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海的头像

李海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6/16
分享

造湖记

 

2024年端午,在仙游县北部山区金钟湖,我邂逅水利达人李国光

1998年我离开水利系统,彼此基本就没再见过几次面,这次相逢,均甚为激动。他身材瘦削,须发皆白,黑褐色脸膛上的皱褶仿佛是他趟过的沟沟壑壑,乍一看与山村老农无异,只是眼眸里仍然透出睿智而坚韧的光芒。

“刚才巡湖一半,听到你要上来,我特地赶回在此等候。”我刚下车,就见他脸上淌着汗水,衣襟敞开,裤脚高高绾起,一派不修边幅状,热情地迎上来招呼道。

“一晃二十多年,你还坚守在山区。”我钦佩他的执着。

“山上空气清新。你看这蓝天碧水,花红草绿的,如此宜居环境连神仙都羡慕呢。”他呵呵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华东水利学院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的他被分配在县水利局,从此与我县水电结缘。在这块“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土地上,他潜心研修仙游地图,察看境内的山川分布情况,而后带着团队爬山涉水“按图索骥”,迅速掌握了河流走向、水文特征、地质结构等第一手详实的数据。恰逢改革开放初期,我县小水电蓬勃发展,他的专业技术如鱼得水,大展手脚,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这个山谷那个滩头,为有关乡镇、个人设计了三、四十座水电站,占全县小水电站的三分之一。

“走吧,咱们库区转一转。”说着他就在前头带路,他的脚步还是稳健坚实,如同经手设计过的一座座大坝屹立不屈,但是小腿肚上的青筋像蚯蚓一样明显暴起。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曾随他爬山越岭勘察,不管多么陡峭的山崖,我这个后生仔双腿打颤,人家却如履平地般一跃而上,然后站在高处向我伸出手臂拉我上去。

看到我眼睛盯着他的小腿,赶紧抬脚放下卷着的裤管,不好意思道:“你别笑我这老头子没礼貌,刚刚沿库区巡视走得热了,图凉快就不顾形象了。”

“完全理解。以前我们可不经常袒胸露腹。搞水利的人穿山沟钻峡谷常年在外奔波,不拘小节呗。”我笑着,转而小心问道:“你腿上的青筋……

“岁月不饶人呀,这腿静脉曲张,还好马上就退休了。”他根本不当一回事,淡淡一笑道。

说话间,他带我来到坝顶,眺望四周山峦叠翠,波光潋滟的库区,他自豪地说:“我们如今站的位置是97.5米高的大坝,这座水库库容量有1.06亿立方米,流域面积达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我市‘第二大水缸’。”

曾经参与过九仙溪水电工程建设的我对水库情有独钟,此时面对烟波浩渺的金钟湖,我心如潮水,心驰神往。

他同样难抑平静的心,感慨道:“这是我县几代水利人梦寐以求为之奋斗的成……”顿了顿,又道,“此生有幸参与仙游县两大水利工程建设,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忽然,他眼眶渐渐湿润,半开玩笑半认真道:“你说,我余生是不是有吹牛的资本?”

“你这怎么能算是吹牛呢?分明是实打实的大功劳。”我清楚水利人的艰辛,他们用铮铮脊梁挺起一座座大坝。正是这一群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我县众多散在各地如璀璨明珠的人工湖泊,为调节气候、引水灌溉、抗洪排涝、水力发电等创造效益。

“功劳归功于领导重视。金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套用时髦的话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如果没有历任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支持,那终究是空中楼阁。”他谦逊道,接着向我介绍金钟湖的前世今生……

那年,在崇山峻岭的北部山区,他和同事们发现这条流经游洋、菜溪、石苍等乡镇的粗溪,千百年来,它奔流不息地注入大樟溪汇入闽江流域。他很痛惜这白花花的水资源流于外邑。

一日,深山野林里穿梭跋涉一整天的他们,把疲惫的身躯泡在这条溪流里的温泉时,滚烫的泉汤驱散身上的困乏,滑爽的水质滋润着粗犷的躯体,他的精神为之一振,萌发一个大胆的设想--把该流域的水资源截流引灌。

同行们立即赞同。

回到水利局他们立刻开展可研性分析,并向县政府呈报开发粗溪水资源重要性的项目建议书。可惜,鉴于财政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张光饼只能画在墙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沐浴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春风,神州大地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随着我市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湄洲湾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

最为资深水利人,他那蛰伏心底的“北水南调”念头再次抬头。他利用同学遍布华东、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的资源优势,向他们游说,争取得到上级专家的支持。终于1992年12月,福建省原闽江流域规划开发管理办公室正式提出在粗溪上兴建金钟水库及引水方案。

有道是“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奈何“万事俱备偏欠东风”。这粮草正是白花花的银两,可惜那几年仙游糖厂倒闭,县里失去重要的财政支柱,各行各业举步维艰,何况水利水电工程还有一个“仙游小三峡”之称的九仙溪水电工程在建项目,县财不堪负荷,只能望水止步。他清晰记得,当年从省计委来仙游挂职的县长助理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多次带着水利专家上省城跑项目,去银行融资,终究难逾资金短缺瓶颈,项目依然是“水中月、镜中花”,只能再次搁浅。

随着从1992年历经十二年建设的九仙溪七座水库四座电站,于2004年投产并带来效益,以及湄洲湾北岸林浆一体化等重点项目的落地,尝到水资源甜头又备受缺水煎熬的市县领导眼睛一亮,也把目光瞄向仙游北部山川,于是,建设金钟水利枢纽工程的号角再次吹响。县政府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可汗大点兵”,刚脱下战袍的他又奉命出征。

与他鏖战九仙溪水电工程处处受资金掣肘的窘况不同,显然这场战役是有备而来的大兵团协同运作。2006年3月30日项目开工启动会上,县领导铿锵有力的话,至今还回响耳畔,“同志们,金钟水利枢纽工程资金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概算总投资60703万元,其中中央定额补助投资8000万元、省级预算内投资3000万元,其余49702万元由莆田市财政、莆田市级水利建设基金、莆田市供水公司、仙游县财政资金、仙游县级水利建设基金、九仙溪水电开发总公司和中国农业银行贷款安排。而与兄弟县的水资源之争也友好协商,一锤定音,在永泰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同意2000多万元的一次性补偿款拿到后准予我县开发利用。希望你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放心大胆冲锋陷阵,早日把工程建成投产。”

而后的一千五百二十多个激情燃烧的日日夜夜,他和战友们带着42支施工队伍、近6000人在粗溪中游荒滩安营扎寨,以天为被地作席,以山岚为伴,与清溪为伍,迎晨曦出发踏月色归来,轰轰烈烈投身工程建设,千年的荒滩野谷沸腾了,每天机器声、呐喊声、爆破声等此起彼伏,挖掘机、压路机、装载机等往返穿梭,在各部门通力协作下,顺利完成大坝填筑、隧洞挖掘、移民搬迁等施工任务,终于在2010年5月28日下闸蓄水。而今的工程通过26.3公里的引水隧洞和36公里的输水管网,年向我县中南部、我市中心城区及湄洲湾北岸地区,提供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1.84亿立方米,缓解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用水供需矛盾,并解决我市周边11个乡镇100多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但那以后他的腿上落下了静脉曲张的病根。

“千军万马参建这么浩大的工程,安全、进度、工程质量、吃喝拉撒你都管,当时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呀。”我由衷赞道。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微微一笑,在坝头车转身,对我说:“请转身,跟我瞧这边。”

他指着泄洪口前方的一座白房子道:“你瞅,那个出水处就是我们从湖底引出的天然温泉。遗憾的是目前还没开发利用,以后有机会你一定要去体验一番,这可是难得的富含铁、锌、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高热优质温泉呀。”

阳光把他投射在坝顶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我蓦然感觉他的形象越发高大,恍然之中我的脑海闪出一个名字--“造湖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