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木槿花开的头像

木槿花开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15
分享

美丽岳西姚河行

美丽岳西姚河行

 山里能看到银河吗?能啊!有满天的繁星吗?那简直太多了!还有萤火虫飞舞吗?当然有啦,到处都是!

这是我和李老师的对话。每当李老师来电话盛情邀请我去他家乡看一看的时候,我都会发出这样的提问。每一次,李老师都会笑眯眯耐心肯定地这样回答。不是我犹疑不决,是我太想往他家的那个能看到银河、繁星和萤火虫的大山了。无奈计划被疫情和洪水一再搁浅,也只有在这样明知故问的对话中才能缓解我那渴望的心情。

                                        李 老 师

李老师,名李愈芸,微信认证名李花白 芸草青。咋一看,还以为是一位女士呢,浪漫、富有诗意。其实,他是一位乡村中学语文老师,还是一位地地道道拿着砍刀满山转悠的山里汉子。

我和李老师因茶结缘。这茶就是安徽的名茶岳西翠兰。每年春天,如果能喝到从山乡第一时间采摘、又第在一时间邮寄到的鲜嫩碧绿清香沁脾的新茶,那是爱茶人莫大的享受啊!李老师就是那个第一时间给我邮寄他家山坡上新茶的人。他家的那个尖芽新茶长在岳西大山的深处,不施化肥农药,自然生长,地地道道的原生态,一年产量不到百斤,那口味的自然清新令人叫绝。自从喝过李老师家的茶,别的什么这茶那茶也就难入我的法口了。

喝了几年李老师家的茶,通过微信平台交往,我们算是熟悉的陌生人了。有一天,李老师把他写的散文发给我看,谦虚地要我给他指导指导。我很惶恐,自己也在摸索着如何提高散文写作水平,怎能去指导别人呢?更重要的是,当我看了李老师的一篇篇散文后,立刻就被他朴实无华的语言清新自然的笔触所描写的山乡风貌所吸引。他的每一篇散文都在吟诵他美丽的家乡——那山那水那花那草那人那狗,鲜活乱蹦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大山生活的经历,不是骨子里爱透了自己的家乡,是根本写不出这样淳朴自然的散文的。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文字了。我要好好向他学习才对。

记得央视六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中有一段话值得记住。大意是,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位作家必须拥有自己的故乡,故乡不仅仅是他的生命诞生地,也是他的精神生命、文学生命的基础。作家不仅在文学中书写自己的故乡,也在精神上、灵魂上皈依着故乡。莫言的故乡是无疑是“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故乡是陕西商洛,迟子建的故乡是黑龙江北极村……“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片文学的故乡,这个故乡就是你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故乡。”总导演张同道如是说。

李老师写他家乡有条龙井河,夏天浓荫密布,河水清澈透凉。放牛娃们把牛放在山坡上,他们就下河凉快嬉戏,顺便摸一种叫粉石的低等玉石。李老师还写他家乡山坡上的各种植物,比如青桐,用青桐叶子当蒸笼布,蒸出的新麦馒头,那个香啊!李老师还写春天采茶季节的辛苦,因为是抢时间,他和妻子没日没夜地劳作,一片一片的采摘,一锅一锅的烘炒。尤其是妻子承担的劳作更多,皮肤晒得黝黑,手也变得很粗糙,他看了好心疼。铁汉柔情,这样心疼老婆的男人一定是个好男人!此后,我也很珍惜地喝着每一杯茶。

不知不觉中,李老师的写作已经融入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他的精神早已有了皈依。

这里的大山是什么样子的呢?他家的茶园又是什么样子的呢?那个龙井河的水哗啦啦在我耳畔流淌,好想去蹚一蹚啊。噢,对了,山里一定能看见银河和满天的繁星,还有在城市几乎难见到的萤火虫。一想到这些,我的心都飞到大山里去了。看照片,李老师戴副眼镜,蛮清秀的,个头高高的,身材也很匀称,就是一副乡村知识分子的模样。我得去看看。

李老师仿佛知道我的心思似的,及时向我发出了邀请,去他的家乡走走,就是走亲戚一样,因为我们都姓李,五百年前都是一家人。我欢快答应,好!

                              美丽的新山乡——马石村

对于岳西县我并不陌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安徽省人民银行计划处任货币流通科科长,从事全省人民币现金流通的管理工作。还有一个科室叫专项贷款科,是专门负责发放中央下发的老少边穷贷款的。这个贷款利息极低,甚至免息。就是为了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百姓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老科长姓查,长年奔波在岳西、金寨等国家级贫困县。专项扶贫资金也是首先向这些地方倾斜。所以,在我的印象里,岳西是一个很穷的山区。

2020年8月14日,我和大敏姐姐小敏妹妹一行三人自驾游,终于来到了渴望已久的李老师的家乡——岳西县姚河乡马石村。

正值初秋,天气还很炎热,却也秋意初显。当车子驶入大别山区后,路两边的巴茅草牢牢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天是那么蓝,山是那么绿,水是那么清。一丛丛一簇簇的巴茅草正值盛季,摇晃着长长柔软的白色茅穗,那么多情,那么热烈,像是欢迎我们的到来。要知道,这巴茅草在城里是种植在绿化带当点缀的,稀罕着呢。所以我们一个劲地感叹,巴茅草真多、真美啊!

李老师已经在下高速的黄尾站迎接我们了。我们一眼就断定那个骑摩托车的中年男人就是李老师。没有寒暄,招招手后,我们就跟在李老师后面前行。接下来的路就是通往马石村的四十里左右的山村公路。李老师骑得飞快,有时候,我们的车还赶不上他呢。在一个斜坡前,李老师麻利地上了坡,停在了一幢漂亮的三层楼房前。我们的车子也跟着拐了上去,停在了楼前宽大的水泥平台上。到了,李老师的家到了。

这时候,我们才互相仔细打量,原来熟悉的陌生人是长这样的啊,和想象的多少有点出入。比如,我以为李老师是瘦瘦高高的,其实真人个子并不高,大概一米六十左右,比我还矮半个头呢。不过,看上去很结实很健康。话不多,朴实憨厚的面庞露出真诚的微笑。

抬眼一望,李老师家正对面就是一座大山,山坡上全是翠竹,山下是水塘和农田,还有一条乡村公路。在这条山沟里,沿着山坡,皆是两三层高,和李老师家楼房一样漂亮的小楼。这是山村居民的家。给人以新鲜、朝气、富有、宁静、祥和的印象。大大颠覆了我曾经的认知。时代在发展,乡村在巨变,这里的农民早就摆脱了贫困的帽子,过上了现代化的小康生活。

这就是美丽的岳西新山乡——马石村。这里平均海拔750米左右,山峦起伏,重重叠叠,翠竹幽幽,山林茂密,虫儿鸣叫,空气清新,是大别山深处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外桃源!难以言表的惊喜通过我们的大呼小叫,适时地传达出来。这一切太美好了。

李老师介绍说,山里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是茶叶、茭白和各种山上出产的药材,如天麻、茯苓、灵芝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青壮年们外出打工的也很多,在带给家乡物质收入的同时,也带回了新思想新观念。山乡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啊,我想起来了,沿途看见许多村民在路边把茭白往麻袋里装,就是那种带皮的,和我在超市里买的一模一样。李老师家在对面的山沟里也种了一大片茭白,正是采摘季节。原来我们吃的那么好吃的茭白,可能就来自这纯净无公害无污染的大别山深处。心中满满的都是感动。据说,茭白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在大山的怀抱中

这里是大别山腹地,李老师的家就建在山坡上。出门向右一拐,路过两家邻居,直接就上山了。

山路弯弯,可并不崎岖。这是一条修建平整十分好走的山路。李老师兴奋地告诉我们,当年一位时任省委书记来视察时,听取村民的意见,即刻主持修建了这条爱民路,解决了村民上山行路难的问题。老百姓记着他为民办实事的好呢。

最先出现的是一块辣椒地,满地的红辣椒鲜亮又喜庆,特别是那圆鼓鼓的灯笼椒,恰似节日里的红灯笼。这让我们的情绪立刻高涨起来,手舞足蹈,慌忙拍照。接着玉米地出现了,一个个饱满的玉米棒裹着绿叶,斜插在玉米竿上,感觉里面的玉米粒快把皮子都撑破了。真想上去掰一个下来,感受收获的喜悦。这些都是村民利用门前屋后的山间小坡地见缝插针栽种的。山里的土地很金贵。后来的两天,我们看到了但凡能栽种庄稼果蔬的地方都被村民们种上了,一点都没浪费。这里的老百姓太勤劳了。

白天还是35、6度的高温,现在,阵阵山风拂面而来,令傍晚的山林凉爽舒适。我们四人悠闲地行走在山路上。这时候的李老师像换了一个人,他是大山的儿子,在大山的怀抱里,他的思维格外敏捷,动作也十分灵敏,精神抖擞,两眼放光,不断耐心回答着我们有些幼稚的提问。而久居城市的我们,动作迟缓,大惊小怪,在大山的怀抱中,似有不知所措之态。那点贫乏的知识,怎能看懂这大山博大浑厚的气魄?又怎能领略这大山跳动起伏的韵律呢?

路边一棵树上结满了椭圆形的绿色小果果,有三两个泛红了。沉甸甸的,很有质感。这是什么树呀?好奇又欢喜。李老师说,是山茱萸。山茱萸?就是那个“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的,就是王维的这首诗。李老师是乡村中学语文老师,又是散文作者,他的知识储备是丰富的。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流传了千年,脍炙人口,就连我家5岁的小外孙都能流利背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茱萸是什么样的呢?从来都没有机会见过。现在,茱萸就在眼前,那么光洁圆润,绿宝石红宝石一样,非常非常好看。深秋时节它会全部变红,满树的红宝石,艳丽夺目。山茱萸是一种比较名贵的中药材,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九月九日重阳节是至阳之日,次日之后,阴长阳消。古人认为佩戴茱萸能除邪辟恶。于是把茱萸插在身上,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虽说,现在这个习俗渐行渐远,可王维的诗篇还是那么鲜活灵动,震撼人心。

我站在茱萸树边,忍不住朗诵起这首名篇。体会当年远在异乡的王维思念家乡亲人的感伤情怀。古人、今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辉煌的文化遗产,至今都闪耀着耀眼的光辉。我们更应该砥砺前行、发扬光大。一株茱萸树从唐至今都挺立在山头,岁岁年年火红吉祥、辟邪安神。

在茱萸树边踯躅流连后,我们继续沿着缓缓的山路向深山里走去。

又看见结果子的树了。李老师说,这是油桐果子,这个果子成熟后榨出油来用以油漆木盆木桶,或者其它木器,防止开裂变形。这个我知道,小时候家家都有大木盆,用来洗衣服洗澡。过一两年,在最炎热的夏季,就要把木盆重新上一次桐油,再把盆箍子箍紧。这样维护,木盆能用好多年都不漏水。油桐果子圆圆的挂在树上,正在向我们招手呢。原来这个圆果子还能榨出桐油啊。又长见识了。

一路上,跟随李老师的指引,我们又认识了野生猕猴桃、野山楂、野桃子、野榛子、野棠梨、橡树子、洋荷姜……太多了,数不胜数。丰饶美丽的大山,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填补了我们许多知识的空白。

这里仍旧是巴茅草的天下。山路边、陡坡上随处可见大片的巴茅草,那随风摇曳的白色花穗犹如白衣飘飘的仙女下凡,气势和柔情浑然一体,把初秋山林渲染的更加生动妩媚。

在高山上看天空,天空离我们很近,已经从碧蓝向橘黄转化。白云被晚霞镶上了金边,层层叠叠、团团簇簇、飘飘渺渺。更远处的连绵山峦尽收眼底,倦鸟归林,山林寂静。沉醉在大山晚霞辉煌的宁静中,陷入悠远的遐想里,今夕何夕?

我们是被遗落在嘈杂城市里的孤儿,目光呆滞,心灵饥渴。现在,我们投入大山母亲的怀抱,嗅到了她的芬芳,体味着她的宽厚,得到了她的滋润。

返回时,我们都似换了一个人。

                                          今夜星光灿烂

夜幕降临,我最盼望的时刻来到了。

小时候的夏夜,睡在凉床上仰面朝天,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啊!天空并不是黑暗的,是钢蓝色的那种黑,满天的繁星就缀在上面。星星太稠密了,以至于都窝成了一团团一片片,那些明亮的星星就在这团团片片中脱颖而出,闪着骄傲的光芒。当然了,北斗七星总是那么特别,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我们小孩儿有时候还认不明白,就用手指着天空辨认,不时大叫,看啊看啊这个是勺子,那个是把子。为自己认识了北斗七星兴奋不已。寻找牛郎织女星,也是我们最喜欢的事情。牛郎星总是比他两边的星要亮很多,那是因为那两颗星是他的孩子。织女星和牛郎星差不多亮,那是因为他们是夫妻。银河把他们隔开了,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时间太长了。

那条银河长长的挂在天幕上,蜿蜒逶迤,伸向看不见的天边。那时候,我真的以为就是一条河呢,生怕河水不小心淌下来了,那可不得了。长大了知道银河是无数星星组成的,更觉不可思议。

萤火虫到处飞舞,有时候落到花丛中,有时候又落到草地上,还有时候就在树梢那里飞来飞去。夏夜流萤,感觉是要和天上的星星媲美似的。伸手捉一只放在手心,看它的小屁股发光。或者,捉一些放在小瓶子里,看它们集体小屁股发光,照亮黑暗。这些都是童年夏夜稀松平常的游乐,也是年龄渐长后心心念念的美好。

后来的后来,我再也看不到繁星满天了。即使你睁大眼睛使劲寻找,黑雾雾灰蒙蒙的天空上,只有屈指可数无精打采的几颗星星勉强眨着眼睛。更不要说银河了,银河已经彻底消失在城市的天空。萤火虫早已销声匿迹,想看它们得费心找寻。

我心怅然,我心失落。寻寻觅觅,念念叨叨。

女儿知道我的心思,有一年特别选了萤火虫季节带我到日本旅游。她在攻略上看到,有一家宾馆以萤火虫为招牌招揽顾客前往。我们就选择下榻此处。

晚上,我真的在宾馆的小花园里看到萤火虫了。那萤火虫可真肥大,一只都有我小时候看到的那种两三只大。随手捉一只放在手上,肥嘟嘟小屁股上的荧光分外明亮,简直爱不释手了。在小花园里徘徊了很久,不舍离去。回房间进门厅时,服务生示意我手上有只萤火虫,要放回小花园。原来我的袖口停留了一只萤火虫,自己没发现。看来,萤火虫知道我喜欢它们呢,也是恋恋不舍啊。赶紧把它放回小花园。女儿告诉我,这些萤火虫是专门人工喂养的,以此吸引游客,可金贵着呢。可不吗,我们也是冲着这才住进来的。喜欢萤火虫的人可不少啊。

从那以后,我几乎再也没有看到过那么多的萤火虫了。

李老师的夫人早就把晚饭烧好了,饭桌摆在楼外的大平台上,丰盛的晚餐都是用纯天然的农家食材做的——有现在田里掰的金黄色玉米、有李老师拿着砍刀现到山上砍的紫色洋荷姜、有农家土老母鸡汤、有手工发面大白馒头、有蒿子粑粑……头顶苍穹,面对大山,享受着晚风的吹拂,我们大快朵颐。

饭后,清香四溢的岳西翠兰已经泡好了,就放在一张竹凉床上。茶叶是茶区人的魂,不喝茶就是掉了魂。一天要喝三次。早晨起来泡一杯清香的茶,开始一天美好的生活;中午泡一杯清香的茶,喘口气加把劲;晚上再泡一杯清香的茶,消除一天的疲劳,夜里做个美梦。茶区的人是不会因为喝茶而失眠的。喝茶失眠都是城里人强加给茶叶的不实之词。是因为你本来就睡不着觉,而不是因为你喝茶了睡不着觉。

我们围着竹凉床坐在竹椅上,细细品味翠兰的清幽。晚饭时,远处的天空还有一抹淡淡的晚霞,此时的天空完全暗了下来,对面的大山成了一个庞大的黑屏,山坳里的小动物们一定迫不及待了。其实,我们也迫不及待了。等到李老师把所有的灯都熄灭后,我们齐刷刷地仰望苍穹,随着我们的眼睛逐渐适应黑暗,一时间目瞪口呆。

梦魂萦绕的小时候的夏夜啊,又回来了。 那天空,钢蓝的黑。黑蓝的幕布上繁星闪烁气势磅礴。一条银河从山那边飘了过来,在我们头顶上起舞,又蜿蜒回转,伸向遥远的天际。大敏姐小敏妹还有我,就那样昂着头不停地看啊看啊,激动地眼泪都要流出来了。突然,大敏姐喊,快看快看,那里有一只萤火虫飞过来了。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果然有一个亮点向我们飞来。近了近了,就是一只可爱的萤火虫啊!定睛再看,不远处有好几只萤火虫在飞舞呢。李老师说,前一段时间,萤火虫可多了,现在季节已过,只能看到三三两两的了。我们异口同声地说,能看到萤火虫已经很知足了。

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游山逛水,有一天夜宿山里的一座寺庙,当他睡在高楼上,看到满天星斗的时候,激动万分,挥笔写就了一首情趣盎然的诗篇《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千多年前,面对星汉灿烂,伸手可摘,诗人产生了对大自然的崇尚和敬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我们住在地上,天上可是有神仙的噢。不要大声喧哗,不要惊动天上人的安宁。

当年李白看到的天空还在,李白看到的星星也还在。但是,在嘈杂的城市里,已经看不到那样的天空和星星了。我们缺少对大自然的敬畏、惊扰了天上人的安宁。星星离我们远去,银河就要干涸,神仙们逃之夭夭。他们逃到了大山里,这里,没有声光电没有废气尾气和甚嚣尘上。

在纯洁静谧的大山里,我们看到了李白的星星在闪耀,李白的银河在起舞。我们又回到了指星星看月亮(童年在星月下做的一种游戏)的稚嫩童真时代。

朴实的李老师曾经对我说,他天天都能看到满天繁星。那时候,我想象不出是什么样的。现在,我就在他家门前看星星。今夜星光灿烂,我看到了北斗七星,我还看到了牛郎织女星分处银河两岸。我也是不敢高声语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是静静享受这仙境一般的美好吧。

                                   大山的清晨

清晨,我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薄雾朦胧的大山中。花儿草儿庄稼儿果蔬儿被一夜的露水滋润,蓬勃透顶。小鸟们的叫声在寂静的大山中回荡,如同天籁。一只白鹭停在一棵大树上,我慢慢走近,它也不惊慌。没人惊扰过的鸟儿多半傻乎乎。大片的竹林碧绿挺拔,山风吹过,飒飒作响。湿润的空气中飘浮着草木的清甜馨香。

李老师拿把砍刀带着我们沿山路溜达。勤劳的山里汉子,脑子里装的都是劳动。当然了,神秘丰饶的大山总会给勤劳的人们以丰厚的回报。这不,李老师看到了山坡上有洋荷姜露出了头,蹲下去就用砍刀掘,很快就收获一大捧,足够中午炒一顿的了。这是纯粹的山珍。那边有一棵野生毛桃树,桃子基本成熟了,个头很小,也不起眼,可是吃到嘴里全是自然的清甜,在城里多少钱也买不到。李老师赶紧下到树边,为我们够毛桃吃。地势有点陡,不好够。身手矫健的李老师根本不在乎。在自家的玉米地里,李老师顺手又掰了玉米棒,准备煮给我们吃。山里的玉米棒个头不大,金黄金黄的,有嚼劲,口味足。

李老师家的茶园就在一个很陡、很陡的山坡上,我们喝的香茶原来就是这里长出来的啊!亲眼所见,采摘茶叶真要费一番力气,就上那个陡坡都不好走。秋季到了,茶树们也该休息了。待到明年春天,又是一番茶叶飘香。

山里人烟稀少,路上碰到几个村民站在自家漂亮的楼房门口,热情和我们打招呼。看得出,他们都生活得很好。女人们都身材匀称,皮肤紧致、光洁,含羞地对我们微笑。城里女人们的那种臃肿肥胖,在这里是看不见的。男人们个头都不太高,但都很结实健壮,精神饱满,黝黑光亮的脸膛,粗糙的大手,憨厚的神情。山里汉子们为自己的家撑起一个天。

东边的山头已经开始泛白,很快就泛红,没过多久,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宣告山乡清晨的结束。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赶山的人那是要争分夺秒的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想起了田园诗人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大山给予我们的就是惊喜再惊喜。

                                龙井河水哗啦啦

大山上空的天蓝得不讲道理。在合肥时,只要那天天空是蓝的,朋友圈都会兴奋起来,各种照片晒合肥蓝、合肥蓝。骄傲的不成样子。现在,再看马石村山中的蓝天,都为那个合肥蓝汗颜。什么是碧空如洗?这就是碧空如洗。什么是高天流云?这就是高天流云。尤其是透过巴茅草那弯弯的白穗,仰望天空,那构图,那色彩,均是上天的手笔。

正被碧蓝如洗的天空所惊倒,忽有流水哗啦啦的声音传入耳畔。眼前顿时一亮,一条小溪潺潺流淌,溪水透明清澈,溪中的大小石子清晰可见。李老师说,这就是他在文章中多次写到的龙井河。这里是江淮分水岭,河水向这边流就注入了淮河,河水向那边流,就注入了长江。我们一时半会儿搞不清楚这边那边,可是我们知道了龙井河水是通向长江淮河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次来的我们姐仨都是喝淮河水长大的,看到龙井河水和淮河相通,立马和这方土地这座大山的感情又拉近了一步。我们都是江淮儿女啊。

出来逛山时,李老师家的小狗灰灰一直默默地跟在我们后面。我们停下,它停下。我们前行,它朝前就跑,不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跑远了,就停下来等我们。看我们那么喜欢河水,小灰灰也在水滩上跑来跑去。我们照相,它就呆呆地望着我们。

就在我们爬山有点吃力口渴燥热之时,只见在一处浓荫遮掩的溪水上,一泓瀑布从天而降。虽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却也十分壮观。

啥也不管了,我们姐妹仨直接就扑了过去。瀑布落差也就几米,欢腾的小水珠形成白色的布帘,水流强劲,下方就是一个小潭,承接瀑布的流水。再往下就是浅浅的小溪。我们脱了鞋袜,投进了溪水的怀抱。透凉透凉的溪水,淹没了脚踝。我们提着裙子,在水中蹚来蹚去,燥热和疲劳即刻就被驱赶得无影无踪。西方油画中常有林间仙女的景象。现在,我们就是裙裾飘飘的林间仙女。当个林间仙女真美妙。李老师坐在水边为我们拍照。估计,他也很享受此情此景。

这个小瀑布十分难得,是今夏雨水过多所导致。这让我们大饱眼福,收获了意外惊喜。小狗灰灰也很高兴,很乖地卧在溪水边的阴凉处,不时摇摇尾巴,深情地望着我们。

傍晚的龙井河别有一番风情。我们再次来到河边。这一处就是李老师小时候放牛的地方。到这里后,李老师特别欢快,讲述他小时候的故事,好像他还是那个在龙井河水里乱扑腾的放牛娃。

一棵枫杨树斜长在水面,似与河水拥抱。河水从山坡的密林中倾泻而下,流淌的声音特别响亮欢快。我再一次脱掉鞋袜,坐在水边的大石头上,把脚泡在水里,享受着甘冽溪水的爱抚。水是那么透明,我的双脚在水中一览无余。水中的石子花样繁多。李老师带着我们寻找粉石,这是他小时候以至现在都在寻找的宝贝。找了半天,粉石没找到,倒是发现了几枚很有特色的漂亮石头,有墨绿色的,有黄褐色的、有带条纹的,形态各异。

回到李老师家里,他拿出以前摸到的粉石给我们看,原来是一块灰白色的石头,而不是粉色的。我一直以为粉石是粉色的。粉石是指这种石头可以写出字来,有粉笔的功效。能写出字的石头,对于山村的孩子来说一定很珍贵。那时候,贫穷的山里娃们能拥有一支铅笔都是很难的。时至今日,山乡巨变,迈入小康,什么笔都有了。可是李老师还是那么宝贝他的粉石,兴奋地写字给我们看。

龙井河是姚河乡马石村百姓的母亲河。家家户户接通了从龙井河流进的自来水。过去要下河挑水,现在自来水龙头一拧,龙井河水就出来了。这水是可以直接喝的,它堪比任何纯净水。不,比纯净水更有营养。

更大的视野看,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哺育了华夏儿女,它孕育了中华文明。我爱我们的大中华,我爱长江黄河。从我们目所能及的视野来看,我爱淮河,我也爱眼前这条哗哗流淌清澈明净的龙井河。

我们要走了。李老师的夫人一改腼腆的模样,拉着我的手就要和我合影留念。几天来,她总是默默无闻地在为我们服务,做好吃的好喝的。一说照相就脸红。她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山货带回城里。再多的感谢都显苍白。

小狗灰灰也很失落,爬在门前的水泥地上伤心地望着我们。我们说再见,它也不想和我们对视了,低下头来,若有所思。总之,它一定是不想说再见的。

大山的儿子李老师,是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山里汉子。他骑上了他的摩托车为我们送行。我们的车依然行驶在他的后面,看到了一个透着坚强和自信的背影。到了路口,李老师挥挥手说再见。好似云淡风轻,其实嗓门已阻塞。

我们的心早就留在了大山里。我们和大山也是难舍难分。待到深秋,我们再来品尝山里红、红柿子、野猕猴桃。对了,还要看全部红透了的山茱萸,那满树的红果果,如熠熠生辉的红宝石在召唤着我们。

                                                                      2020、9、11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