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l廖建华的头像

l廖建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9/07
分享

乡音

乡音,是烙在我们喉咙里的家乡情结,是血液里流淌的胎记,是他乡异地鉴定老乡的身份证。不管万水千山,他乡异地,只要一听到乡音,就倍感亲切。

离开故乡几十年了,我南来北往,交流所需,不得不说普通话,但乡音至今未改,尤其遇到家乡人,脱口还是一口浓浓的家乡话。

我们堡子的人讲话,把连读成怄呀黏呀。一开口就有种感慨的味道,非常奇怪。我后来分析,怄呀和“黏呀可能是我家你家的变调。广东人把我说成阿,既然我们堡子祖上可能来自广东,这就对上了。

我们堡子的方言,把,让人感觉狼吞虎咽,把没有,“螃蟹”念:“盘海”,听起来颇有趣。比如张三遇上李四,问他:黏呀犒扭?李四答:怄呀哈扭球犒。李四反问张三:黏呀犒啥子?张三说:啊呀犒盘海思饭。李四说:黏呀犒的安逸哦。先会儿瓷车,绊了一跤,手兹摔坏球,把电话借我拷下。两人的方言对话翻译成普通话:张三问:你家吃饭没有?李四答:我家还没有吃。李四反问张三:你家吃啥呢?张三答:我家吃螃蟹稀饭。李四说:你家吃的好。刚才我骑车摔了一跤,手机摔坏了,把你的电话借我打下。

我们堡子里的方言急促,越靠近湖边的人,变调味越浓。比如说买袋盐巴,把念四声,听起来有种吃亏上当,十分不满的感觉。为啥会是这样的发声?有人说是鱼腔。记得小时吃鱼,母亲经常教我,吞咽鱼肉时喉管需尽量缩小,慢慢吞咽,用舌头和牙齿探索鱼肉是否夹杂鱼刺。一旦发现异常,立马张开喉咙,咳嗽几声吐出。这种吃鱼的方法,的确安全得多,是来自先人的经验。我们堡子靠近湖边,鱼多虾美,估计先人们从前吃鱼天天用这种方法,天长日久,喉咙的结构就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人了,抑扬顿挫的腔调就强烈了。

去年我在火车上偶遇一群候鸟老人,他们来自重庆,去攀枝花避寒过冬。旅途中我给他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开始我用普通话,但讲的不太标准,也有点费劲,索性讲方言。有个老人静静听了一会儿,说我不是当地人,我的发音,他似曾相识,跟外省有个地方十分相像。到底跟哪里相像?他也记不清了。

回家后我查了查资料,说我老家的话属于西南官话,在四川一百多个县里最为特殊,去声独树一帜,爆破音短而急,界定为安徽话。史料记载,外来大量人口迁徙四川,最早于秦朝,而我西昌老家当地设县最早也始于秦朝,叫梓橦县,判定我们堡子的先人从安徽迁徙而来,似乎也说得过去。但老人们又信誓旦旦,说祖上是明清时湖广填四川从湖广迁徙而来。安徽属于北方,湖广属于南方,我老家的话到底属于北方话,还是南方话?这个笔墨官司,看来是打不清了。历史的真相,也许将永久掩埋在时间的长河中了。

讲方言的人有种奇怪的逻辑:本地的最好听,其他地方的话似外语。我们堡子的人就爱说:外地人说话撇得狠。大概意思是说怪腔怪调的,尤其认为来自湖北的补锅匠,说话像唱歌,吉利刚郎的,难听死了。

说到乡音,我突然想起四川有个方言叫相因,我们堡子也爱用这个词。相因意思等同便宜、低廉。我上网查了相因这个词,百度解释是古人小说里的用法,比如《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梁尚宾听说,心中不忿,又见价钱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

网上的解释,说来说去,只是说古人引用,至于古人为啥把便宜相因,感觉还是语焉不详,没有说清。推敲起来,相因很难与便宜关联。

《古今小说》的作者冯梦龙是苏州人,我认为,既然他不是四川人,对四川方言的引用,可能存在以讹传讹。便宜的四川方言,也许是乡音而非相因。我们遐想下面的故事,就解释得过去。

从前有个四川人在他乡异地做生意,遇上一位买家,一口浓浓的家乡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于是卖家卖给老乡的东西自然优惠很多,便宜不少。买家回到家乡,邻居问他买的东西贵不贵?他一声感慨:乡音哦!意思遇到老乡,给了很大优惠,众人不明乡音之意。他把来龙去脉一讲,于是大家不由感慨。于是,乡音这个用词,从此在四川,也代指便宜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