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北墨的头像

李北墨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7/23
分享

力透纸背的倾诉


李北墨


——吴付刚散文集《纸背上的倾诉》读后感


看完《纸背上的倾诉》的最后一页,意犹未尽。合上,闭目,沉思,良久。心仍然被书中的文字牵扯着、拷问着、敲打着、温暖着、滋润着、感动着,由不得你不想,由不得你不感动,由不得你不震撼!感觉《纸背上的倾诉》里有一种喷薄而出的正能量在不断往外涌,往上冒。然后,淹没全部的内心世界。

假如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读《纸背上的倾诉》的感受,那我告诉你,这感受就是:随便抓一把《纸背上的倾诉》的文字握在手中,只要稍稍用力一紧握,里面便会渗透出“良心、乡愁、眷念、挚爱、柔情、顽强、温暖、感恩、拼搏和幸福”来……

在读《纸背上的倾诉》之前,我已参加了2016年11月29日在土城宋窖中国作家创作基地举办的吴付刚散文集《纸背上的倾诉》研讨会,聆听了王刚老师、谭志勇先生、陈富强老师、冯世祥老师、彭一三老师等名流大家对《纸背上的倾诉》的看法、观点和高见,但我还是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些天的静夜,我都在尊享这份奢华绝伦、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倾诉。

先泡上一壶浓淡相宜的老茶,然后再打开这本《纸背上的倾诉》,边神闲气定的阅读,边品享润心爽肺的香茗。读到精彩之处,不由自主击节叫好;看到绝妙之句,情不自禁拍案叫绝。深刻之处,则双眉紧锁,边啜一口老茶边闭目沉思,然后,再低头继续……

作者吴付刚在后记里谦虚的说,他仅是一个倾诉者。但我觉得:他不仅是一位高明的倾诉者,更是一位独具匠心的记录者、传承者、创造者、奉献者,他记录着亲历的所见所闻,传承着浓情厚意的乡情乡音乡愁,创造着饱含人间大爱的文字,奉献着讴歌真善美的真挚情怀。

在《纸背上的倾诉》,我读到了《故乡的路》、《桥上桥下》、《山前山后》、《吴渠岁月》,读到了吴院、吴渠、吴桥,读到了回龙、位墩、临河,读到山、水、河、渠,读到了花、草、树、木,读到了:“望着干涸的水渠,我才想起“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的意思。是的,这样的水渠,不装日月星辰装什么呢?我想,还可以盛下满满一渠的历史和现实的遗憾”,读懂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吴院的眷恋,对故乡人的心疼和感恩,也让我这个来自遥远江苏金湖的水乡人,记住了有一个地方叫吴院,它在离贵州省习水县回龙镇八九里的临河大山旁,它是吴付刚的故乡。

在《纸背上的倾诉》,我读到了《母亲之歌》、《追忆大父》、《习酒魂》、《恩师难忘》、《感动的泪水》,读到了谆谆教诲,读到殷殷叮嘱,读到了真心真意,读到人间真情,读到了泪花连连:“弟弟不知从什么地方蠕动着爬到母亲的身边,他黑花着小脸,用那双小巧的双手抹着眼泪哭着要和母亲一起去。母亲拥着年幼的我又把弟弟揽在怀里哽咽,说:孩子,娘要去赶场,赶场给你买粑粑。弟弟很是听话,紧偎在母亲的前胸,母亲很温柔地拍着弟弟的后背。当弟弟睡熟了,母亲起身提着一个蓝色围帕包好的包袱,跨出了那道曾经属于母亲的家的门槛。我倚在门槛上望着母亲布满血丝的双眼,她那晶莹的泪珠正在眼里不停地滚动,几次滑下脸庞滴在那件蓝色小米花布的衬衫前襟,母亲望着我,嘴在不停地蠕动,好像在说:孩子,等你长大了,会知道妈今天为什么要离开你们俩,希望你原谅娘亲……”;“祖父在弥留之际,我始终没能哭出来,其时我心里比刀砍还要难过。失去了最亲最爱的人,我知道今后再也不会见到祖父他老人家了”;“与祖父相处,祖父总是讲很多书上的典故给我听,还给我买来不少书让我读,我在一边练习书法的同时,也一边爱上了祖父曾经读过的诸如《三字经》、《诸子家训》、《幼学琼林》、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有时候,就连祖父的医书也读,其时咿咿呀呀,不知所云,而今却受用终生,祖父常常对我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最喜欢这一句,多年以来,在祖父的教诲下养成了学习的习惯,直到今天也如此”。读懂了作者的无奈、懂事、感恩和坚强。

在《纸背上的倾诉》,我读到了《叙说鳛部源》、《一九三五年的习水》、《拜谒青杠坡》、《行走石板街》《长城记忆》、《卢沟晓月寒》,读到了作者的成长、求学、休学、工作、实践和行走,读到了作者“小故乡”以外的“大故乡”,也读懂了他对“大故乡”的尊重,对“大故乡”的厚爱,对“大故乡”历史的挖掘、考证和铭记,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深刻反思,对新中国的感激、讴歌和热爱,读来字字振聋发聩,句句力透纸背:“那块石碑,沉静,默然,三个大字记录着习酒波澜壮阔的平生,20年过去,当初的金色已然褪去,不再吸引过往行人的目光,它厚厚的石壁中却早已装满习酒的历史”;“‘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长征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巨著,习水是一块红色的英雄土地,这块英雄的土地上闪耀着共和国先辈们长征留下的光芒”;“寒风中,我站在这座历史的古桥头,寻思着卢沟晓桥上皓月当空清纯的一幕,可皓月不在,留给我只是凛冽寒风。我看见:日本侵略者贪婪的双眼,狰狞的鬼面,那一群张狂着魔爪的倭寇践踏我们的祖国,从沈阳到宛平,从宛平到南京,陷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也读懂了作者的忧国忧民,爱国爱家,爱党爱民的博大胸怀。

在《纸背上的倾诉》里,我读到了凤凰的翠翠、都江堰的李冰、儒雅的崔道怡、满腹经纶的肖复兴、肃然起敬的王朝柱、孜孜追求的雷达、德高望重的张计于、令人敬仰的英雄、赴汤蹈火的革命先烈,也读懂了作者的感恩、感动、感激,善心、善良、善行,幸福、温暖、顽强。“妇人说她有一个不满十岁的儿子得了肺炎正躺在医院里,还等着今天卖米粑的钱去治病。她一边说一边强笑着,在她的笑意里,我觉察到了一丝萧索与伤感,还有一种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伟大,呆滞的目光中带着一种乞求。拿着那两个米粑,我有些舍不得吃,心里沉沉的……”;“岁月沧桑,时光荏苒,昔日那个卖米粑的妇人早已不在卖米粑了,我曾几次寻她,一直找不到她的住所,偶尔一天,我才得知,现在,她已住进新楼,儿孙绕膝……”;“可以坦言:我是这样开始学写小说的,就是这样拜在不认识的老师——崔道怡先生门下学习写小说的。后来,我的小说《悄悄流逝的爱情》在《山花》杂志上发表那一刻,心里最感激就是崔道怡老师”;“我总是忘不了二十年前的那一幕一幕。每当先生拿起粉笔走进教室,随着一声‘起立’,他那严肃而和蔼的目光移扫而来,我感觉场景虽小,却不失沙场点兵的威武。是呀!教书育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光荣、自豪,那种场面虽不及盛会的浩大、隆重、壮观,却永远不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

……

我认为:《纸背上的倾诉》是一本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值得一读的散文经典,恐怕读一遍两遍仍不能透彻理解作者的用心良苦,在“小雨婆娑出门难,落雪围炉煮香茗”的日子,我将再次捧读。如果必须说一说《纸背上的倾诉》的缺憾和不足,那就是其中一两篇作品有虎头蛇尾之嫌,略显美中不足。

以上就是我初读《纸背上的倾诉》的一点真实感受,但我说了不算,要知道吴付刚散文集《纸背上的倾诉》究竟怎么样,您还是跟我一样,亲自去读一读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