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整理书柜,无意间发现书柜角落里一摞不知存放了多久的家信。这些主要都是我当兵期间收到的,有父母来的,有兄弟姊妹来的,也有战友同学朋友写来的,更多的是妻子当年的来信。随手翻看着几个信封上那些曾经熟悉的字迹,许多都已泛黄,有的已经模糊。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我的柜子里躺了很久很久了。
没心思再去翻看每封信的内容,大多在二十年以上了。早已不记得最后一封信是什么时候写的了,更不记得最后一封信是什么内容了。一切都已经远去,那些曾经与家书相伴为家书所盼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看着柜子里的一封封家书,曾经是多么的期盼啊!从穿上军装告别家乡的那一刻起,很多年都是与家书相伴,在期盼家书中度过一天又一天。常常看到别的战友收到家书的激动和自己无信的失落,也常常看到别的战友没有收到家书同样的失落。
都说“新兵信多,老兵病多”,这是我们那个时候的共同特点。一到部队,首先第一件事,赶紧写信给数千里之外的父母,告诉我们踏入军营的感受,让他们放心不要牵挂。隔段时间又写一封信回去,汇报着自己在部队的成长与进步,介绍自己在部队的情况,等待着他们的回信与鼓励。那个时候通信条件远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一封家书来来往往一般都要十多天,甚至更长。收到千里之外的家书,是我们新兵最大的幸福,就这样,我们在等待盼望一封封家书的往来中、在父母亲人朋友的来信鼓励中,不断克服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困难,逐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许多时候何止万金,时常牵动着每个家庭每个家人的心。
记得在广西前线轮战的时候,一天,与我一起从老家入伍的战友突然对我说,他收到家里一封莫名其妙的来信,叫他说出自己的小名叫什么?他的婆婆多大年纪了叫什么名字?我们老家把奶奶叫婆婆。还问他的弟弟妹妹叫什么名字?还有一些其他莫名其妙的问题,他感到很奇怪,这信又的确是他家里寄来的。
我问他多长时间没给家里写信了?他说他为了练字,本来打算三个月以后才给家里写信的,因为快过春节了,才提前写了一封信回去,也就只隔了一个多月时间。他一心想把字练好,没事就在兵器车里描着庞中华的字帖,没想到出了这个岔子。
我立刻明白了,肯定是他家里好久没收到他的信,又突然收到一封字体不一样的信,就以为他出事了。我叫他赶紧写封信回去说明一下情况,最好赶紧寄张照片回去,好让家里人放心。
后来才得知,因为我们部队在春节前向每个官兵的家乡政府发函和慰问信,告知我们在前线轮战,希望地方政府能对每个官兵的家庭予以照顾。他们村收到部队的信后很重视,非常隆重的给他们家送去慰问信,还有慰问金。哪知道,却被他80多岁的奶奶误以为他的大孙子牺牲了,还一个劲的责怪家人瞒着她骗她,整日以泪洗面。偏偏他寄回的信字体又与之前大不一样,都认为是找人代写的,为了证明他还活着,就要他说出自己的小名和他婆婆的名字,于是就来了这样一封奇怪的信。
那个时候,寄信很慢,从广西前线到老家,一封信要寄十多天半个月,一来一回就是一个多月甚至更长时间。在那个紧张的环境里,每封家书都是那么弥足珍贵,收信读信,是每个干部战士共同的期盼,我们也在家书的期盼中度过了紧张的十个月。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传语报平安,是我们每一个军人每一个家庭共同的心愿。每一封家书都承载着彼此的牵挂彼此的祝福彼此的关怀。两地书,母子情;两地书,夫妻爱。“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我在边疆站岗值班”“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我守护在婴儿的摇篮边”,只有家书紧紧相连。
然而,在一封封来往的家书中,却经常是报喜不报忧,将肩上的责任家庭的重担心中的挂念独自承担。无论多大的困难,都是要独自承担,总想减轻对方的负担。
我们排长是在妻子身怀六甲后走上前线的,重任在肩,无法照顾孕中的妻子。在前线得到喜讯,妻子给他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他高兴的不得了,我们起哄要他发双份的喜蛋。他真的跑到村子里找老百姓买了两大桶鸡蛋,煮好我们全连吃。等我们回到南京,他就急着请假回去看他那对两个多月大的双胞胎女儿,准备的衣服礼物都是双份的。然而,当他回到家中才知道,其中的一个女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因病夭折了,他的妻子和家人却都一直瞒着没有告诉他,怕影响他在前线的工作,独自承担着失去孩子的痛苦。
在那个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的年代,家书是我们最重要的陪伴。异地相思,鸿雁传书,传递着彼此的感情,比示着彼此的文采。一封封家书,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展示着我们的足迹,渲染着我们的情感,珍藏着我们的成就。然而现在,随着现代通信技术手段的发展,家书这种传统的渠道,已经变成了遥远的从前。
“锦书”“鸿雁”“尺素”“香笺”……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将“家书”赋予了许多美妙的名称,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精彩纷呈的诗词名句警言佳话。家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由家书所形成的家风家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为民族的精英。家书,已成为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精神瑰宝。在欣赏这一封封名篇家书的同时,自己的思想也会得到很多的启迪。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微信QQ,特别是现在先进的智能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视频通话,过去家书中常说的“见字如面”“见信如晤”已成过去,手机里可以随时随地见面聊天,还有谁愿意劳心费神手写家书?这个曾经陪伴着我们多年的珍贵,也早已从我们的生活里渐渐远去。
曾经,洁白的信笺,娟秀的字迹,展示着文采与深情。但是现在几句话几个字都要用电脑手机打出来。传统的家书,这种特有的交流方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山盟虽在,锦书无托;鸿雁已去,尺素难传;纵写香笺,凭谁与寄?时时处处,微信QQ还有抖音,美颜美照还有美音,天涯真若比邻。“香笺小字寄行云”,行云给我要微信。
鸿雁啊,什么时候还能再传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