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最喜余秋雨,诗词只合拜汉唐。
2019年10月到2020年10月,恍恍惚惚昏度一年时光后,又重新捧起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打开书籍,书签还躺在204与205页之间---书签忠实地记录下了去年的读书记录。
书看了快一半,就放下了,这一放,就是一年。
去年,女儿考上大学,我对她,对朋友都笑言,从今往后,混吃等死而已。是啊,现实中的普通人,尽了全力奋斗之后,依旧只是个普通人,那除了看着孩子慢慢成长,又还有什么追求,什么理想?
便混吃等死了一年。交往基本停止,关门闭户,躲在家中, 饿了随便对付一顿,然后抱着手机玩---其实还是看书,只是看的都是穿越小说,基本都是爽文。但原本喜爱的秋雨先生的散文,还有唐诗宋词,就此躺在抽屉中睡了大觉。
可这辈子,终究骨子里爱文字,爱唐诗宋词,爱余秋雨先生的散文。
《千年一叹》成书于20年前,那时候的自己还算的上是风华正茂,和几位同样爱书的朋友一看到这本书,顿时惊叹。只是文字精美也就罢了,只是秋雨先生学识深厚也就罢了,只是秋雨先生走了一圈西亚北非也就罢了,可无奈先生一支生花妙笔,娓娓道来,埃及的神秘,希腊的浪漫,以色列与阿拉伯千年的恩怨纠缠,印度数千年灿烂文明照不进现实的暗淡,一篇篇文字如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眼前流过,涤荡心底。犹记得一位朋友读了《千年一叹》后激动难耐,写下一首诗发表在本地报纸。
我于文字,散文最喜欢读余秋雨,诗词最爱的是唐诗宋词。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则是带有诗词灵性的文字,往往不经意间,文字中的诗意便流出了书间。“这就必须去远山,地理的远山和时间的远山”,“在猝然之间零售千古气势,在静辟之中撞见世间名作”,“人类因无所敬仰而浅薄,古迹则因身后空虚而简单”,“它们见过太多,要说的也只是他们都走了这一句,因此干脆老泪纵横,不再说什么”。这就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每一个字我们都认得,但在当今中国,唯有他的文字如此有诗意。你可以认为他的文字是散文,却也同样可以认为那散文是一首诗词,美而芬芳,韵味悠长。
但不仅如此。
《千年一叹》的深层魅力,或者说余秋雨先生文字的深层魅力,更在于他作为一个学者在行走山水之间,探寻文明之谜时,那种发自内心对文明的热爱,对文明被毁灭的悲叹,对文明衰落的反思。于希腊,“太多的征战,太多的杀戮,最后连王城也沦落为一个堡垒。与其他文明遗址相比,一度强悍无比的迈锡尼显得那么局促和单调,这真在一个干涩的悲剧。”于埃及“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渡河到来。”于印度,“天底下有两种人,一种恃弱,一种逞强。恃弱者成天扮作可怜相,只想博取别人的同情,逞强者恰恰相反,只把自己打扮成无敌英豪,一次次向着更强大的对手叫阵。但也有另一种人,既要恃弱,又想逞强”。
对希腊、埃及、印度这些文明古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在看到这些点评文明的文字,都会认为是精辟之论。尤其是对印度的评价,结合如今印度在边境地段对中国多次挑衅却又多次被打的头破血流的现实,真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这些点评看似简单,但若不是拥有深厚的学识,不是对这些文明和国家有着深刻的研究,又怎么写出这样简洁而一针见血的评论?
能阅读《千年一叹》,是幸福的,而能坚持20年阅读余秋雨先生,则是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