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廖超国的头像

廖超国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6/05
分享

无知比有知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

文/廖超国

自信于人生非常重要,这一点不用丝毫质疑。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自信不仅是健全人格的健康心理状态,还是抵御人生挫折的盾牌,更是生活和事业顺利的不可缺少的支撑,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人生少了自信,很难获得成就,生活少了自信,很难活得阳光。但自信却是一个吊诡的魔镜,很多时候,你成了是因为你的自信,而有些时候,你败了也同样因为你的自信。同样是自信,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这就要弄清楚,自信源自于哪?若自信来源于博学,源自于清醒的自我认知,那自信会助人成功。若自信来源于无知,源自于糊涂的自我高估,那盲目的自信不仅不会带来成功,恰恰相反,会带来更惨的失败。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形,很多时候很多人,他们的自信源于他们的无知。所以,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说:“无知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日常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感受最强烈的是刚刚学会开车的新手。回想当初我们自己的经历,看看身边那些才拿到驾照的新司机,自信满满,胆儿特别大,无论什么样的路况都敢加着油门跑。正如俗语说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小马乍行嫌路窄”。可最后的结果呢?交通部门对交通事故发生的数据进行分析,1年以下驾龄的新司机的事故率是10年以上驾龄司机的4倍多,3年以内驾龄司机的事故率是10年以上驾龄司机的8.6倍。特别引人注意的是,1年以内驾龄新司机的事故率是13.6%,1至2年驾龄司机的事故率明显下降,下降幅度达50%,只为6.5%,但2至3年又上升为8.6%。为什么会有一个反复呢?一个人对一件事若完全不会则使不上胆,会一点儿还稍谨慎,最怕的是会但又没全会,这个时候就人们常说:满罐子荡不响,半罐了响叮当。

对这种一知半解的新手最会产生过度自信的状况,有一个形容这个现象的专有名词:“新手泡沫”。一项关于医生诊断失误率的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最开始,新手医生是谦虚的,对自己的诊断正确率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行医一段时间后,这些有一定诊断经验的新医生就会高估自己诊断的准确率,他们自认为自己的诊断准确率与实际正确的诊断率相差13%。实际正确的诊断率不到60%,而他们自认为73%。

除了新手司机和刚行医不久的医生外,还有普通人日常生活感受深刻的现象,也很能说明问题。如民间就流行有会水的人水中死的说法。河中淹死人最多的,往往不是那些完全不会游泳的,也不是那些游泳技能特别好的,恰恰是那些半会半不会,掌握了狗刨式,却以为自己行得不行的半吊子。通常淹死的人中,他们占比最高。还有学戏的也有“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又学三年,游刃有余”之说,这说的都是同一种现象。

普通人看到的只能是事物的现象,只有睿智的专家学者才会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1997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在翻阅1996年《世界年鉴》的时候,读到了一个未蒙面歹徒抢劫银行的荒唐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麦克阿瑟·惠勒的年青人,光天化日之下,大摇大摆地去抢美国宾西法尼州的一家银行。可想而知,警察赶到现场不费吹灰之力将其抓获。当警察抓捕到他时,他看着银行的监控录像难以置信地对警察说:“我脸上涂抹了柠檬汁,你们怎么能抓到我?”原来曾有人告诉他,柠檬计可作为隐形墨水,涂在脸上也能隐身。

这个荒谬的故事引起了大卫·邓宁教授的注意,后来,他就和他的助手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的贾斯汀·克鲁格一起研究这个现象,他们对此做了不少实验,惊奇的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常常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研究发现,人们对自己能力认知的评价并不客观。能力越差的人普遍会高估自己的技能,不能正确认识真正拥有该技能人的水平。而且这些人往往看不到自己不正确的认知,也看不到自己的极端。

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的“达克效应”。它说明的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即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能力欠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认为正确但其实错误的结论。行为者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的欠缺者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达克效应”把人的认知情况划分为愚昧之巅、绝望之谷、开悟之坡和平和高原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四种状况。

第一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大多数人往往都处于这一阶段。事物开始时,由于他们对事物缺乏了解而带来的自身认知的缺乏,造成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况,因而盲目自信。

第二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随着经历的增多,阅历的丰富,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在生活的摔打或磨砺下,人逐渐变得谦逊和清醒一些,进入了知道自己不知道状况,自信程度大打折扣,渐入“绝望之谷”。

第三阶段:知道自己知道。由于学习能力的提高,知识水平的增长,认知的扩展,人群中有一部分人进入了这个阶段。他们不仅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而且还知道自己知道什么。这样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既不盲目自大,毫无依据的自信,也不过分谦懦,显露无能的自卑,而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沉着应对面前的问题。他们是人中智者,智慧超群。

第四阶段:不知道自己知道。在智慧的人群中,又有一少部分人继续学习,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能想一般人不能想,见一般人未所见,其进步的程度超出了自己认知的程度,达到了“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这是一群高精尖的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英,是我们顶礼膜拜的大师。因为他们的存在,世界就有所创新,人类才有希望。

达克效应告诉我们,人的自信与人的认知成反比,与无知成正比。有限认知的人类面对未知的世界,就像一个蜗旋的喇叭口,当人类的认知越来越向外扩展时,面对的未知是指数倍的增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当我们的知识之圆扩大时,我们面临的未知圆周也一样”。不要说我们对未知领域的认识,即或我们在已知的范围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只是冰山一角。除了敬畏,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盲目自信,唯我独尊,更不可夜郎自大,目空四海。我们必须记住哲学家罗素给我们的忠告:“在现代社会里,愚蠢的人总是自信满满,而聪明的人却总充满着疑问”。

为了摆脱愚蠢,尽力让我们聪明起来,就应该使自己避开“达克效应”所揭示的误区,跳过那个“坑”,做一个既能准确的定位自己,又能客观的评价别人,既不自命不凡,又不妄自菲薄,保持开放心态,而且能对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捏拿得当,把握适度的人。

清醒的认识自己,自知之明,知晓自己的能力边界。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是源自于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否则,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门楣上不会镌刻下“认识你自己”的神谕。东西方古老的圣贤也不会都用这句话来修性自己、教育弟子、警示世人。苏格拉底就曾把这一醒世箴言当着自己的座右铭。老子也在《道德经》中也告诫人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就是要知道自己长处以及自己的短板,明白自己的擅长以及自己弱项,懂得自己的能力边界。认识自我要客观,既不能“热胀”也不可“冷缩”,应实事求是;认识自我要准确,既不能“注水”也不能“风干”,要恰如其份。认识自己,需要一分为二,也需要合二为一,自傲时要提醒自己讲谦卑,自卑时应鼓励自己找自信。这样才能避免因自我认识不足而犯错。

谦逊的对待世界,知道自己的渺小,心怀敬畏。人是要有敬畏的,否则其下场就会印证《菜根潭》里所说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这一硬道理。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所谓敬畏,是我们对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情绪。“敬”是尊重,是严肃认真,“畏”是害怕,是谨慎不懈怠。心怀敬畏之心,就是要敬畏天地,敬畏天之大,敬畏地之博,敬畏天赐以万物,敬畏地承载了众生。敬畏自然,敬畏它的千变万化,敬畏它丰富多彩,敬畏它的旷达细腻,更敬畏它的“道法自然”。敬天畏地,本质就是遵从规律。举头三尺有青天,不畏人知畏己知。心怀敬畏,才能言有所戒,举有所虑。人有敬畏,才能语有所择,行有所止。常怀敬畏之心的人,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心中有底线,不骄傲、不轻狂、不暴躁。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谦逊以待,止恶行善。一个人只有时刻保持对未知的敬畏,才既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也是对世界最大的崇敬。

抱持“空怀心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所谓“空杯心态”就是把自己想像成一个空着的杯子,不被过去我们已有的学识和经验所羁绊,而是怀着否定和放空过去的一种心态,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新环境,对待新事物。空杯心态有助于我们突破过去固有的认知的束缚,激发我们的大脑处于开放发散性思维状态之中,从而对新事物具有更深刻的洞察力。当把当下当作认知的新起点,我们的好奇心也激活放大。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也是寻求知识的原生动力,会激发我们对学习的自觉。如果说知识是人生的力量的话,那么,学习就是统领人生的引擎。唯有学习才能摆脱平庸,铸就不凡;唯有学习才能成就梦想,赢得成功;唯有学习才能改变自己,实现自我;唯有学习,才能知世界博大,明自身渺小。成年人的学习就是要做好三件事,第一、学而思,看问题要增加跨度,尽国远一点;第二、读而学,大量且高质量的阅读;第三、向真正的高手学习。人的生命是一棵需要光合作用才能长成的大树,而学习就是生命的光合作用。只有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去经历、去见识、去实践、去创造,才能不断拓宽生命的维度,灵魂的深度,心灵的宽度。但学习从来没有捷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绵绵用力,日日为继,久久为功。

保持开放的心态,承认无知,升级自己的认知。“人是观念的囚徒”。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不是技能,也不是人脉,而是人的认知能力的差别。说到底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在为认知买单。一个人认知的高度,决定着他未来选择的质量,从而最终决定他人生的高度。改变认知能力,其实就是改变人生。当一个人有了更高的认知能力的时候,便能够让自己的思考、决策、行动都能更加与当前和未来的现实相符。提升认知能力的意义,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认知世界,不断的构建和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从而做出既符合内心也能够适应未来变化的正确选择。这一切都是在我们保持一种开放心态的条件下实现的。开放的心态,要承认自己的无知。要具有苏格拉底的那种“我除了知道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谦卑的胸怀。狂妄自大的人从来不会认为自己还存在着无知。一个人只有真正知道自己无知,他才能看到一个更广阔的未知世界,才会去对这个未知世界探索了解。探索的过程总是会从经历“无知”的愚昧之巅,到翻过“内省”的绝望山谷,再爬上“觉悟”的开悟之坡,最后抵达“智慧”的平稳高原。一次次的突破自我,一回回的升级认知,从“旧我”之中走出一个“新我”,终生成长。

400年前,著名的世界戏剧泰斗威廉·莎士比亚告诉我们:“傻瓜认为自己是明智的,而聪明人则认为自己是傻瓜”。的确,我们有太多的理由相信,能意识到并承认自己的无知是一件崇高的事情,其代表着高手的能力,更体现智者的境界。愿我们远离傻瓜似的自信,逐渐变得聪明起来,成为一个知自己、懂别人、晓世理的明白人。

2021年5月2日

写于南湖之畔水域天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