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廖超国的头像

廖超国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7/29
分享

人终其一生其实都是在治愈自己的童年

文/廖超国

没有人没有童年,只要其长大成人。但每个人的童年却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不同的环境及经历构成不同的童年。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不同的童年影响不同的人生。有什么样的童年就会促成后来什么样的人生。甚至可以说,童年就是一幅模具,某种程度上定型着一个人后来的人生。无论你长多大,无论你行多远,你的一生总映射着童年时期留在你身上的影子,一辈子都在为摆脱这种影子而努力着。个体心理学家之父阿德勒说过一句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但世间幸运的人总是少数,所以,人终其一生其实都是在治愈自己的童年。

童年是一张未曾书画的纸,原生家庭为你涂上你不知的人生的原色,决定着你人生后来的图画是精美还是粗糙。这个世界有很多选择,但有两项由不得你,一是出生,二是死亡。生死不由己,你出生什么样的家庭,以什么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你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一旦降生于某个原生家庭,你的人生便打上了那个家庭的烙印。《欢乐颂》里有一句台词“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和睦的家庭,便有欢快的童年,暴戾的家庭,则是悲惨的童年。幸运的原生家庭,始终充满着亲情和陪伴,童年最需要的就是这两样。可以说亲情和陪伴是童年的阳光雨露,植物失去了阳光雨露就不可能正常生长,人失去了亲情和陪伴幼小的心灵就会长成畸形。因为亲情和陪伴其核心是爱。爱是幸福的酵母。有爱的童年才幸福,幸福的童年发酵幸福的人生。有爱的人生才值得,值得的人生少不了幸福的童年。

童年是一畴未开垦的地,父母为你播洒你无法掌控的人生的原种,影响着你以后人生是成树还是成草的可能。且不说你遗传的基因如何决定着你的未来,就仅说父母创造的环境怎么影响你,一壶也够你喝一辈子。柏拉图说过,“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其一言一行,言传身教,对人的一生影响至深。什么样的爸妈就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溺爱的爸妈,养不出参天大树般的孩子,只能养出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的孩子;压抑的爸妈,只能养出抑郁寡欢的孩子;开明的爸妈,则养出乐观开朗的孩子;上进的爸妈,养出的孩子则会积极进取。父母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世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孩子的性格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童年是一块未雕琢的石,环境和经历用岁月之刀将你雕刻成并非你如愿的模样,以至你长大以后都难以脱胎换骨的改变。就像不能选择父母一样,人很难选择出生的环境。而人又是环境的产物,特别是童年的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更不一般。若把人生比作一部电影,其脚本形成的时间就在零到六岁。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他六岁之前,他人生的剧本就已经编辑完成。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命运,其实在六岁之前已被注定。中国古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佛洛伊德也曾说:“一个人的人格在六岁之前基本完成,以这个人格为基准,决定着这个人今后的发展”。性格决定命运。六岁之前,作为人一生的关键期,基本的个性和社会的认知都从这里产生,它为之后的人生建造了一套基础的模式,后来的人生总是由这套模式来决定或影响。

我们反复强调童年的重要性,是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这个人的人生选择,而人的性格大多在0-6岁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形成。如果这一时期能够培养积极健康的性格,长大以后的性格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当一个人小时候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拥有充分的内在自信,无论之后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遭受怎么样的打击,他都能勇敢的面对,积极处理。哪怕长大之后,因为一些经历形成一时的自卑,但关键时刻,六岁之前的性格底色还是会显现,撑起面对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让人反败为胜。

曾经一度异常火爆的电视剧《都挺好》给我们展示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童年的影响,深刻地说明童年又如何决定或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

苏明玉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又是唯一的女儿。重男轻女的母亲,从小不待见她,懦弱胆小的父亲,不敢主持公道,连夹菜都只能偷偷摸摸。为了哥哥留学读书,竟卖掉了她住的小屋。原本可以上清华的,却被自私的母亲不经她同意偷偷改填自愿读了师范,只因读师范不要花钱。她在家中,既缺少父母的关爱,又享受不到两个哥哥的关照。不被重视,只被牺牲。在这样原生家庭成长的环境下,让她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她不得不通过自己努力变得强大,以逃离那个对她没有任何温暖可言的家。参加工作后,她几乎不和家里往来。她的母亲去世,她没在人前流过一滴眼泪。在同事眼里,她心狠手辣,绝情冷漠。做事雷厉风行,刚毅果断。多年的合作伙伴因为裁员问题向她求情,她一口拒绝,完全不顾之前的情谊。别人看来,她是一个无情的都市女强人,但若了解了她的原生家庭,一切迷底尽在其中。

艺术源自生活,并以特别的形式表现生活。《都挺好》用艺术形式诠释了心理学的原理。童年带来的创伤是人一生中最难愈合的伤口,它总是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绪、处世态度、行为方式,反反复复吞噬着那颗受伤而破碎的心灵,让人一辈子难以弥补。

童年的遭遇不仅对人的心理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新近的科学研究表明,童年的创伤还对人的身体有着期权式的侵害。2020年4月28日《美国心脏协会杂志》源引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新的医学研究表明,经历过创伤、虐待、忽视和家庭功能障碍的儿童在五六十岁时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

研究结果显示,从1985年开始直到2018年,在长达30多年里,对3600多名参与者的跟踪调查中,童年时期经历创伤的人患心脏病或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出50%以上。经历过不幸童年的儿童更容易形成终生压力、吸烟、焦虑、抑郁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直持续到童年以后。这些会导致体重指数(BMI)增加、糖尿病、血压升高、血管功能障碍和炎症等。

童年于人生如此关键,那么,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是否应该反思,你们将一个无辜的儿童带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该如何对他(她)负责,自己该怎样才能做一个称职合格的家长呢?

人生最吊诡的是,没有一个父母会从主观动机上伤害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的行为从客观上就是会伤到孩子。没有谁生下来就会做父母,而且天下也没有完人,正象米奇·阿尔博姆在《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中所说的那样,所有的父母都会伤害孩子,谁都没有办法。孩子就像一只洁净的玻璃杯,拿过它的人在上面都会留下手印。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脏,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还有少数父母将孩子的童年摧毁成不可收拾的碎片。明智而有觉悟的父母会将这种伤害减至最轻的程度。那么,从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第一、努力工作多挣钱,给孩子构筑一个坚实而温馨的家庭。对于孩子来说,家是他生命的温床和摇篮;家是他学习生活的第一所学校;家是他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窗口;家是他获取人生幸福的源头;家是他的心之所依,行之所范。作为合格称职的父母,给孩子构筑一个完整坚实,温馨浪漫的家是一切的前提。说到家,钱是绕不开的话题。贫贱夫妻百事哀,家庭的劫难,90%都是缺钱造成的。和顺的家庭,夫妻要齐心协力,努力工作把钱挣。有钱的家庭不一定顺,没钱的家庭一定不顺。除了钱,家还要完整,就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家要坚实,就是要拒绝诱惑,保持忠诚;家要温馨,就是要温情和畅,宁静柔美;家要浪漫,就是既有烟火,又有诗意。理想的家庭就像有句话所说的那样,行走于烟波浩渺的尘世,手执烟火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一家人和和睦睦,幸福美满,让孩子感受到童年的快乐,这就是给孩子童年最好的财富。

第二、言传身教做示范,给孩子树立一个真诚而善良的榜样。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其一言一行都无声地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形成。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孩子生下来时是一张白纸,而最终这张纸是否能被描绘成一幅精美的图画,完全取决于他的父母”。童年时期,孩子无法接触社会,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就是观察父母,他们怎样与人交往,怎样适应社会,孩子就依据父母的样子进行摸仿,所以,父母就成为了孩子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合格称职的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个真诚和善良的形象。人活一世,真诚是为人之本。心有真诚最可贵,做人待人真诚,才能赢得朋友让人相信。为人一世,善良是最好的品德,善良无价品自高,为人心有善良,才能受人欢迎让人尊重。对于孩子来说,成人比成才更关键,孩子在童年时期从自己的父母身上习得的好品德、好人格、好习惯会成为他人格形成的基础元素,构成其人格的一部分,影响一生。

第三、用情专注多陪伴,给孩子传递一份丰盈而深厚的爱心。对童年而言,爱是通过陪伴而表现的。没有陪伴就没有爱,没有爱就很难有真正的教育。爱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爱心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质,是人性的基础。古今中外,爱心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社会灵魂。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王道”,都是以爱为核心。在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中,没有什么比爱更重要了的,这是孩子将来立身为人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己在爱的感受中,自然而然的摸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播下爱的种子,这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受益无穷的礼物。罗素在《婚姻革命》中说,“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个孩子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种温暖直接来自于父母的深情厚爱”。花些时间,多陪陪孩子,要明白,这种陪伴是有保质期的,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来。教育界有一句至理名言: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陪”出来。只有你用情专心的培伴,才会养育出富有爱心的孩子。一个有爱心的人才会有责任感,才会面对挫折,不屈不挠,充满自信的生活。

第四、寓教于乐重引导,给孩子培养一生乐观而自律的习惯。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还是主导教育,给孩子带来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在所有的教育中,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关键之关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人格形成和习惯培养。在孩子人格形成和习惯培养中,两个方面的内容是重点,一是智力开发,二是行为塑造。智力开发,在孩子的教育阶段基本上都可以完成,但我们往往忽略掉了孩子的行为塑造。孩子的行为通常分为无意识的行为和有意识的行为。无意识行为是孩子在无意识条件下养成的,有意识行为是孩子通过学习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称职的家长就是通过对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而塑造出好行为。好的习惯很多,但最重要的主要包括积极乐观、珍惜感恩、自信谦虚、终生学习、勤奋专注、自觉自律等。积极乐观的习惯,可以使人不畏人生中的任何困难,始终保持向上向善的姿态生活。珍惜感恩的习惯,让人珍惜拥有的,感恩获得的所有。自信谦虚的习惯,既相信自己的努力但又不盲目骄傲,谦虚便少遭嫉妒可获得他人的支持。终生学习的习惯,培养阅读的兴趣,把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一辈子不落后。勤奋专注的习惯,是成事的先导,天下事一勤便不难,一专便出彩。自觉自律的习惯,让人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成为更好的自己。人与人最终的差距,本质上体现在自觉自律上。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绩斐然,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塑造孩子的好行为,父母责任之使然。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无论我们走得多高多远,

我们都无法摆脱心灵发展早期阶段残留下来的遗迹。”童年在一个人身上烙下的印记会伴随我们,深深地影响我们的人生。出生不由己选择,正如东野圭吾所言,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只能尽量打好。

宿命已定,但那只是故事的开始,改写才是故事的全部,改变命运才是我们

期待的人生。愿我们再作一些努力,早日治愈我们的童年。愿我们从此变得聪明通透一些,从父母的角度反思,该如何做得更好一些,尽力去减少留在下一代以及下下代身上的阴影,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培育更好的心性,让他们不是治愈童年,而是被童年治愈。

2022年7月3日

写于南湖之畔水域天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