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养成爱看书的“臭毛病”一直改不掉,到哪里都是一摊子书。之前老家的书,还没为她们想好归宿,这四年又攒了两箱子,还有一书架。有时,想想也该去粗取精了,但总能在“矬子里面拔将军”,舍不得将她们看完就扔。只有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从里面将次重要的逐渐外移,直至再过一段时间,确实她已真正过时,没有贮藏价值。
有时,特别怪我童年时书籍的贫乏。尤其小时候,全年除了学习语文、数学课程外,“一无所有”。思想品德和自然就算是课外书了。但对《自然》感觉有些深奥,也没发现其趣味。再就是五年级时发了两本省版《新编三字经》和《新编弟子规》,那时很喜欢那两本彩版书。到了六年级,我们眼中的世界突然丰富了,因为见到了音乐书。还有就是,和同桌两人一套“小学生必读”。她当时“不爱学习”,所以大部分都给我看了。还有在小学毕业前,我让妈妈为我付钱买了两册中考复习书。因为书籍贫乏,我把这些书都珍藏着。因为她们的出现才点亮了我前行的路,充实了我的生活,使我的世界充满光明,使我的内心不再荒芜。她们见证了我一段岁月,我将她们视为此生的朋友。
因为书,甚至“毁”了我的生活。结婚后,我仍然保留了阅读的习惯。那时,还没有形成对书籍类别和范围的选择能力,感觉学校给征订的《特别关注》是给教师们最大的阅读福利。周末时,有时带回家继续阅读。某次,前妻看到我阅读的《特别关注》,有点不明所以,说不知道是“关注”什么。我也觉得她不是读书的料,也没有阅读的习惯,我没理睬她。此后,我继续阅读,偶尔写作,虽然很少能发表。但是,作品《做那个每天都出海的“老人”》在市中小学“阅读经典,品味人生”读书活动中荣获教师征文一等奖,给予我莫大的鼓励。我仍相信我在阅读中写作能力在提升,只是目前还未发现能发表的适当平台。后来,可能是读书使我已远离当初的自己,而有些人却因世俗生活而在学识上基本原地不动,因此只能分道扬镳。同时,书籍也给了我莫大的智慧、力量与陪伴。
为了有书看,想办法“开辟新大陆”。这几年,工作环境好多了,部门每年征订很多期刊和报纸,图书馆也每年都新购图书。但是,毕竟单位不是看书的地方,只能碎片式休闲阅读;又不搞专业研究,经常去图书馆借书也有点不合时宜。所以,在业余生活中,还是要想办法搞书读。某次,在路上,“区图书馆”几个大字突然映入眼帘。当时,我就决定要找时间来探访。后来,花100元押金办理了一张借书卡。从此,便有了选择优先阅读的书籍的余地,基本上每个月可以阅读两本书。后来,社区公布信息说开辟了“自习室”,我第一时间便去感受了环境,也发现了好多书。有时感觉在“自习室”阅读比在家里书房更有仪式感,在安静的空间里更能觅得一段清幽的时光,静下心来认真读书。
有时,真害怕有一天不能读书了,如眼睛近视得不允许长时间读书,或因处理家庭事务而没有读书时间。也或许当家里再有一个爱读书的人出现,我就可以不读书,而听他讲书中或他和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