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神州第一街,自打明朝建都北京,有了这样一条街道以来,经过清朝、民国时期的变迁,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每天都在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先是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十大建筑矗立在北京,其中的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北京火车站等落成在焕然一新的长安街后,经过70年的规划和建设,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以笔者1985年第一次出差北京后徜徉长安街,到198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后求学,此后落户北京迄今的35年经历而言,笔者眼中的长安街,也经历了建筑的长安街、商品化的长安街、文艺范儿的长安街等几个阶段的认知,同时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后,长安街在功能定位上的
反映和体现。
先说建筑的长安街。自打上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落成后,经过几十年的沉寂,自改革开放以来,长安街上的建筑,又再次爆发出雨后春笋般成长的活力,1988年北京再次评比十大建筑时,长安街上的中央彩色电视中心、北京国际饭店又入选,等到进入新世纪后,再次增加了长安街上的北京恒基中心、新东安市场,及至2009年,第四届北京十大建筑评选后,揭晓入围的十大建筑中,国家大剧院、改建后的前门大街、国贸三期、金融街、中央电视台制作总部大楼等五处地标性建筑,再次被长安街所包容。
如果说,随着改革开放后,北京城几乎成了一座“世界建筑博物馆”,那么,长安街由于其历史的原因,首当其冲成为了展示新中国大国形象和凸显建设新成就的窗口。由此,长安街的变迁,首先是建筑的变迁——建筑,有着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和凝固的音乐之称,而林林总总的歌颂长安街的交响诗画,被建筑显现以后,更是具有了百年和声的响亮音韵,也包含了激荡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伟大力量。
再说商品化的长安街。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推出一部反映长安街变迁的40集大型电视专题篇——《神州第一街》。当时播出时,也是万人空巷,它不仅将长安街的数百年历史叙述的清清楚楚,还将人们对长安街上的主要关注点一一呈现,当时也是基于对即将进入新世纪后的长安街的展望,对其长度的界定,早已从传统意义上的东单至西单一线,将经过西起石景山首钢,向东至通州,延展近100华里的路途里撷取了若干聚焦点向观众用专题叙述:从西边起点首钢的来历和对北京的贡献讲起,一直到而今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当然,当时叙述的通州,其拍摄和播出时尚称之为通县,只是北京的十个郊县之一。
《神州第一街》播出时,正是小平南巡讲话后,北京也正经历商品大潮的泛觞,其表现的剧集中,大都围绕关乎民生,尤其是市场经济下对这条街的影响,从《商贾西单》开篇,一直说到“王府闹市”,期间穿插了北京饭店的历史、国际饭店的新建等,都是从商品这个要素作为切口,在对其发挥给予旅游经商的便捷的同时,也延展到对长安街的形象塑造和通贾大道作用的描述等。
就以笔者所收集到的上世纪涉及到在第一届评选出的十大建筑中,坐落于长安街上的前述建筑中,除了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没有参与明显的纯商品类活动外,其他即便是公益展览属性的建筑中,都有着参与各类商务活动的表征,也就是各类参观券和邀请函等,而今在回看这些留下痕迹的材料,仿佛也是被商品大潮裹挟下长安街上短暂的一瞥,或者说是惊鸿一现的回眸。随着长安街上广告牌的被清理,这条神州第一街,再次焕发出特有的魅力。那就是,长安街上的文艺范儿,越来越浓了!
当年《神州第一街》在对长安街介绍时,长达40集的专题片中,只有两集涉及对艺术的解读,一个是介绍中国工艺美术馆,一个是介绍北京音乐厅,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长安街上的艺术“含量”不够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漫说上世纪落座在长安街上的“十大建筑”也罢,就是单纯的接待场所也好,都聚集了一些艺术殿堂或者艺术市场,如中国工艺美术馆,现今在冬奥期间,位于奥运村区域内,刚开张迎客的中国工艺美术馆,其中的镇馆之宝,早就在位于复兴门迤东的旧馆展出过,而北京第一家专业画廊:红门画廊,后来也在中国大饭店经营过。
但是,在商品大潮的浪潮中,长安街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商品展示的优先地,随着长安街上的广告牌相继被摘除,这条街的文艺园地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和成长起来了。
笔者有一个《艺术装饰门券集》,收藏了林林总总的、天南海北的门券,都是自己亲力亲为感受过的场景,其中涉及长安街的门券更是如数家珍,有些还是自己参与各类活动的记载和见证,如参加1994年被北京市民选为50座“我最喜爱的民族风格建筑”之首的民族文化宫的纪念活动中,由于我多次去那里参加各类活动,其中指出在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前的一次展览中,一幅画与史实不符而受到嘉奖,也是在军博举办的征文中获奖,尤其是国家大剧院开张五周年的纪念活动中的征文,也是入选并在北京晚报刊发,随着长安街的功能发生极大变化,在我看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文艺范儿越来越足了!
如国家大剧院的横空出世,首都博物馆告别国子监的憋屈地段落户长安街,还有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合并打造新的国家博物馆,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建造的中华世纪坛,中央电视台制播中心、北京电视台新台址,等等。所有这些,无不散发出艺术的光彩,凸显长安街上的文艺范儿——
迎接新世界到来的中华世界坛将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镌刻在青铜甬道上,长明灯自打点燃起就不曾熄灭,上下五千年中涌现的民族英雄和各领域巨匠的塑像,等等这些,无不彰显泱泱大国的豪迈和气概,这里我感受到抗疫英雄谱:2020年的国际摄影周聚焦抗疫一线的官兵和白衣使者们,他们的形象在寒冬的广场展区中给人以温暖,他们的身影守候着万家平安而与长明灯一道闪亮。
在我参加首都博物馆创意比赛中入选了十大创意之一,那是感恩父母双亲的创意形象展示,随着父亲的离世,这也成为对父亲思念的一个节点,当然,还是这里的文艺范儿可以说屡屡呈现:少儿的课外艺术辅导,北京艺术家们的作品呈现,还有就是北京历史上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生活的百科全书般的依次呈现:建城史展示、中轴线申遗、北京的民俗等等,是作为一个北京市民应当了解京味文化的极佳所在。
国家大剧院自打论证起就争议不断,及至落成后成为长安街的又一个地标性建筑,我是自方案论证起就参与其中的建言,当时在参观完所有方案后就迫不及待的写下几页纸的建言,后来又两次到现场将建言投递到建议箱中,等到大剧院五周年征文时,我的感想在北京晚报披露并且获邀参加有关的纪念活动,回首当年也是抱着自己的想法看待大剧院的设计和建设,等到落成运行时,我也几度入场、数次感受到一个现代化的艺术殿堂在长安街上的与众不同和熠熠生辉。
当年的《神州第一街》在介绍王府井时,用一个闹字凸显了商贾的发达和游人如织的场景,随着王府井的大规模改造和营建,这个长安街上最富盛名的闹市区,文艺范儿也是十足:异地重建的王府井书店在南口矗立依旧书香盎然,比邻的王府井工艺品商店也是人头攒动,尤其是北京冬奥期间,冰墩墩和雪融融活力四溅,让大家热捧。
自建国门到大北窑迤西,如今成为中央商务区CBD,这里的文艺范儿更是火爆,我参加过第一届CBD征文并获奖和北京电台的两次节目,一次是谈北京民俗被专访,一次是参加北京电视报的征文获奖后参与相关的活动,都是就北京的变化,当然也涉及对长安街变化的描述和体验,就像我在既往的文章中表述的那样,正因为自己是一名新北京,所以才对首都北京,包括对长安街怀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
我对长安街是什么样的感情?就像以上所述,第一是认识的感情,这是自打1986年进京以后与生俱来的感情;第二是认知的情感,正是除了在国外期间只能从媒体上感受他的风采,由于自己的家就在长安街延长线上,其他时间都是只要出门,就隔三差五的途经作为长安街核心区的天安门等地,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此,我前些年围绕北京发展,尤其是长安街的发展等的建言,也是几乎言必有中,由此,为北京发展的“十四五”建言的奖杯也捧回了一尊,至于涉及长安街所在的各类文体的获奖证书也是有了几十本的分量:“太洋杯老舍作品电影回顾展北京民俗知识有奖竞猜”、“大华影院《泰坦尼克》点评”、“赛特购物征集意见”、“北京故事广播60年胡同传奇征文”、“国家机关系统摄影比赛”、“北京电视台紫荆杯征文”、“CBD原创短篇小说大赛”;第三是认同的情感,那就是衷心期望神州第一街,时时处处都换发着时代的光芒,在两个一百年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依然千姿百态、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