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廖超国的头像

廖超国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12/18
分享

人生的诅咒

文/廖超国

人生下来就是一个诅咒,每个人都是带着某种诅咒来到这个世界的。诅,表达的是人们的一种寄托,一种祝愿,一种想要某个人成为的某个样子的愿望。咒,是人们内心感念的一个汇聚,一个想在人身上应灵的结果。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想把某愿望寄托在某人身上,让某人变成像某种愿望的那个样子。

诅咒从动机和结果出发可以分为正诅咒和负诅咒。希望某人越来越好的愿望为正诅咒,反之,则是为负诅咒。生活中多见的是负诅咒,因为美好的祝愿较少以诅咒的形式出现。每个人出身的环境不同,生长的家庭不同,成长的潜质不同,背负的诅咒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得罪某些人或有格外的对手,通常对他都不会有负诅咒。一个人被负诅咒通常是他伤害了别人,积累了不可发泄的怨恨。而又正面奈他无何,只能在心里对他诅咒。对于诅咒,反着套用一句话,美好的愿望各有各的不同,但不好的愿望却是相同的。人的诅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来自何处的另一种诅咒。

除去诅咒一个人在这个世界消失外,人生最尖刻的负诅咒就是让一个人活得没有新意,落入窠臼,陷入无意义的重复和循环,像驴一样围绕的磨道不停地转圈而自己还不知。不幸的是,我们很多人都被一语成谶,活成了那个样子。不同的是驴眼前的遮布是主人扎上的,而人眼前的遮布是由我们自己的认知蒙上的。

不知道造物主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世间的万事万物都难逃重复和循环的运转模式。

宇宙是一种循环。宇宙本身就是一种无限循环地体系。宇宙的初始状态是一个奇点,它的质量足够大而体积又相当小,因体积太小无法承受质量和温度时,爆炸就是必然的。宇宙的诞生源自于大约140亿年前的那次大爆炸。爆炸产生的惊人的能量,使宇宙的空间不断膨胀,至今也未停止。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霍金的学术合作者、英国著名数学家罗杰·彭罗斯提出了宇宙循环论,指出宇宙是一个永恒的循环,经历着周期性的诞生、演化与发展。高深的天文物理理论我们难以明白,但最容易理解的常识也让我们体会到这种循环,世界上的哪一种物质不是被消耗后再重生。

生命是一场循环。生命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时间是生命构成的要素,时间如流水般地从我们的指缝中流过,生命随着岁月之舟不由我们控制其流向和速度奔赴终点,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暂停或阻止生命的步伐。但谁都会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像一个轮回。我们降生于这个世界,经历各种不同的阶段,最终完成一次生命的循环,这个循环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也是生物多样性和生命进化的基础。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生命循环也体现在多方面,如人体的新陈代谢、细胞的更新以及各种生理活动无不实现着自身的循环。据说人体的大部分细胞120—200天就要更新一次,每6—7年全部更新一次。生命的循环是生命的本质。如果只有生,没有死,这个地球恐怕早就承载不了人了。

历史是一个循环。黑格尔说:没有历史,只有循环。一些历史经典的观点,从来都把历史视为一部演变的轮回,它不断地循环只是将形式穿上了不同的“马甲”而已。20世纪德国著名的文化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波朗查斯,在其代表作《西方的没落》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历史循环论。其认为历史不是一条线性的道路,而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个文化都有其自身生命的周期,从黎明到正午,再到日落,直到衰败和消亡。反观我国古代的历史,皇帝的更新,朝代的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除了名号不一样,其他的几乎一如从前。

世界是一场循环。钟表来回,日升月落,四季更迭,花开花谢,潮涨潮落,银河转动……所有的事实构成了范围不同的循环。尽管每天似乎不一样,但核心的事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变得是人们看它的心境,不变的是其本身。

人生也是一次循环。活久了,就会发现,所谓人生,往往不过是“熟悉”和“循环”而已。人生总被“熟悉”和“循环”两个词所诅咒。多数人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把想要的东西变成拥有的东西,再把拥有和东西变成熟悉的东西,再把熟悉的东西变成习惯里的东西,再把习惯里的东西视为熟视无睹的东西,再无视一切变化,让自己活在对自己,对世界的偏见里。第二件事,就是让这种生活循环。把生活变成一盒磁带,上午A面,下午B面,一天唱一遍,翻来覆去永不停歇。仿佛步入了“磨道”,天天转圈圈,按时间计算,一月一小圈,一年一大圈。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转出无数个年轮,像驴一样直到拉不动了才卸磨。

“熟悉”和“循环”就像施附在人类身上的魔咒一样,一旦人们觉悟清醒过来,窥视发现到这永恒的诅咒,无论是癫狂、咆哮、愤怒、悲哀,抑或是冷静、观察、分析、等待,还是思索、探寻、打破、逃离,都会生出无尽的虚无感,陷入对人为什么存在的拷问中,难以摆脱对人生意义的质疑。

《圣经·旧约》里有一句话,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现在正在发生的或将来还会发生的事情,在过去都已经发生过。事物变化的大多是表象,本质很难改变。这大概对这人生的诅咒作了根本性的概括和诠释。一句话,道尽了人生的不尽无奈和无限的悲凉。横看中外,纵观古今,一切可以改变的都改变着,不变的是千万年来,人类永无答案的困惑。“生存还是死亡?”“人性是善还是恶?”“时间和空间存在与否?”“是神还是谁创造了世界?”“人是猴子进化而来的吗?”“人真有前世和来生吗?”……等等这些横亘于人头脑中怎么也弄不明白的问题,还有那亘古不变的阴晴圆缺、喜怒哀乐、痛苦与无聊、命运和荒缪……对于这些诅咒上帝给予人类的指引和教导是通过爱神和爱人得到救赎获得永生。让虚无化为远景激励人聊慰此生。

文学总是从另一侧面去揭示人生的真相,难怪人们说:文学即人学。法国哲学家加缪在其《西西弗神话》一书中,讲述了古希腊的神话故事,西西弗因为得罪了诸神,被惩罚将巨石推到山顶上去,但是,每当石头到达山顶时,巨石会自动滚落下来,就这样日复一日,没完没了,他陷入了永无止境的苦役之中。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人生到底是神的奖赏,还是神的惩罚?加缪把人生的荒诞赤祼祼地呈现出来,让人们直面这绝望的深渊,凝眸那一刻,荒诞反而赐予人们对抗荒诞的目标,就是专注。绝望反而成了反抗绝望的希望,就是坚持。西西弗成了英雄,明明知道每一次成功亦是每一次失败,却偏偏让每一次失败成为走向成功的开始。如果重复和循环不是诅咒,那打破诅咒就是人类的使命所在。人生的意义就是在重复中找到新意。重复的是日子,不重复的是人的心境。

无独有偶,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在他著名的经典《百年孤独》中也讲了类似的故事。那个用金子雕刻成小金鱼换金币的奥雷连诺上校,他不停地重复把金子做成金鱼,金鱼换回金币,金币融化再雕刻金鱼。这样循还往复,致使小金鱼卖的越多,换回的金币就越多,也就越要抓紧干活,从此陷入到了恶性循环之中。如何打破这种循环呢?马尔克斯笔锋一转写道:上校感兴趣的不是买卖,而是工作。上校不差钱,做小金鱼只是为了做而做,做好了融毀,然后再做,然后再融毀,以至无穷,人是要靠充实或某种意义来打发人生的。上校制作小金鱼,损坏了视力,累弯了脊梁,但这种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的态度却赐予了他精神上的宁静,这是金钱永远换不来的。当人完全沉浸于这种平静的专注时,循环和诅咒早已不在感觉之中了。循环,让它循环;诅咒,让他诅咒。宁静了,又何来循环,哪来诅咒。人生,一静俱寂。人是典型的感觉动物,感觉的世界里不存在的东西对人是不会有影响的。

慧能弟子、唐代的青原行思禅师,提出的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似山,看水似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不变的是山是水,变得是看山看水的人。道家也有类似的故事,一位行者问老道长,“您得到前,做什么?”老道长回答:“砍柴担水做饭。”行者接着问:“那得道之后呢?”老道长道:“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呢?”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原来,砍柴担水做饭是宿命,可砍柴担水做饭之中又有了存在的意义。人不就是在追求的一种存在吗?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种叫着“存在感”的东西,给自己的存在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

人生的“繁”出于惑,故须以“简”拒惑。生活的“困”出于迷,故当以“智”解困。解困除迷即不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不困,才是生活由愚到智的表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而忘忧,简以存真,或许便是人生破咒的真谛。

人生每一次迷惑,就会诞生一个答案,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若可以慰藉心灵,安抚肉身则足矣。此刻,当我们再次扪心自问“你是过了365天,还是一年重复了364次?”时,心里总应该多少有些明白,从而增添了一些底气,至少会有一些方向吧?

人生,走不出,就活在磨道上重复和循环中。走出来,海阔天空,则是另外一番新天地。肉身可以锁住,心灵却可以放飞。专注的是肉身,自由的是灵魂。俯瞰大地,一切皆旧,又一切皆新。心灵充盈,万物皆新,一山一水都有诗意,一草一木皆成妙趣。人生终究靠精神支撑活着的。你的思想能飞多远,你的路就能走多远。路可以是旧的,但走的心境可以是新的。

2023年11月5日

写于南湖之畔水域天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