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超国
再见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词,是一句离别时简短的告别语,是一句常用的日常用语。但随着人生年龄的增加,世事的历练,经历的丰富,却能读出它普通后面的特别,简短之后的悠长,平常后面的复杂。虽说同是一种告别,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却有着不同的蕴含和理解,更表达出不同的体悟和情感。
年轻时,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不甚觉得再见是一件啥事,再见,不过是下一次见。只是一种期待。中年时,历经波折,体尝沧桑,对再见就当一回事了,有别样的滋味。再见,可能是下一次见,也可能是就此别过,从此天涯,再也难见。会珍惜每一次相见,不留遗憾。到了老年,见过了太多的别离,懂得了人生无常,总不想说出和听到“再见”这两个字,身边熟悉的人不断离去,担心再见是再也不见,而人天两隔。那是一种恐慌和不安。真印证了网上的那句梗,再见是期待还是遗憾抑或更是不安。
人生是一场遇见,正如董卿曾说得那样:“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上了暧,就有了雨;春遇上了冬,就有了岁月;天遇上地,有了永恒;人遇上人,有了生命。”而生命中的每一场的遇见都少不了告别。我们总是从陌生到相遇、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熟悉,从熟悉到了解、从了解到相知,从相知到告别,而告别就离不开说再见。
人生有太多说再见的时候。人要成长就要和自己的过去说再见,告别童年,与幼稚说再见;告别青春,和鲁莽说再见;告别中年,与油腻说再见;告别老年,和激情说再见。这样的再见是人生的进步。
但更多的再见是和一些与我们发生了联系的人的再见。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从来不是可以孤身一人生活的。总要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人生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与我们的生命或生活产生某种交集,建立一种难以割舍的关系,我们会维系、会在乎、会珍惜、会留念。与这些人告别的时候,感情就特别难舍。正如白雪演唱的歌曲《我不想说再见》里唱到的那样,“我不想说再见/相见时难别也难/我不想说再见/泪光中看到你的笑脸/我不想说再见/心里还有多少话语没说完/我不想说再见/要把时间留住在今天/一生能有几个这样的夜晚/一辈子能有几次不想说再见。”
有一些再见是情深难抑而无法言说。在农村,我们常常见到,年轻的父母为了生活 ,外出打工,担心自己年幼的孩子哭闹“赶路”,常常是待孩子睡着之时,而悄悄不辞而别。我们还看到,在车站,在码头,在机场,为亲人和好友送别的时候,总是默默无语,眼噙泪花心戚戚,挥手别离长伫立。我记得,我从下放知青点去当兵的时候,我大姐担心我妈妈情感难以自抑,没让妈妈去家乡汉江的泽口码头去送我,而由她代替妈妈为我送行,我至今都难忘当时的场景。我姐姐抱着那个刚满周岁的小外甥,久久地站在江边上,我们的船划向江心,他们的身影渐渐变小,直到在视线里成一个黑点。这样告别时的再见是期待早日重逢。好多年过去了,这画面一直刻在脑海里难忘。
还有一些再见是情浅不耐而无需言说。世界熙熙攘攘,街上人来人往。相遇是一种偶然,分离却是一种宿命。总有人在同一时间停留在同一地点,或萍水相逢,或敷衍连连。也有人,行色匆匆,不停地变幻人生的舞台,转换角色,像一个过客一样,从一个圈子进入另一个圈子。我们都有自己的事要做,也有太多的路要奔赴,我们不停的开始,不断的告别。世态炎凉本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没有必要对过去耿耿于怀,聚散分离不过是寻常,有何须伤怀与感叹呢?
有的人,是离别时伤感,却不再联系。有的人,是离别后才伤感,但偶尔还联系。有的人害怕相见,也害怕分别。更多的人不在乎是否会再见,也不在乎是否离别,根本不把这事放心上。便少去很多烦恼。其实,生活里的大多数再见,也会因事而异,我们会越来越明白,除了三五好友和亲近的家人,不要高估了和任何的关系,能让你推心置腹,可以掏心掏肺的始终也只有那么几个,知己不多,多了不知己。有些人一天不联系两天不联系,也就慢慢失去了联系,慢慢会变成彼此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人。谁都想着友谊能天长地久,却没有想到最难的竟是最起码的保持联系。随着日时的流逝,这种再见就真得变得无所谓了。
还有另一种再见,也必须在心里明净的。弘一法师说:任何关系,走到最后,不过是相识一场。有心者,必有所累,无心者,亦无所谓。情出自愿,不谈亏欠,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灭,咫尺天涯。前世的缘分,今生的相遇,来生的回眸。缘起缘灭缘自在,情深情浅不由人。一场相遇,一生过客,不负遇见,不谈对错。没有一辈子的陪伴,也难有一世的挂念。无论什么关系,情分被耗尽,缘分便归终。礼貌退场,不问其因。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让花成花,让树成树。从此,山水又一程,再不相逢,愿今生来世,不见、不欠、不念、不言。何可言,何能言,何时言,何处言,何必言。千千结,结千千,不可语,不可言。这样的分别,率性洒脱,利索绝决。无烦无恼,轻松自如。
人能到这样的境界,就活得较为通透了,不为名利烦忧,不以得失悲喜,不计聚散苦愁。其实,想想也能明白和理解。著名文化学者、百家讲坛演讲人王立群教授曾说:人际交往的核心,是你必须有足够的价值,这个价值,更多的是使用价值。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种交换,各取所需。一旦你对人家失去了利用价值,这些价值包括,情绪价值、功利价值、陪伴价值等。人家远离你是顺理成章。当对方在你身上再无所图时,关系往往就无法维持了,再见就在所难免。看清楚,想明白,便可放下。不要怪人势力,你自己也是一样。趋利是人的本性,交往的底层逻辑不就是这回事吗?
最特别的还有一种主动退出的再见。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人的出现,让你在风雨漂泊里有了归属,倍感温暖。而也有些人的出现则瞬间阴云密布,倍觉寒意。面对后者,我们应像林徽因说的那样,“不需要再见,遗憾就是我们彼此最好的纪念”。命中无缘的爱情不必纠缠;三观不合的友情不必强求;一辈子要治愈的亲情不必撕扯。若某种关系总让你感到烦恼不安,而你又无法改变时,最好的选择是拜拜。
每个人都会有人生的最后告别,没有人可以逃脱或躲过。生命终有一别。这一别就是永别。这是最后的再见。这次再见既是和自己的再见,也是我们和这个世界以及亲人、朋友、同事的再见。这次再见是再也不见了。所有人对这次再见都怀有担忧、不安和沉重。《展望》杂志评为年度“全球十大思想家”的美国阿图·葛文德医生,在其划时代之作《最好的告别》一书中写道:“我深知生命是一条单行线,一步一步走向衰老和死亡,生老病死的进程不可逆;但对大众来说,有人会感到惊骇。无论怎样小心翼翼措词,仍有很多人觉得这个话题太残酷”。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从来不是一个开心的话题。
村上春树告诉我们,“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的,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你手中滑落。你爱的人,一个接一个从你身边悄然消逝。”和家人告别,是青春必做的功课,和朋友告别,是某段生命的必然,和亲人告别,让我们明白死亡是人生的必然。
生命是一个不断告别,不断再见,直至最后再也不见的过程。其中有期待,有遗憾,更有不安。
2023年7月8日
写于南湖之畔水域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