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因为爱情,简单的生长,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因为爱情,在那个地方,依然还有人在那里游荡,人来人往……”
在去年侄女的婚宴上,同为音乐教师的侄女及女婿现场倾情演绎了经典歌曲《因为爱情》。这让参加婚宴的亲戚朋友耳目一新:原来婚礼也可以用文艺晚会的方式办!不用司仪,没有导演,也无需演员,因为孩子们自己就是司仪、导演和演员!
在此之前,俩孩子自驾游去了西藏布达拉宫,权当旅行结婚。在他们看来,西藏是见证圣洁爱情的不二选择。由于工作忙,他们本不打算举行婚礼仪式。但晨作为我们家中长女,女婿山又是独子,在双方家长看来,结婚马马虎虎不搞仪式怎么合适?不办绝对不行!孩子们胳膊拗不过大腿,最后选择折中,但再三声明:无需家长劳心,一切从简,订酒席不超过十桌,只邀请两家至亲好友聚聚吃个饭。
婚宴上,他们的小伙伴们纷纷带来乐器及精彩节目助兴,而这一切都未经排练,完全即兴发挥,现场直播。大家一边吃饭一边欣赏节目,气氛活跃,其乐融融,至今余音绕梁。晚会式婚礼令亲朋好友赞不绝口:浪漫新颖,别出心裁,值得效仿!如今俩人心无旁骛,痴心做教书匠,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前不久又喜添男丁,我也顺利晋级荣升为爷爷了。
新时代,婚礼大操大办、比阔气讲排场、铺张浪费等习俗已不再被推崇青睐,取而代之的是简约文明、无限创意,还有就是“光盘”行动。
听母亲讲,她与父亲是1959年腊月结的婚,当时父亲20岁,母亲18岁。 “那个年代办啥婚礼?家里穷得叮当响,饭都吃不上”。他们的结合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母亲年轻时个子有1.68米高,身体好,能干,长得也好。这让时为村首任书记的爷爷看在眼里,便托人说媒撮合。“你爹年轻那会儿当老师,留着分头,很精神哩!”时光仿佛回到60年前,母亲一脸的骄傲。我说那是绝对的,不然您也不嫁给他呢!
农村到了80年代后,等本家姑姑结婚时我10岁左右,记忆就很扎实了。记得当时结婚新房布置、物品置办也都是简简单单,最流行的就是‘三大件’或者“三转一响”,其实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录音机。结婚谁要是备齐了这些嫁妆,就称得上最为体面、最为隆重的婚礼。
2000年,爱人携带我俩提前办好的结婚证,从老家不远万里到达新疆与我举行婚礼。而此前她从未出过远门甚至很少坐火车。我到乌鲁木齐接站,当晚两个战友在“五一”夜市盛情接待。第二天我们坐长途夜班车由乌鲁木齐到达部队驻地伊宁。
部队领导给予协调好临时公寓并与我商量,决定安排一个周末在部门会议室为我俩举行婚礼。我的战友们为此就像过节一样高兴,见了我妻子“嫂子好、嫂子好”地称呼,她都感觉不好意思。兄弟们业余时间提前挂好彩带,把会议室的桌子围成一个长方形,桌上摆放喜糖、瓜子,花生等,凳子整齐地排放,地面用拖布擦得雪亮!婚礼由我的领导眭科长宣读结婚证书,山东老乡杜科长致贺辞,司仪是即墨籍的,伴娘是海阳籍战友的小姨子……期间很多领导战友都曾给予过我大力关心和帮助。虽然20年过去了,他们中有的成了将军、师团职干部,有的也因病去世,但至今想起来仍然特别感动。
记得一位战友还曾给我出谜语,如果答对了还好说,答不对就要表演节目。谜面是“一片绿草地——打一花名”,我一听傻了,绿草地哪有花啊?但忽然眼前一亮:莫非是梅(没)花?我脱口而出:“梅花!”果然不错!“还是一片绿草地呢?”我笑了:“野(也)梅(没)花啊!” “班长给嫂子唱首歌表白大家说好不好?”“好!”一个个战友在下边“起哄”。唱就唱,谁怕谁!于是我清唱了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有意思的是唱着唱着竟然忘了词,下边还是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还朗诵了情书《我是怎样地爱你》,只是我的普通话山东味太浓,有点别扭,还好大家听得懂……
我的婚礼就这么简单,没有豪华车队,没有隆重宴请,没有敲锣打鼓。但在我和妻子看来却庄重热烈,一生难忘,因为有五湖四海亲如兄弟的战友见证,因为有巍巍天山,悠悠伊犁河作证。
我从小就爱凑热闹。老家村子不大,但凡谁家有结婚等喜事,我们那些小伙伴儿们都会噶伙着一起去看新媳妇儿!讨喜糖吃、沾点喜气。据说刚掉了乳牙的孩子如果能让新娘的手摸牙床后,牙齿长得既快且整齐。如今的小孩被智能手机或电视捆绑,即便有天大的喜事是撵也撵不去的。婚礼就这样在我的记忆里从小被美好地存储起来。我在军队服役时办公室刚好有一台佳能相机多由我保管使用,我经常被办喜事的战友邀请去帮忙拍照,所以已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婚礼。我曾用镜头为他们留下过美好与感动的瞬间永恒,幸福着他们的幸福。
作家焦红军先生曾经说过,“写散文就是写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社会的史记。”我突发奇想,何不以婚礼为切入点,写一写我们家三代人的爱情故事呢?三代人的婚礼跨越60年,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特色,烙印下家族与生活命运的抗争心酸。我想这可能也是大多数家庭的缩影,记录反映了一个个时代发展的巨变。如今我们家已经四世同堂,都在各行各业敬业地工作着。贫寒家庭里也培养走出了学士、硕士、博士,有的正在读书深造,将来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长江后浪推前浪。三代人的婚礼,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见证了日臻完善的美好生活。下一代人的婚礼或许与今日有天壤之别,但婚姻幸福、百年好合是代代人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