼,我知道这条土路,他每年都修无数次,当地百姓有口皆碑,我心存感激。
这一段路,只是走了古道沟的五分之一。回望这段路,我似乎看到了高丽人在此设防的情景,古道沟入口的两侧站满了高丽守卫。千年前的某一天,薛礼征东的将士,如秋风扫落叶般自远处席卷而来。守卫的高丽人,急忙向山谷深处禀报。也就是在真万君居住地的后侧,出现一大片的平坦地带,应该就是高丽人的栖息地。随着主帅薛仁贵一马当先,古道沟的入口不攻自破,高丽人四下逃散。
传说,在秦朝时就有了古道沟这条路,在薛礼征东之前,高丽人在此盘踞了七百多年。这条路的起源,虽然无史料可查,但根据传说高丽人居住的时间,以及薛礼征东的时间,是符合历史的。唐时,薛仁贵骁勇善战,总是身先士卒,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薛仁贵在公元644年,帅军征辽东。在公元668年,攻下平壤俘虏高句丽王。这个时间段,经历了漫长的24年。虽然将高丽人打过鸭绿江的时间,无从考证。薛仁贵的兵马,在这期间还停顿了几次修整,但会是这么长时间吗?
再来看看,我们当地的传说。在李店镇白水井村,有村民说,“有一口井是薛礼征东时,薛仁贵打的井,从井口向下看,一蹬蹬的。”这口井至今还存在着,村民的描述也很真实,由不得半点怀疑。这个方言语调,完全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现代的农民,恐怕说不出来这样的话,也想象不出来。这口井就是历史的见证,说明薛仁贵帅兵,在岚崮山、古道沟、沟里等山脉,曾经是主战场,经历了长期的艰苦作战。这一片山脉,所埋葬的英勇与惨烈,绝非我们可以想象。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窗户外面下起了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仿佛在历史的天空回应着。我的思绪,顺着古道沟这条路,向大山深处走。紧接着,越过那一片高丽人的居住地,向前约五百米,透过几株密集的,黄色的“鸦雀食”,看到一条小溪在静静地流淌着。薛仁贵稍作停顿,将士与战马在饮用山泉水后,士气大振,气宇轩昂地跨过老平顶。
老平顶地势之险要,海拔高度足有五、六百米,孤峰突起,怪石嶙峋间的这条路,成就了永远的古道沟。站在老平顶上,我仿佛看到了薛仁贵饱受磨炼,威武霸气,将士们英姿飒爽,富有战斗力。如此的同心协力,不仅仅是李世民收复疆土的希望,更是百姓们安居家园的救星。薛礼征东所过之处,深受老百姓的拥护,纷纷走出家门欢迎。在老平顶的后坡西北侧峰,曾有一处羊倌庙。听当地老人说,老百姓就是在这里夹道欢迎薛仁贵的,亲切地称呼他为“白袍小将”。我想,薛礼征东的故事,能够在辽东地区流传千年,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对古道沟的探索,也有着现实意义。
历史的长河,如同古道沟的溪水源远流长。雍正年间,清政府在复州城南街东衙署弄,设立复州衙署。查阅资料得知,复州衙门成立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1734年。古道沟曾经是复州湾到复州衙门的必经之路。可以想象,古道沟当年是多么热闹,山间铃响马帮来,快马加鞭送公函。由复州湾发往复州的盐商,一排排的马帮,从古道沟穿过,铃声与马蹄声在山谷回荡。由复州发往复州湾的商贩则比较杂,布商、药商、茶商等。这些商人对古道沟的情怀,不仅仅是一串串马铃声的喜爱。还有古道沟里的水,古道沟里的果实,还有那温煦的缕缕阳光……。
嘚嘚嘚,铃铃铃,有序的山谷回响声,即使商人在马车上睡着了,这种声音也会令他们安稳踏实。但有一段时间,马蹄声经常变得急促慌乱,铃声更是乱作一团。两个品行恶劣的人,占山为王,向马帮讨要买路钱。打家劫舍,无恶不作,连表情生冷的公差,他们都敢劫持,穷凶极恶到极点。那个阶段,百姓提起古道沟,无不面色巨变。一些商人、良家妇女,都不敢走古道沟。复州衙门得知此事后,派出两名捕快,假装地理先生,摸清了悍匪的老巢。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将两个坏蛋斩于古道沟里。
古老的古道沟,见证了不同时代的炙热情怀。抗战时期,老平顶曾是打靶训练场。有一支游击队,经常出没在这一带山谷,传闻鬼子的一个小分队消失在古道沟里。而百姓们躲避鬼子就是携老扶幼,牵牛赶羊的躲进古道沟。古道沟不仅给百姓们提供了庇护,更是提供了无数的山菜果实。采访时,我看见有百姓来拜山的。古道沟就像是百姓们精神上的保护神,无论千苦万难,我自岿然不动,捍卫着这一方水土。
三年自然灾害,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同样波及到了古道沟周边的百姓家。民以食为天,古道沟的树皮都啃光了,连草根都挖出来吃了。那个年代,古道沟虽然资源环境好,面对灾情的严峻,古道沟付出了大山的精髓。百姓们吃山里的东西,抗饥饿能力相对比较还是能强一些。
听古道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讲,他这辈子没吃过什么好东西,连天上大雁飞过掉下来的屎,他都吃过。我的心一酸,眼睛很热。天上什么时候掉过馅饼呀,掉下来的鸟屎,那也是一粒粮啊。再想起一位村民说过的话,“那时连树皮,草根都吃了,山上不起山火。”想想也对,不是当事人,再怎么想象,也无法描述当时的情景。
驻足古道沟,在这绿荫庇护下,似乎还有道不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