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说,自己书读的多,而且也见到很多人能够吟诵很多诗词古文,甚至有的人是整部原典古籍都可以背的下来。我很是肯定这些人是下了功夫的,确实应该鼓励。
我青少年时候也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什么书都读,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百科全书派的人,特别崇拜那些个什么都懂的百科全书派的大人物。于是经济学也学,法律书籍也看,甚至在唐启鹤老师把我数学成绩教的非常好之后,还买了一堆数学著作回家看,准备学华罗庚一样在家研究数学课题。想想很是可爱。今天和别人谈话的时候,别人会说,哦你这个也懂吗?其实我那是懂什么呀,皮毛都不算,只是当时爱慕虚荣,别人说什么就总想凑上去说两句,以显得自己博学多识。这个为了卖弄想要博得虚荣的学习目的,终究是学不到什么真知识的,所学的一点点知识也只能做装饰之用,根本对于修身诚意没有多少帮助。
知识没有正心的作用,言不能顾行,行不能顾行,言行是分开的,这个就不是真实的人,身子也就自然立不起来。
后来慢慢的把心静下来,不去追逐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认认真真的仔细的寻找自心的原点初心,不断通过诚意正心问自己什么是自己需要的,感觉自己好像渐渐的发现了自心的核。用这个核心来吸收知识,并且转化成自己的行动,这个感觉真的让我觉得很有意义。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句话人人都知道,我很小的时候也知道,但是那个时候就是知道,并没有吸收进核心去,一直作为装饰的外衣只能章现给别人看。现在才见得到明白了,这个是圣人之心呀!
试问天下,谁能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而且还诲人不倦。无论天地如何变化,时势如何恶劣,都能一如既往地“不倦”、“不厌”。“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没有内化于心,就不可能外化于行。看再多书,知道再多知识也不过就是多买了几件衣服,于心于行毫不相干。
有人说当今社会是物欲横流的社会,是……反正是让人失望泄气的社会。一旦泄气你就会厌就会倦,你读了再多书,再有才华都只会将生命沉沦下去,堕落下去,生命整个就坍塌了,这就是知及之仁不能守之,因为没有发现那个仁心之核。只有将知识收到自己的心里来,纯亦不已,於穆不息,这个才能真正得到真实的自我,才是将知识化成内在。也就可以做得到仁智合一,如此世界无论是什么样子的,你都可以做一个真正的人。
《桃花扇》中说书人柳敬亭说《论语》有一段“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俺那老夫子只管两眼朦胧订六经”。这个两眼朦胧订六经,不是不问不知世事变化,是正因为知世事变化无常,他才要以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仁心来启蒙人们,虽然这是不可为的,也正因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有这仁心的明亮慈悲。张岱《四书遇》说:“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发现自我,进行自我认同,才能将知识乃至物质运用到生命中,才可以更美好的生活。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个不是脱离社会,更不是孤芳自赏,是将外物(包含知识)化在内心,内外合一,才可以进一步去实践天地人合一。(李多善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