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存梅
周末早上起床,先生说家里储备的中和酒快喝完了,要我陪他去马过河中和酒厂买酒。喝中和酒多年,一直觉得不错。我想,反正也是周末,出去逛逛也行,可以顺便了解一下酒的生产知识。
吃过早点,先生电话联系老板娘后,我们随即出发。到了才发现,中和村属于曲靖市马龙县马过河镇,地点在320国道旁边3公里处,距曲靖60多公里,距昆明90多公里,是寻甸凤龙湾风景区的上游,这里青山绿水,风景清雅,自然环境极好。中和村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以前马过河镇属于寻甸县辖区,与我们凤龙湾相距不到十公里,山水相连。那时高峰机械厂就在中和村后,工人多,儿时的我常随母亲去卖一些土特产,购一些生活必需品。来回靠脚走,因为人小,我总觉得路很远,每次都会走得双脚起血泡。后来那里的工厂相距搬走,我也外出读书、工作,虽几十年未去,一路上熟悉的风景,有如见到久别重逢的故友般亲切。
从寻甸到中和酒厂,不足30公里。我们到时,老板娘出来迎接,她红衣黑裤,质朴干练。因为她是先生的学生,见到我们,她很高兴,但高兴中总有一些学生见到老师的拘束。
我想看看生产酒的各个环节,老板娘爽快答应,要我们先喝杯茶,她再带我们参观生产酒的全部流程。她说,酒厂就由他和丈夫经营,丈夫主外她主内。平时厂里有几个固定工人在劳作,她主管技术,丈夫多数时候往外送酒跑业务。周围近百公里以内,大多爱喝中和酒,到她家来进酒。近两年规模扩大了,在昆明、曲靖、寻甸都设有直销店,只要一个电话,货能及时送达。
老板娘让我们喝茶吃水果,她去开吊运熟粮的航车。趁机我与老板84岁的老母亲闲聊,问及中和酒厂是哪年办起来的?老人虽然手在不停颤抖,但耳聪目明。她说,他们家四代人烤酒,都是纯粮食酒,全套手工制作,后来在乡镇企业烤,再后来承包乡镇企业,直至买下变成自家的酒厂。近二十多年,厂里的一切事物都由儿子和媳妇打理。
不大一会,老板娘回来,她带领我们走向厂房,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大锅炉,还有那个七弯八拐的接地烟囱,里面冒出白色的烟雾,如水蒸气。我觉得奇怪,问老板娘为何烟囱要落地拐弯?她说,出粉尘,排放烟雾必须环保达标。问到烤酒用哪里的水,老板娘说,她家打了一口深水井,水压出来先进行过滤软化,然后再注入锅炉做烤酒用水。
接着进入钢架蒸粮车间,厂房宽展,中间有一堵隔墙,一半为蒸粮蒸酒用,另一半做凉蒸熟的粮食和办酒药用。蒸熟的粮食通过航车调动和翻倒熟料。进门这一半平排有三个铝合金大甑子,一把在蒸苞谷籽,一把有半甑子金色干净的干苞谷籽,蒸粮师傅正将锅炉里热水灌入甄子中。老板娘介绍,每甑子能蒸400公斤苞谷籽。接酒的铝合金大桶中,有几百公斤刚刚蒸馏出来清澈见底的白酒。
过一会,苞谷籽蒸熟,老板娘遥控航车,将其倒入无盖凉箱内,运到前方装有鼓风机的混泥土大池上,开动鼓风机扇风,即时降温。几分钟后,老板娘拿出温度计,认真仔细选择不同点测量温度,待温度合适,用航车运到低处,由两个工人撒上酒药,拌均匀,放入捂好,等过几天分桶装好送入发酵房。看着工人费力铲粮拌酒药,问其是否可用更简单省力的方法解决?老板娘说不能,要出好酒,必须要经各个人工环节。说话间,我悄悄拈了一粒金色的热乎酒饭入口,细细品尝,清香微甜,原汁原味。
接着出来到对面看熟粮发酵。发酵房一楼一底,每层也是几百平方米宽,楼上是堆粮食的仓库,一楼作发酵房。打开大门,一股酒香扑面而来,室内是不同型号,摆列整齐,装满熟粮的各种发酵桶和发酵池。老板娘说,从蒸熟粮食,办好酒药到出酒,要40多天。发酵时间长短,看用大米、苞谷、大麦、荞籽来定。问及各种粮食的出酒率,老板娘说,同类品种的粮食,成熟好的庄稼出酒率高。
看过发酵环节,去成品库。成品库分两层,每层也是几百平方米。一层在地面,一层在地下。地面上有化验室,洗瓶间,包装间等。地下室专门储存酒。房子设计特别,通风宽敞,顶上是清一色防爆灯。一排排摆放整齐的大陶瓷酒罐,大的每个装1000公斤,小的500公斤,每个罐上都写有时间。酒是用特制管子抽进大罐里储存。时间到了,按不同时间和品种,到期抽出分装在不同的包装瓶里。在成品包装车间,那些不同包装好的酒琳琅满目,都是客户下了订单的。
成品有小曲清香型,窖酒,散装白酒等。包装盒上写有“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此句子出自《荀子•王制》。大意可理解为:公平,是处理政事的准则;宽严适中,是处理政事的准绳。产品如人品,这话用在一个企业的酒产品包装上,我想说的应该是产品质量要求和行为准则,即“度”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对消费者做出的承诺:货真价实,按质论价,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喝得开心,醉得舒心。
一个流程看下来,发现中和酒从用水、原材料购买、蒸熟拌酒药发酵、控制温度、储存时间、检验化验、包装至出厂等各个环节都非常考究的,就连最后出的酒糟,颜色也金黄干净,清香淡淡。
待看完整个流程,已下午四点多。我们要走,老板娘横竖不让走,非得留在她家吃晚饭。要我们在客厅喝茶,她忙着去做饭。盛情难却,我们刚坐下,她丈夫从马龙县城赶回来,乐呵呵为我们边泡功夫茶,边与我们交流。不大一会,老板娘喊吃饭了,一大桌美味佳肴,他们家人、几个工人和我们一起共餐。看得出,老板娘在接到我家先生电话后就及早做好晚餐准备。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参加工作那阵,国家刚改革开放,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发展,我们的管辖范围内雨后春笋般冒出不少小酒坊,我和同事定期去实地查看,后来那些风起云涌的小酒坊纷纷倒闭了,原因就是技术不行,出酒率低,亏损大;或者酒的品质不稳定,失去消费者的信赖,产品无人问津。而中和酒,四代人一直做下来,一代一代发展壮大!他家立足取胜的法宝是什么?我想,除了祖传手艺和技术外,更重要的应是中和酒坚守诚信,以质量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