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海的头像

李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05
分享

走马观花盖尾行

老同学三番五次邀请去盖尾游玩。但慵懒的我总以各种理由婉拒。五一之前,微信群里一篇有关盖尾的文章又撩拨起几位同学的心弦,架不住大伙儿的起哄和盛邀,我终于在假期与他们一起去了盖尾。

我们沿着仙港大道驱车,会合早候在盖尾出口的老同学,两车一前一后一路向北。当车子停在仙潭村部后,穿过村道,我们沿途除了看到鸡鸭牛羊惬意地漫步原野,更多的是黄澄澄的焙干的龙眼一簸箕一簸箕地堆放在农户家门口,农民们或蹲或坐正忙着给桂圆干分类。见到好奇观望的我们,一个肤色黝黑的中年汉子随手从簸箕里抓起一把桂圆干,憨厚地笑着请我们品尝。我捏碎桂圆干外壳,只见它肉片厚、色泽黄亮,嚼进嘴里,甜滋滋的香味沁入口鼻,果然品质上等。这里是兴化桂圆干主产地之一。一眼望去木兰溪两岸肥沃的土地上种植最多的就是龙眼树,而栽培历史170多年的传统品种“油潭本”,近年来又得到了大面积的种植,据说已有350多株。

告别好客的村民,我们眼帘映入一汪碧水,如带的木兰溪拦住了去路,潺潺流水,粼粼碧波,倒衬着溪面上盘旋的白鹭和蓝天,两岸繁花斗艳,绿草茵茵,一派让人目不暇接的水乡美景就在眼前,我的心不禁醉了。野渡无人舟自横。在这木兰溪上唯一保留的人工渡口边,艄公见到我们忙从龙眼树下迎了过来,热情地招呼我们上船,娴熟地摆正船身、解开缆绳、轻点竹篙,小船像离弦的箭驶向溪心。他们的祖辈曾经运载着闻名遐迩的“仙游溪货”—兴化桂圆顺着木兰溪往外埠贩卖,如今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早已取代了木兰溪航运,世代相传的水上技能只能纯粹为游客服务了。

船老大撑着竹竿,稳稳地站在船尾,他边划船边介绍,原来这里旧称俞潭,与抗倭名将戚继光还有一段渊源。传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一月,福建巡抚谭纶与总兵戚继光率领二千名士兵驰援被二万多人倭寇围攻的仙游县城,谭巡抚驻军俞潭,戚总兵驻沙园,后移兵石马,十二月底,谭纶、戚继光兵分五路浴血奋战,击溃了围城倭寇,歼敌一千多名,解救被俘男女三千多人,取得仙游大捷。后人为了纪念谭纶、戚继光等抗倭将士功绩在俞潭铺建造一亭,立上两块表彰有功将士的石碑。遗憾的是,亭子与石碑均毁于1958年,“石碑亭”遗址如今仅存半只石龟。正当我们唏嘘历史,缅怀先烈时,他遥指不远处一座小山,骄傲地说:“前方就是‘第一山’。这里是莆仙交界处,也是莆田进入仙游县境的第一座山,它走向与众不同,由东北突然往南,探入木兰溪中,扼住莆仙古道和木兰溪河道,无论陆路水路,都堪称咽喉地带,地理位置紧要。前面还有明嘉靖年间、江西浔阳知府廖云龙题写 ‘第一山’三个字的摩崖石刻。可惜这字径70厘米的楷体大字被岸上龙眼树林遮掩,你们在船上无缘见识了。”

其实这已经够了,初次领略这里旖旎的自然景点和淳朴的民风已经让我懊悔为什么不早点来呢?听说后面还有更好看的风景,我的心早已荡漾起来,看着突然变幻的天气,我担心雷阵雨要来了,于是催促同伴趱行下一景点—“第一山”上的“仙正寺”。

这座始建于清嘉庆丙辰年(1796年)的百年古刹坐东朝西,依山而筑,次第展开,分上下两建筑群,左右两阙并联,建筑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前殿的“兜率天宫”,供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后殿为“大雄宝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佛国尊者。两厢为十八罗汉,造型各异、各有神通。徜徉在佛门圣地,耳听木鱼声声、梵音阵阵,眼见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旺盛烟雾袅袅,忽然世间万般烦恼全消、贪嗔尽去。站在仙正寺前,近观寺前寺后,怪石嶙峋,草木葱郁,远眺山下村庄隐约,木兰溪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正可谓“寺峙仙山疑天竺,洞迎兰水胜蓬莱”。恰好此时山风拂面,天上飘起细雨,不觉心旷神怡,精神抖擞……

“第一山”不仅是戚继光抗倭的大本营,我们还从正在修葺寺院的泥水匠处听到一个传说—明代清官林道南“和番”的故事。有一次番王下战书,要中原皇帝到番邦会盟,皇帝闻报,惊慌异常。奸臣趁机齐奏:“林道南与陛下容貌相似,且善口才,只要万岁宣他化装出城,即可退敌。”皇上当即准奏。林道南将计就计,戴上龙冠,他当上“皇上”后,趁机下旨惩办了许多不法奸佞。随后来到番邦都城,见大门两边放两桶水,立即踢翻一桶,怒气冲冲道:“天下一桶(统)无二桶(统)”。宴席上,番王命令部下端出煮熟的人头,林道南明知是计,便毫不犹豫夹住两颗眼睛往嘴里送,趁擦嘴时吐出包下放进长袖衣袋里,番王和手下看了都目瞪口呆。林道南泰然自若对番王说:“大明与尔等乃友好邻邦,只要互不侵犯,和睦相处,便可互通有无”。此后两国和好。后来林道南辞官回归故里隐居此山……

我们在仙正寺品尝了素食午餐后,冒着渐大的雨水,又驱车到了内垅山上的龙纪寺。天公作美,进入山门,雨水却变小了。我们决定趁着雨小先观赏山景。于是撑起雨伞,走进渐小的雨中,沿着石阶蜿蜒在内垅山里,呼吸阵雨初歇后清新的空气,辨别认识或不认识的花草树木,忽然眼前突兀一大巨石,状如狮子,盘踞道旁。心血来潮的我率先登上巨石,回望内垅山象一条盘龙,上帝殿恰建在龙头上,明白了“龙纪寺”由此而来。再往前看莆永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般的汽车,我蓦然想起以前去莆田的路上常在车里望着那山上一堆堆形状各异的石头,原来就是龙纪寺所在地。

正在遐思之际,雨水又来临了,我们恋恋不舍地从山的另一侧走向山下的寺院。据载龙纪寺草创于汉末,敕建于唐初,盛兴于中唐。后经历代兴废重修,至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重建六角亭上帝殿,才有今天这么大的规模。

寺面宽七间,由上下两座组成。上座供释迦牟尼佛,下座祀上帝。上帝殿是一座最有代表性建筑物,也叫“六角亭”,六角飞檐形状的殿顶,独具风格,亭内屋顶是木质结构,造形八卦斗拱,精雕细刻,深透三层,巧夺天工,昂首瞻望八卦顶,眼花目眩,恍惚进入八卦阵。亭外壁六面上设罗汉龛,祀供由我国近代著名古典人物画家李霞设计、德化瓷雕大师雕塑烧制的五百罗汉。罗汉每尊高一尺二,神态各异,有的合掌念经,有的垂首凝思,有的盘坐托梦,有的搔耳捧腹,有的似声欲语,有的伏虎降龙……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佛龛上还挂有篆刻金字的木质板,记述五百罗汉的法名。上座佛殿依地形建筑,比下殿高一层楼。楼台上有一对浮雕石龙柱和一个浮雕石龙盘台座,造型奇特,盘龙翻腾,活灵活现。龙盘台座基石上还雕有四只石狮,一只麒麟,两旁缀以石刻对联。

游览了大半天,据说寺的周围还有十余处牌坊古迹,形似龙爪,我们原本计划一一走到,但见雨水也没有要停的趋势,只好商量着放弃此处游玩,最后再去参观前连古民居。

当车子开进水泥铺就的村道,我们从远处就感受到莆仙古民居建筑群的魅力,只见红砖悬瓦、屋顶上的燕尾脊高翘,庄严大气的古宅长达2.5公里,保持了清朝时期建筑风格,进深一进、二进、三进不等,呈“丁”字形布局,气势磅礴地展示在人们眼前。我们从第一座走起,大厝有五间厢、九间厢、十一间厢不等,最大的甚至有十九间厢,青石板打底,红砖砌成,左右护厝,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所有大门皆书“上党家声大,凤阿世泽长”的对联,在古厝的门前外墙上,随处可见砌以磨光花岗石,中部镶有人物、花鸟及几何图案的装饰砖雕,檐下垂莲、吊蓝,雕梁画栋、贴金描彩,厅堂上方悬挂历代朝廷敕封或达官贵人赠送的匾额。望着古色古香的古民居,我们不但惊叹于这里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更被仙游这座古典家具之都雕刻艺术的文化底蕴折服,为民间保留着如此完美的传统雕刻艺术自豪。

匆匆的盖尾一日游虽然结束了,但不经意中我发觉这里还有好多去处没能成行。盖尾留给我的印象不是尾巴,而是新的开头,我期待着再次走进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