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多善的头像

李多善

网站用户

其他
201903/29
分享

王家琰:过分谦虚就是虚伪

——建立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记者:我们国人总有一种观点:谦虚是美德,家琰老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家琰:过分谦虚是一种虚伪。谦虚使人进步,这个话不错。但是并不是让我们向“低”向“差”处去谦虚。比如说我们明明知道一种技术好,非要去谦虚的学习那些不如现在技术的,这是倒退。“谦”这个词在古代是“包容”,别人有好的我们要包容。这才是真正的“谦”。

善善为善,恶恶为恶。善是一个大众都接纳的“格”,是一个所有人都从内心发出的“共”。不是某一个人给定义的,说这样就是“善”,那样就是“恶”,这样就是“美”,那样就是“丑”。这是非常“大”,非常具有延展性和无限性的,而且会随着时代不断的“扩充”的。所以古代人并不给“善”下一个定义,也并不固定的说某种艺术就是“美”的全部。

古代先贤要求我们先从“格物致知”开始,然后诚意正心,这是完成自我独立,建立自我对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恶”,什么是“仁”,什么是“知”的一个从心出发的认识。也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明德。当然古代人教我们一定要“先立乎大”,就是“格物”一定要“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推之极,然后“定”,就是“知止”。比如父母无论如何都“慈”,不管孩子如何都要“慈”。这个要做到是很难很难的。子女无论如何都要“孝”,领导者无论如何都要“仁”,员工无论如何都要“敬”!这里面的“慈”、“仁”、“孝”、“敬”不是封建,是能够“随时而中”,“因时而宜”的。所以孟子评价孔子是“圣之时”,能够和时代同步。所以我们在理解这些古代经典的时候,一定要“先立乎其大”,不然就容易陷入“封建固化”,不能随时而中,不能日新了。

记者:谢谢王老师,谦虚过度就是虚伪,我们就应该建立“自信”,如何建立自信呢?

王家琰:我们要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这些自信都是从“我”出发的,达到彼我一体,就是一以贯之。不是以“彼”为准绳的,不是以“他”为起点。我们的准绳是格物致知达到的“心正”,然后推己及人,不断扩充延伸。推及国家就是我们对通过实践检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我们一定要建立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不能一味地照搬西方的。当然我们不是唯我独尊,不思进取,不接受,不学习别人的优秀。

在艺术上,我们不能总是听别人说好,就不加思索的去说好,别人说坏,就不加思索的说坏。一定要明辩,有自己的“心”。这个格物致知,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古人讲“自强不息,各正性命”。最终达到“和合”的大同。

记者:谢谢家琰老师,要建立自信,就要格物致知,也就是要学习和实践。在传统文化学习和实践中,您认为应该从那些方面入手?或者说应该如何做?

王家琰: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向古人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一定要讲传承。我在学习书法和绘画的过程中,向古人学习,多读古代经典,多临古代作品。入古才能出新。没有“入”就不可能有“出”。同时也向同时代的优秀大家学习请教。我在青年时期经常向许多前辈如启功、谢稚柳、林散之等请教学习、交流探讨。在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和绘画中,我们要形而上和形而下统一。既要理论又要实践。要讲情、意、思、气,又要讲色彩、线条、布局等。不可偏执一端。就是古人说的:执其两端而用中,一以贯之。

当我们人人都建立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有了各正性命的独立,就能达到最终的“永保太和”的大同,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复兴就自然而然的成功了。

记者:谢谢家琰老师。听了您对传统文化的解读,真是受益匪浅。看来我们国人真的对传统文化有太多的误解。以后希望您多给我们普及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王家琰:是的,国人对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误解。许多人一提起传统文化,就想当然的认为是落后,甚至认为全是封建。而我们许多所谓的进行传统文化工作的人,又对传统理解的片面,甚至只是当着谋利的工具,这样就严重伤害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当然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并不能说是就完全准确,更不能视为标准和全部。易经尚且说:不可为典要。王阳明也说:“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

所以我们不能执一不化。但是我想如果大家都抱着一颗“正心”,我们就一定可以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李多善采访整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