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廷郡/二〇一九年三月
说起腾龙洞,虽然我只去过一次,但至今回想起来,她就像梦境中的小龙女一般,亭亭玉立,要多尊贵有多尊贵,要多华丽有多华丽。因此,不知有过多少回,她都让我留恋不尽。我留恋于亲近她时,也留恋于挥别她后;我留恋于她的躯体,也留恋于她的衣装;我留恋于她的奇美,也留恋于她的绝世……
唯一的一次亲近她,还是在大学毕业当年的那个夏天。当踏上去和她约会的旅途时,我的心是期待的,憧憬她突然出现在我眼前的那份激动。随着车窗外风景的一路向后,我的心是紧张的,害怕一会儿见到她时会语无伦次。当她的身姿突然出现时,我的心是荡漾的,就像和美人第一次牵手轻触肌肤时,得意的电流顿时从各路神经末梢,不断一起涌向内心深处。
哇,真的好大!一个同行的朋友不禁大叫起来,身边所有的人都控制不住自己,也跟着手舞足蹈了起来。在洞前广场举目仰望,硕大的洞口就像她姣美的脸蛋儿,正在微笑着接受簇拥的人们那爱意满满的膜拜。有的用长枪短炮摄影留恋,有的沉浸在一睹芳容的欢乐中,有的则连连点赞自己的大自然母亲。
从高74米、宽64米的旱洞洞口往里走,所有的人几乎都被一个“大”字所陶醉,这可是直升机能炫技的地方啊。我不禁迅速脑补了一个画面,如果现在从相当于三十层楼高的洞顶俯视,身边观光车的肉眼分辨率能否大得过一米呢?
也许是为了方便人们在感受大自然魅力的时候也能愉悦心身,洞内天然提供了十来个比洞口大堂空间稍小一些的大厅。其中,就有堪比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艺大厅,能上演宏伟壮美的激光秀,主要上演关于土家先祖廪君传奇故事为代表的民族特色剧目。我想,一个不得不认可的事实是,在这个舞台上,就算现代元素再多,科技感再强,演员再知名,其魅力相较于鬼斧天成的自然大厅,也还是逊色太多。
一路极目环视,绝对称得上是一次“天光地气”之旅。左右胴璧流光,前后曲径通幽,上下高不可测。或暗或明,时寂时音。说她或暗,是因看不到的地方,充满神秘,使我敬畏;说她或明,则因能看到的地方,洪旷高远,给我豁达;说她时寂,是因钟乳石壁上的那一滴滴水珠,在凝结孕育成晶莹剔透的间隙,带来的那段安逸恬静,可使人升华心灵;说她时音,则因那些水珠井然有序地窜入壁底玉池怀抱时,所奏的那曲绝妙天籁,亦可使人祛除浮躁。
山中有洞者多,洞中纳山者绝。洞中有五座山峰,姑且叫他们“腾龙五岳”吧。最大的那座山峰高达125米,面对这令人脑洞大开的事实,简直觉得以前的岁月真的白活了。忍不住又要问,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抬望眼,恐是琼楼玉宇,又疑似日月星辰。因其洞顶最高处已经达到了可容纳百层摩天大楼的235米,区区“百米小山”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们个个犹如“龙洞之子”,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永远不会受到风吹雨打,冰冻日晒,是天下最幸福的山峰了。
依山而行,渐次忘我,真有一种“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仙觉。继续深入其中,感觉与其更加亲近,愈发觉得这个美人不仅长得漂亮,性格脾气也乖巧温和。既无戾气,亦无蛇蝎,常年恒温,四季如春,空气清新,宜玩宜游。这不正是纯天然自带的空调吗?使得体寒的我在大夏天凉意十足,竟然需要用小跑来热乎身体了。
如果不是突然觉得少了些什么,前行的脚步和飞跃的思绪根本停不下来。稍顿片刻,才觉原来是身边少了观光车的穿梭,脚下的路开始变得狭窄起伏了起来。这时候,一连串的问题开始浮现:我在哪儿?我走了多远?前进还是返回?等等,等等。不是说她总长度有50多公里吗?能正常行走的地方单程也有近二十公里。天呐!如此说来这往返还不得要走上一百来里?我如梦方醒,忐忑敬畏之中,面对粮草衣物等准备严重不足的现实情况,双脚已然不愿再向前挪动哪怕半步。
原路返回至旱洞洞口,再往右边走,就是气势磅礴的卧龙吞江瀑布。这个瀑布落差20余米,瀑中有瀑,瀑瀑交错,有的拾级而下,有的飞流直下,还有的窜上跳下。烟雾缭绕中,整个清江就这样被水洞无情地吞没,潜入地下。但那些咆哮着的浪花却很乐意,恰似源源慕名前来的游客,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将水洞中的美景尽收眼底。而我们这些血肉凡人,就只能眼睁睁地凭栏羡慕它们的水洞之行了。
清江美景连绵八百里,妙笔始于盖世腾龙洞。偶然发现在沿着观景步道的石壁上刻有详细介绍,原来清江到此处也是流经地面的,干涸而蜿蜒的清江古河床就是铁证。只不过由于腾龙洞的强势介入,江水才会自此在地下水洞中奔腾16公里后,从东出口凌空而下,再次来到地面。这个画面,虽来不及看,但想想就美。早知道的话,干脆从旱洞一直走到尽头,就能与方才瀑布上的那些浪花小可爱们,来一次完美的相遇。
别离之时经过她外围的几处寨楼,或张目远眺,或侧耳听涛,在依依不舍中想竭尽全力去感受她的宏伟磅礴。构成她的这些洞群,是喀斯特地貌的极致演绎,无论水旱、大小,都源自大自然母亲的馈赠,好似人的血脉筋络,维系着她古老而又蓬勃的生命。刚一离开,就生怕忘了她的模样、她的性格、她的魅力,心中便极力念叨:人在旱洞走,江在水洞流。洞中山水秀,洞界谁能偶?念叨之余,倍感江山美人何须分开爱,腾龙洞就是美人与江山。
从那以后,当我谈到故乡时,重点介绍的是她;逢宾朋到访时,经常提起的有她;凡与知晓她的人聊天时,都会向我啧啧称赞于她。此情此景,她又像极了我家中的贤妻。因此,从因准备不足而折返的那一刻起,离她越远越久,我就越挣扎在连绵的悔意之中。慢慢地,我似乎理清了个中逻辑:因为敬畏,所以折返;因为折返,所以后悔;因为后悔,所以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