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梁的头像

大梁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3/26
分享

一代娇子“芳华”逝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有那么一代六零七零后、天资聪颖的初中毕业生,因为家庭的原因或者是为了尽快实现个人梦想,毅然放弃了高中继续深造的机会,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拔进入到国家包分配的中专学校,成为人才短缺的那个年代的标志性荣耀。

在国家教委于1994年8月22日确定的249所《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名单》中可以发现,当时的中专学校主要集中在师范、卫生、农林、财税、铁路、邮电、建设、矿山等行业和领域,简单来说就是工商财、农林水、医卫师、铁建矿。

大约在1981年以前,这些中专学校还只招收高考生。之后,地区和县一级的财政、师范和卫校才开始招收中考生,但是数量极少,每个县大约仅招生100人左右,当时的录取率仅为7%。到了1986年,省部属的中专学校正式开始招收中考生,这使得中专报考难度加大,一般要经过县级预选、地区决赛和全省统考三个环节,其录取分数比重点高中还高,总体录取率也不足10%。

在当年,国家还不富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较低,尤其是城乡差别十分明显。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考取中专就是走“捷径”——国库粮、包分配和干部身份。城市的孩子意味着将有着美好的未来,而农村的孩子则标志着从此跳出了“农门”,加上包学费、包分配等条件,上学还有粮油供应和货币补助,等待他们的也是诱人的“铁饭碗”和干部身份,因此受尽了周围同学和家长的羡慕。

当年,他们只是十六七岁左右,还是不喑世事的毛孩,况且正处在青春期和长身体的年龄段,因此每人每月十六七元的伙食费、每月30斤左右的饭票常常捉襟见肘。那时的饭票还分粗粮和细粮,需要用粮票来兑换,找或买省内粮票和全国统一粮票也是件麻烦事。饭量大点的男生根本不够吃,有的只有靠女生“接济”;饭量小的女生三四年下来,也可以攒下一笔不小的数额。另外印象最深的就是伙食差,也曾经反映和抗议过,但效果往往不大,只好偶尔地去一次“第二食堂”(教职工食堂)打打牙祭。周末起的晚了就没有饭吃,想在宿舍里烧电炉煮包面条,却要提防巡查人员来没收、通报。

学校生活普遍单调又枯燥,每天过着的是“三室一堂”(教室、图书室、寝室、饭堂)式的生活,偶尔周末能放个录像片调剂一下生活,挤得满屋子都是人。闲暇时,可以沿着校园外的湖边散散步、聊聊天。由于校园附近的店铺以及游乐设施稀少,大部分时间也只好一心地学习了。

那时候,男女生之间还大不说话,工商财、农林水的学校往往男女生比例失调,医卫师学校的女生能多一点。青春的学生,难免有情窦初开的懵懂,有的偷偷写个情书,有的暗送秋波递个字条,也有在夜幕掩护下悄悄约会、互相倾慕谈情说爱的。漂亮的女生总是被众多的男生所追求,多年以后,竟然有的结成了百年之好,而更多地则嫁给学历高的本科或研究生。

这批十六七岁的少年,经过三四年的文化和专业学习,大多分配到了基层一线。因为这批毕业生分配的主要去向是,面向农村、面向基层。但由于那时候国家专业人才短缺,毕业分配的结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天壤之别:比如有关系的、运气好的,会被分配到省、市级党政机关;没有关系的、学农林水的,大都去了乡镇做农村工作;工商财专业的学生稍好一点,可以去乡镇工商所、财税所或者供销社,也有的去了地方国有企业;医护类专业的毕业生则去了基层卫生系统;师范类专业的去了农村中小学,有的被分配到大山深处。

他们像一粒粒知识的种子,被撒到了全国各地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有被分配到最基层或边远地区的,连找个对象都困难;每月六七十元的微薄工资,有时还不能按月发放;交通极不便利,能有一辆变速自行车便是奢侈,更多的则靠两条腿行路。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锤炼着他们,曾经的理想也在深深的泥土中悄悄地枯萎。

其他类的毕业生还好,至少还能在乡镇所在地工作,最糟的算是师范类毕业生。师范类除了乡镇所在地的中学、中小外,更多的是到了均衡分布于各个村庄的小学,甚至偏远、人迹罕至的村小。首先是吃饭成了问题,于是每个老师被派饭吃,吃遍了各家各户。还有的女教师晚上一个人住在学校,外面的每一个响动,都让她们担惊受怕。

分配到地方国有企业的学生,开始还高兴了一阵子,因为那时企业的工资待遇比较好。可是在九十年代国有企业改制的浪潮中,也让许多工商财类的毕业生来到企业还没混熟,就不得不下岗失业。是灾难也是机遇,当然也有佼佼者通过自己创业和苦心经营,最终成为了成功者。可更多的只能通过个体经营或者打工,挣得几个辛苦钱养家糊口。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毕业后,他们大都又走了一条曲曲折折的成“才”路,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学历的提高历程,或脱产进修,或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或接受电大函授,从中专到大专,从大专到本科,甚至从本科到研究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勤勉奋进的精神状态。

学历和资历有了,许多人选择用行动来改变命运,有的四处找关系调动,师范类的毕业生由于文字功底较强,调到党政机关的特别多,随着社会关系的深入,也会在职务上不断获得提升。也有的通过参加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考试,命运从此改变。还有考取注册会计师、律师等资格,或者理想大学的,人生从此有了新的开始。

回想那个年代,那场初中中专的提前选考,让一批极具天赋、优秀拔尖的学生被时代过早地收割、收获,本身存在着知识结构偏低、综合能力受限的先天不足,是时需,也有尴尬。30多年前的1988年,我就考取了一所省办省属、全国重点的中等专业学校,从此被烙上了中专的印记。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我们这批较早的中专生,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也已尝遍,青春已去、鬓发已白、芳华已逝、壮志已老。而美好的中专时光,以及那些追求理想、激情燃烧的一幕幕片段,却常常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现,并随着巨变的时代永远地珍藏在记忆深处,无颜再与当代人言表。

一天总是太快,才觉晨阳初照,却已桑榆暮影;一年总是太快,左手才执春暖花开,右手却觉寒风猎猎;一辈子总是太快,才觉人生初见如美玉,却已浮生向晚情悲催。

致敬,向那些逝去的中专芳华岁月!(2019-12-31)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