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蓓(随阳雁)的头像

李蓓(随阳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22
分享

情系豆杂面

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们临泉地处皖西北,产出大豆这种最朴素的原材料,人们用同样朴素的方法把大豆制成了豆杂面,养出多少茂实的后生,拴住了多少临泉人的记忆。

无论啥时候,到了饭点的豆杂面店里总是一派红火景象。一大锅热腾腾的面被端出来,早早围着的人群吝啬地缩开一条缝放端锅的大嫂进去,即刻便恢复到严丝合缝。“三大碗”“五小碗”的喊声或粗大或尖细此起彼伏。盛饭的大嫂扬起大勺,那大勺黄铜的,磨得锃亮,勺口宽扁宽扁,手起勺落就是一大碗。粘稠的面落到碗底,带着轻微的“啪啪”声,砸得人心急不可耐。端到面条的人四下瞄去,目光既想照顾碗里的面,又要插进人堆里寻找空座,脑袋便僵着,不知该扬起还是要低着,只让眼睛慌忙地转悠。

三两分钟,一大锅面条就被分完,盛饭的大嫂将黄铜勺子往锅边“铛”地一敲,单手拎起大锅,转身抬脚便走,众人默契地闪开一条宽缝,目送她去往后厨取另一锅面,脚下没离开“阵地”半步,生怕被别人从有利的地理位置上挤走,心里对刚才的失利深感懊悔:是声音不够大,或者喊得不够急切,也或者是个子没人家高,胳膊没人家伸得长。他们的眼睛一直盯着看不到内情的厨房,脑海里想着全过程:放猪油、炸葱姜、炒肉末、倒干菜、水开、下面、搅动再搅动.....总以为自己在放慢节奏回放这个情节,实际上还是倍速了。此情此景在脑子了过了几遍,大嫂的身影才终于从厨房探出来,而人群也壮大成和原先一样,依然是“僧多粥少”的局面。

吃面是最享受的。端着碗坐定,一团热气包围过来。鼻子先闻为快,肚子“咕噜咕噜”地催嘴巴快一点。面又软糯又粘稠,说没汤吧,刀切的豆面条根根分明;说有汤吧,却可以用筷子托起来,像托起大米粥一样。心急的人不用筷子挑,碗边的凉的快一些,他就用筷子顺着碗边,左划半圈,右划半圈,低头撮嘴“呼”一口,然后畅快地张嘴哈口热气......嚼起来,豆面的糯香、肉末的浓香、干菜碎的脆爽,一直爽到脑门上,爽到心坎上。这豆杂面养出阜阳人红光的脸庞,也养出阜阳人敞亮的胸膛。

而像我这样“儒雅”的人应付不了“抢面”的严峻形势,只能等面。常常是人稀一点的时候才好,大嫂可以一眼看出我的久候,主动给我递过来一碗,竟然就是我要的小碗。她应该早听到了我报的“小碗”,但这不怪她。所以去这里吃面,两三个、四五个人最好,大家分工,你去“抢”座,我去“抢”面,余下的踱到小菜那里,可以构思几个拼盘,有小菜陪着一起等面,不至于太着急。

我的小姑娘昨天从省城发短信,说她和另一地的同学又在共同思念老家的豆杂面,约好周末坐高铁回来。上大学期间都快吃遍大江南北了,还惦记这一碗面!我暗笑。然而“何方水土都不及家乡的甜”,我日日在家,又何尝不惦记着它呢?算一算,加上爱人正好四个人,我乐坏了:这个周末,就吃豆杂面去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