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梦 惊醒时分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
——题记
不知所云。这是我读完红楼梦的第一感觉。
我再读、三读,终于合上书时,满心都是触动。
我总觉得红楼梦最动人之处是她所展示的那千百副面孔——她以上帝之眼俯瞰众生,带我们领略人生百态。
黛玉宝钗初遇的那一刻,虚空中两缕不完整的灵魂终于重合——那是人少年与成年的相逢。曹雪芹给金陵十二钗判了十一判词,黛玉宝钗两个人共用一个判词似乎就在昭示两人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黛玉的喜怒哀乐好像都写在脸上,她不懂遮掩,也不想遮掩。她像梵高一样生活在理想世界,像老庄一样出世。而宝钗不一样,宝钗是入世的,她有喜怒不形于色的世故与圆滑,在世俗间游刃有余。有人说她有母仪天下的气度,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人。然而宝钗完美吗?就像黛玉少了宝钗的圆滑最终凄苦而死,宝钗因为少了黛玉的糊涂气最终都没有得到贾宝玉的爱。黛玉像是天真的少年,然而人不可能做一辈子少年;宝钗像是踏入社会纷纷扰扰惶惶不可终日的成年人,心里连一块盛放初心与恣意的净土都没有。权衡好黛玉宝钗,是红楼梦留给我们的永恒的命题。
宝玉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公子,却是一个不同于薛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式的富贵人物。他有一颗叛逆也温柔的心。他不爱四书五经,却也题得出“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的风雅句。他似乎是曹雪芹笔下的自己,想要冲破封建世俗的种种桎梏,却一次次一败涂地,然而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勇敢、一种成功。有人说他多情,可以跟大观园的小姐丫头们玩得开,可以讨母亲和祖母的欢心。他是多情,却不滥情。他在平儿被打、披头散发之时带她回怡红院,逗她开心,在镜前跟她讲脂粉。人在披头散发时就像被生活抛弃,是宝玉让平儿重拾生活的尊严。换言之,宝玉尊重每一个人,他叛逆的不想去守那些个封建纲常,也造就了宝玉独特的温柔。我很喜欢这样的人,也许不完美,却又亮得闪闪发光,有种“未知苦处,不信神佛”的无畏与倔强。
都说王熙凤毒辣刻薄又有心机,有股异于常人的狠劲。年纪轻轻便当得了荣国府的家,足见她的过人之处,可了解一个人决不能只看一面。她看不上违背伦理道德痴迷于她的贾瑞,毒设相思局置其于死地;她善妒,因深爱丈夫贾琏害死得贾琏宠爱的自己的继妹尤二姐。手握几条人命,她确实罪无可赦。“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该死,她可恨,可她也可怜。她深爱丈夫,丈夫却三心二意看上了自己的继妹。贾琏有错吗?可能有,但那个时代允许三妻四妾。王熙凤有错吗?深爱丈夫本就不是罪,她错在做事太绝,害死了那个无辜的尤二姐。王熙凤上上下下鞍前马后把荣国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却因行事狠绝落得个刻薄名声,不讨人喜欢,身边少有真情。可以说,王熙凤的乖张经历、惨淡结局与那个封建的时代有关,与她过分泼辣而显狠绝的性格有关。王熙凤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她太爱自己了,她不遗余力的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圈在周围,不容人觊觎,看似幸福,看似握住了一切,实则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样的人太悲哀了不是吗?
为何为人、如何为人是一个永久命题。
当所有人的结局尘埃落定,一切都是多说无益。“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或许永远都读不懂红楼,但我们至少读懂了“既定”,也尝试学会在所有既定之上向前奔跑。当我们嗟叹于黛玉葬花“花落人亡两不知”、寄人篱下的凄凄苦苦,嗟叹于宝黛爱情令人唏嘘的结局,嗟叹于红楼女子们的富贵出身、凄苦结局时,世间的悲喜又路过我们——可我们依然在路上。《红楼梦》已经结局,而我们的人生还是未完待续。
你相信天命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多少人的准则,“我命由我不由天”又是多少人的信仰。天命也许真的存在,却不会一直存在。人一出生,很多事情就已经决定了,但是余下的生活却并非全由天定。珍惜当下,相信一切——包括所有的纷纷扰扰,因果轮回,是非对错,天真世故,聪明糊涂,温柔狠绝——都是最好的安排。哪有什么绝对的好与坏?通透就一定是好吗?何不珍惜当下,何不积极面对生活,何不在遗憾那些遗憾的同时满怀希望,何不在风吹雨打之时坚信自己所向披靡。
过往已逝,而未来永远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