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首先映入眼帘的,除了街道,便是这院墙,院墙是村庄的一张名片。
村庄里的院墙,也作园墙,早先用树枝作篱笆,俗称障子。夹障子最好用柳树枝,笔直细长的新枝为佳,笔挺、柔顺,有韧性。赶在无风天气,先用铁锹挖成一溜窄沟,一锹多深为宜,再将备好的柳枝的根部顺次插进沟里,埋上土,踩实。再挑选些粗细适中的长柳枝作腰,障子里外各横放一根,对齐,每隔一小段距离就用铝丝勒紧。若障子高的,最好作两道腰,以免枝头旁逸。两道腰顺次接力下去,整个院篱笆便水到渠成。家家有篱笆墙,家家就有了温馨的庭院和碧绿的菜畦。
柳枝式的院墙,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更奇妙的是,得到雨水的滋润,篱笆墙中的个别柳枝竟能生根发芽、吐叶展枝成活下来,有的竟能长成粗壮的柳树,给偌大个庭院增添无限的魅力,树荫下便成为夏日里人们纳凉闲聊的歇息场所。倘若每根都有幸存活,那就真的成了高而密的青纱帐了。
如果找不到相宜的柳枝,人们也常常用杨树枝或葵花杆,也有用高粱秫秸、苞米秸秆的。杨树枝大都宁折不弯,枝棱八翘,勒腰时就要费力气,整个障子不如柳枝篱笆墙整齐美观。将粗细均匀的葵花杆掐去弯头,围成的篱笆墙倒是齐刷刷的,但埋进土里的部分极易腐烂,风一吹便可能成片倒地,顶多挺过一年。
回想起来,篱笆墙还承载着儿时的好多故事。炎炎夏日,长长的障子里,蚂蚁在上边爬上爬下,蜘蛛在那里结网,蛾子在那里藏匿,蜻蜓、蝴蝶、麻雀常常在稍头小憩。爬山虎、豆角秧、葫芦藤也会乘势而上,篱笆墙便成了绿色的屏障,且点缀许多五颜六色的花朵。屋前的障子上还晾过衣服、夹过盖帘,镌刻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现如今,古老的篱笆墙已退出历史舞台,就连泥土墙也不见了踪迹。土墙的历史也不算短暂。那时,几乎每家都备有打土墙所需的工具:四根粗细均匀的原木、八根细麻绳,一两副墙堵头。记得外婆家还有几把大木槌,那是手巧的外公自己制作的,多数人家都没有。
工具备全了,打土墙就有了着落,但要打好、打结实还真不容易。村民们大都就地取土,在墙外挖沟。墙里外各两根原木,起底时稍宽,逐渐往高收缩。可以接原有的墙打,另一端便可用木板钉作成的墙堵头,外支一根柱。里外原木由麻绳交叉固定,系绳头有专门的方法,确保系得紧,还容易解开。填上一层湿乎土后,全家老小齐上阵,穿着平底鞋在上面来来回回地踩,用脚跟狠劲往下点,尤其是边边沿沿更要踩实。外婆家打墙时总是边踩边抡起大木槌夯实,这样定会更结实。
待一层土墙打完了,就将墙里外下边的那根原木卸下,托到上边来。拽住绳子的粗头抽出,再将原木固定。墙顶再次出现凹床,地上的人用锹取土继续往上扔,上边的人并排踩实。边上土边踩实,一层层增高,一堵墙不到半天就矗立起来。最后用平板锹将墙里墙外的表面削平,大都是有经验的长辈去做。削得好,墙面平滑,墙体上窄下宽,挺拔而美观。
为了让土墙经受住狂风暴雨的考验,人们就用碱土,掺些羊草,和成泥,一锹锹顺次扔到墙顶,再用泥板抹成垄台儿状。为了防止鸡们跳墙祸害菜园,还将剁好的一段段树枝插到刚抹好的墙顶,且插作网状。泥干后相当结实,这样盖了帽子的土墙,抗雨淋、耐风蚀,能保持多年坚挺不倒。
倒塌的土墙大都逢在汛期。一场大雨过后,院子里、村道上汇流成河。雨一停,人们就房前屋后地去察看。这时候,总会看见谁家的院墙倒了,或是一段,或是几个豁口。村民一碰头,就不停地议论,雨如何大,谁家的土墙倒了,还有谁的仓房后墙或大山墙也没挺住,堆帮了。砸了园子里的蔬菜,还好顿可惜,脸上流露着无奈的表情。每每这时,乡亲们也就忙碌起来,互相伸出援助之手,串换着使用打墙杆。土墙倒塌的面积大,就要用打墙杆重新建起;土墙头有了缺口,最好就地和泥,掺些羊草或陈苞米皮,用四齿叉垒上,看起来与土墙不太协调。
叉墙也是一项技术活,首先泥需和好,不宜太稀,羊草掺得适量。如果叉得不好,还不等完工,墙体就会坍塌倒闭。当年村里住的泥土房,也大都是用墙杆打的。也有用土坯一层一层垒的,但要许多坯块才行,每年人们大都会在草甸子上拓出几十块坯,以备入冬前换土炕时用。所以,叉土墙盖房就很普遍,干燥后特别坚固。当时,一些淘气的男孩,总爱在没插树枝的院墙顶上走来走去,就像走独木桥似的,张开两只臂膀,掌控着平衡,互相比赛着,看谁走得稳、走得快、走得远。每每这时,总免不了大人们摆手、吆喝,担心孩子们摔下来,害怕他们踏坏土墙。
后来,不知谁发明了水泥板。两米高的方柱,相对的两面作成凹槽,用以连接水泥板。水泥板大约两米长,一米半高,三指厚。方柱和水泥板均由混凝土和细钢筋构成,利用现成的模板制作。个别农民也就成了小老板,农闲时雇佣几个小工,制作好了就上门给各家各户安装。农民的日子富裕了,也不在乎花千八百块钱,求的是省时、省力、省心,院落整洁、规矩。有了整齐、美观的水泥板院墙,那种略显憨笨的老土墙也就逐渐被淘汰了。
如今放眼再望,村庄里大都用红砖统一修筑起了坚如磐石式的院墙,墙面可绘就一些宣传标语或公益广告。那平坦洁净的街道,道路两旁婀娜多姿的金丝柳,绚丽多彩的鲜花,还有那高高挂起的太阳能路灯,标准化的排水沟、公厕及垃圾箱,金黄色的户户通八字桥,宽敞的群众文化广场,还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农机合作社,种植、养殖合作社……不知不觉间,一幅幅幸福、和谐、秀丽的乡村画卷呈现在面前。
从原始的篱笆墙,到土墙、水泥板,再到现代化整齐划一的砖院套,这漫长而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印证着建国7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年来村容村貌的大变迁、大兴旺和大繁荣。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村干部与人民群众齐心协力,砥砺奋进,农民生活愈来愈好,新农村的风景定会更加美好、亮丽,这怎能不让人感到欣慰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