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平湖云鹤的头像

平湖云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01
分享

我之阅读小史话

都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在教师生涯中,我虽然没读到那些大部头著作,但正是一些“接地气”的书籍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教育理念日益更新,人格更趋完善,赋予了自己坚守“三尺讲台”的自信与底气,也为自己播下了在教育道路上深耕细作的种子。经过认真“盘点”,这些书可入选我的阅读书籍top10:《创新能力教程》《面向个体的教育》《慕课与网络课堂》《毛泽东诗词讲解》《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教育漫话》,还有作为培训自学教材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课程与教学论》和一本教育法律法规,最后要加上一本《教师经典》。

《创新能力教程》是我入职后读的第一本和工作有关的书,也是在“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考试报名时的配套培训教材。它向我说明的第一个道理即工作后还要学习和考试。简单翻阅后,我于学期末参加并通过了考试。接下来又利用假日时间,阅读了其中的思维方法与训练内容,其中以案例为主,多数案例后都是对应的“分析”。当时,我主要是对其中的故事性案例感兴趣。之后,得知公务员考试有类似创新思维中的这些推理,我理解公务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灵活的思维,但对我的那次匆匆的考试早已“抛之脑后”。直到看到《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与培养》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创造性人格和创造力训练培养,是上世纪末提出“素质教育”后面世的著作。阅读后,我联想到了之前的《创新能力教程》和“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考试。在将两书结合起来仔细阅读、回味后,我理解了培养学生成长为如此高素质的未来人才需要一名高素质的教师,而不是教给每一届学生“涛声依旧”的教学内容。一个没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教师如何能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学生?

虽然我现在已记不清那本法律法规的具体书名,但作为我工作第二年的培训自学教材,它成为我的阅读书目之一。当时主要翻阅了有关《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法律的章节。后来随着对校园伤害事故的防范与依法处理意识的逐渐提高,又逐渐翻阅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章节。通过学习,我深刻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肩负神圣的使命,还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学生和家长也有明确的法律权利。因此,我们不能在沿袭的“惯性”下因循守旧,不能不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和言行上的一些糟粕,如对学生是一些不适当的“体罚”。在教育实践中,我更加严格自律,使自己的教育行为更加规范化、法制化,从而自觉依法执教。

此后,《课程与教学论》《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成为我喜欢阅读的两本书籍,也是当时的两本自读培训教材。那时,“有效教学”切中了我的教学工作落脚点,用目前的流行语说即是一种目标导向。最先阅读完后,从中,我了解了在人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背后都有完整的教学理论。站在当下,通过回望,能看到人类教育的进步,也能体会到当今人类日益民主化、人性化的教育趋向,更能感受到教育思想的推动力量。从中,我也第一次读到经典的教育现象——“皮格马利翁与罗森塔尔效应”。此后,我继续思考了“快乐学习”、教育中的“激励”与“惩罚”等概念的内涵和关系。另外,本书还有特别实用的一部分——“有效说课”,其作为专业化发展基本途径之首。在说课中,可以此作为参考与指南,从宏观到微观对课程内容、课时分析和教学设计进行整体细致地把握,加深对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理解。熟练掌握这种技能后,随着日常教学实践的日积月累,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功底与日俱增。

对比而言,当时我觉得《课程与教学论》有些生涩,大学时没学过类似课程。书中前几章是概论、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等,对于那时的我来说,这些都是新鲜事物,理论性较强。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我只注重所任教学科或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其然,而很少放在课程的系统理论去深思过,也只知道本课程标准是什么其然,从没有深究过课程标准为何、如何等这类其所以然的问题。那时,教学内容大都取自教材或是教参,不懂更不会整合“教学资源”。课堂上有时会引用一些通俗易懂、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辅助学生学习,但总担心领导说成“题外话”,又怕会被学生觉得是“雕虫小技”,头脑中更没有那种师生共同创造或是利用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概念。在面临生源困境和出现教学“高原现象”后,不得不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对课程学习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似乎找到了教学的新起点,看到了使教学在探索中获得“新生”的希望。现在想来,这些做法和想法很可能就是《课程与教学论》给予了我无形的力量。

2014年,在参加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时,作为内部辅助教材,《教师经典》成为了我的“床头书”。严格说来,它算不得正式书籍,主要是古今中外名人大家的教育思想或其著作节选,卷首语是莫蒂默·阿德勒谈“我们为什么要读名著”。但是,它打开了我的教育视野。从《教师经典》中我“认识”了中外历史上众多的教育大家,还有很多我第一次结识的“新面孔”,尤其是国外教育史上举足轻重的思想家。前者如陈鹤琴;后者如昆体良、伊拉斯莫、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斯宾塞、第斯多惠、乌申斯基、巴格莱、科南特、范梅南。之后,在阅读其它书报时,我又特地留意了他们的名言与思想观念。有些其实在大学教材中也提到过,只是当时没有太留意而记忆不深刻,有些在以前的培训教材中也提到过。之后,我再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对比阅读,以此来发现他们共同关注的教育因素,也总结他们对某些教育现象的相似观念,再从中深入寻找他们不同见解的依据、切入点与逻辑。经过这一番“探究”,我对教育各环节、要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开始尝试对此独立进行思考。

第二年,我有幸参加了河北师范大学为期一周的“国培计划”项目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优秀学员”再培训。作为此次培训的留念,《面向个体的教育》又续写了我的阅读书单。该书作者为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作为教育大家,李校长的文章并非深奥的理论演绎,每一辑都是包括若干短小精悍但理念先进的文章。乍一看,会惊叹于李校长的“胆大妄为”。但他是从学校的职能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高度综合思考教育本质,形成理性的教育理念,并以此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是因为对学校、校长、课程、老师、学生、管理、教育等这些教育要素及各种关系都理解得通透,所以李校长能游刃有余地设计、领导、实施学校的改革发展措施。继而,我又折服于十一学校的教育是那么真实、课程是那么丰富、制度是那么贴切、学生是那么有潜力、场景是那么自然,管理也变得容易,教师怎能不会收获职业幸福感、成就感呢?十一学校的教育环境真正实现了课程育人、制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令人向往。只有创新求真的学校才有幸福的老师,只有幸福的老师才有活泼上进的学生。而正是校长拥有做教育的“真本领”和成为“教育家”的情怀,才能够专注教育,摒除一切外部干扰又能利用一切外部有利因素,带领学校走上“成为学生愿意去的地方”的发展之路。最近,又读到《重新定义学校》,其中的理念与内容与《面向个体的教育》一脉相承,是其延伸与深化。

之后,我任教的学校给教师们送来一波大“福利”——每人可以自选一本喜欢的教师教育书籍。当时,我从“教师的活法丛书”中选择了《慕课与网络课堂》。因为,早在2013年,我就看到网页链接上有上交大副校长黄震谈“慕课”的内容,当时以为这是遥不可及的“神圣”,离基础教育又十万八千里,就没有多关注。直到看到这本书时,才感觉它开始在教育界“兴风作浪”了。读过后,我觉得耳目因之一新。我认识到“在线课程”的发展与意义,也看到西方教育思想与实践的领先。在慕课开发与建设中,我国大学也不甘落后,尤其是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与Coursera合作,作为我国最高学府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edX平台上开发课程。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府“国家队”的实力,也表现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与国际化。同时,我国也相应诞生了一批慕课平台,如果壳网。书中后面一个专题,专门谈了教学模式创新,提到了与“慕课”紧密相连的“翻转课堂”。通过阅读,我对在2014年听到后不明所以的“翻转课堂”这一概念有了基本了解,开始逐渐认识到当时我们试图模仿的对象——“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实际上也是在践行“翻转课堂”强调在课堂上实现学生内化知识的效果的理念。当然,在我国的农村学校中,已将西方提出的“翻转课堂”模式变通为符合当时当地现有条件下的“前信息化翻转”。不过,尽管如此,也成为我国学校和教师探索新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果,也说明了我国对教学应回归学生内化知识这一教育规律的认识与西方殊途同归,对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不可小觑。

还有一本不得不提的书,它不是教育类书籍,也不是经典名著,但是它却是一本“伟大”的书籍——《毛泽东诗词讲解》。在大学时,读到一篇关于《枕上》的文章,第一次领略毛泽东在豪迈气概外的柔情心思,当时即被毛泽东横溢的才华所惊服。《毛泽东诗词讲解》书中共67首诗词,包括熟悉的《长沙》《长征》《雪》《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游泳》,同时,我也读到我上大学时《政治学导论》课冯老师要求我们背诵的《井冈山》。在革命时期,几乎每一次重大事件后,毛泽东都写下诗词抒发感情,表达观点,像两首《渔家傲》,分别记述了反第一次和反第二次大“围剿”。后来,又陆续读了其中的《黄鹤楼》《答李淑一》《重阳》《娄山关》《六盘山》《重上井冈山》《秋收起义》《元旦》《送瘟神》。从中,我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叹服毛泽东的谋略和胆魄,并且无论面对任何困苦艰难时,毛泽东都表现出坚定决心后的英勇无畏与深谋远虑后的胸有成竹。每读一遍,我对其背后的历史画面更熟悉、更连贯,也增强了我面对生活挫折的勇气。

近几年,在图书馆不经意间借阅了美国拉塞尔·L·阿克夫和丹尼尔格林伯的《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读完此书,我豁然开朗。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至今我读到的少有的具有较大教育意义并且对我有较大启发的大部头著作。

书中说明了工业时代下的学习是熟悉并掌握现成的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即能够适应工业化流水线式的生产需要,与之对应的是“秧田式”的班级授课制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支持下的机械式地学习模式,而21世纪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需求,因此,应树立翻转式学习理念,由学生在“动”中学习,在“研究”中体会,在“项目”中创造。这种学习模式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即儿童是在感知外部世界的体验中总结经验,形成和发展思维与智慧。书中的主旨观念是对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发展与具体运用的阐释,也是美国小威廉·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全面拓展。后现代主义观念逐渐打破下的“现代主义”认知,后现代课程需要学习方法、教育方式的变革,即在主动探索中建构、生成和创造知识,形成人格,实现身心发展。

读完后,再回味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时,就能够找到李希贵教育实践的理论根基,改革课程的思想来源,面向个体的实施依据。一种理性的教育哲学与先进的教育理念都有生动的实践形式。可以说,十一学校的教育形态就是翻转式学习理念的具体展开和实践,学校的成功实践也是翻转式学习理念的生动写照。

去年那个“漫长”的冬季给予了我大把自由的业余时间。利用那段时间,我读完了《西方经典悦读》之英国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此前,久闻洛克其名和其《教育漫话》,但一直没敢“啃”原著。这本译著为编译者对原著进行“瘦身”后的简装本,同时保留了原著章节的顺序。全书主要内容分为五篇:分别谈论了孩子幼时的身体健康、调教孩子的精神世界、管教孩子的具体方法、孩子应掌握的一些技能等。《导读》部分对洛克和全书主要内容作了阅读提示。从中,我了解到洛克不仅是教育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漫话》是其代表作。我再次确认了凡是在某个领域留下名垂千古的思想成就的大人物,他们对各个领域都有所造诣,兼收并蓄,从而能够站上思想的巅峰。

洛克漫话教育的目标是“教育绅士的孩子”和从小培育绅士,正如编译者所说“全书的主题是论述‘绅士教育’”。因此,书中经常出现“绅士”。当然,洛克所说的“绅士”不是贵族公子,而是培育英国资产阶级的子弟成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实干人才,即有知识、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对于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书中没有限定教育对象的年龄,我认为对我国当代12岁前即初等教阶段及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都可适用。因此,可以说《教育漫话》是宝妈和小学生家长在家庭亲子教育时的参考宝典。作为教师,其中的教育思想对我的工作实践也有相对启发。

一本好书,有时并非它能带来立竿见影的价值,关键在于它蕴含的深刻思想。它会使人常读常新,在实践中加深体会,又或者它的思想又成为其它理论的奠基,沿着其指引的方向“顺藤摸瓜”,我们就会在教育者的道路上与时俱进,不断收获与成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