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平湖云鹤的头像

平湖云鹤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4/22
分享

成语里的中国传统文化

对每个人来说,成语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还能说出一大把成语,有些甚至还是每天都应用的高频词。但是成语的理解往往不能望文生义,因为成语大都是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生活、故事场景中凝练而成。因此,某些成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若不了解其产生背景、变文衍义、故事渊源,则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还会运用错误而贻笑大方。所以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成语含义,才会更恰当地运用。下面以好高骛远、功德无量、得意忘形为例,分别介绍成语背后的思辨哲学、文化融合、群贤智慧。

一、“好高骛远”背后的思辨哲学

好高骛远,骛同务,指脱离实际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该成语出自《宋史·道学传一·程灏传》,是指抱有不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人的一种过于高远的追求。后来该词用以形容工作、学习、生活中一切不切实际、虚无缥缈的目标、想法和期待。

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又需要有高远的追求目标。高远的追求目标可以成为个人与社会的理想,激发努力进取的斗志。社会进步、人类成就往往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与勾勒的实现。因此,也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成语,如“高瞻远瞩”、“高屋建瓴”。

除去因运用对象不同而感情色彩也不同外,我们可以再追问、深思一步。我们到底能不能够拥有高远的追求目标,什么样的高远目标才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而不是“好高骛远”呢?这也即是将高远限定在什么范围内,则不属于过度的问题。

答案就是我国古代圣贤“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庸之道和“过犹不及”的思辨哲理。只有我们的高远理想和目标追求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且这个高远追求可分解、可执行、可操作,通过个人或集体共同努力,能够一步步向前,不断取得阶段性成就,则可以“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或无限接近这个高远追求。这样的高远追求则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否则,即为“好高骛远”。

二、“功德无量”背后的文化融合

在两汉间,佛教传入我国。因此,佛教文化不仅直接丰富了我国话语体系,也与我国的本土文化和语言相结合、融通,为新的语言词汇和含义能的大量出现提供了养料。同时,有些本土词语也用于佛教典籍中,在佛教文化文化中流传开来,几乎成为专用词语。如“功德无量”一词。

功德无量,指功劳或者恩德非常大,无法形容,无法限量。目前所知,最早出自《汉书·丙吉传》“所以拥全神灵,成育圣躬,功德已无量矣”。以此称颂人的功劳、恩德或做大有益于别人的事情,这是对某些人物或英雄之功绩的重大褒奖。中国自古就视功与德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两大重要标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所以,功德也是对人生最大价值的追求。其它相关的成语如“歌功颂德”。

后来功德无量经常用于佛经翻译中。“功德”两方面能够概括崇高人物的主要德行善举,“无量”又很幽深绵远之意味,正合宗教信仰中对造福他人和世间的嘉言懿行的神圣化之需要。因此,该成语在佛教文化中的广泛使用,逐渐促成人们将功德无量固化为对神圣般人物的专用语的认识的形成。所以,后来“歌功颂德”之类的成语再不适合世间的一般伟人了,“歌功颂德”现多含贬义。

三、“得意忘形”背后的群贤智慧

“得意忘形”现在作为贬义词,常用于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有的态度。而使用中,更多的人们忽略了其本意及其时代特征。

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晋书·阮籍传》中“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得意忘形指高兴的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可以想见当时阮籍的自我陶醉的神情,体态超脱的情形,实际内心中一股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气概与性情。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举止最为疯癫。正是在时代激荡下,群贤内心智慧与行为举止的一种矛盾取舍,而阮籍则是对纷乱俗世的无言抵制与追求真性情的无奈选择。阮籍“本有济世志”,“博览群籍,尤好《庄》、《老》”。或许是因为受到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又处在魏、晋道统“散落”,政统失序之际,目睹“名士少有全者”后,阮籍“遂酣饮为常”。正是在酒的助兴下,其满腔热血与文艺才华才喷涌而出、一泻千里,他平生追求的真性情只有这时才得以释放。

所以,时人有幸见识其“得意忘形”的一幕。而言谈论者与秉笔史家绝无贬损之义,或许留给时代之他者与它时代之人更多的是对智者内心的不解。反而,在大浪淘沙的时代洪流中,总能暴露一些无耻败类与狡诈之徒。他们的姿肆放浪正是他们阴暗内心的自然流露,“得意忘形”用来形容他们一时得逞之后的的丑恶嘴脸最贴切不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