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人吗?能给点儿吃的东西吗?”一个蓬头垢面,穿着破旧棉衣棉裤的老年人,手里提着个塑料纤维空化肥袋子在村子最东边一家大门前有气无力地喊着。只见他脚上拖拉着一双不知从哪里捡来的破棉鞋,又脏又黑的皴裂的皮肤已经看不清本来面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到春节前这个时节,城南李家寨村就会出现这一幕,他就是我们村里唯一一个半要饭的乞丐,也是最后一个半要饭的乞丐------李老七。此人从村最东人家开始挨家挨户要饭,当户主拿出馒头给他以后,他就会向这家人深深一躬,表示感谢。有时这人身后会跟着几个小孩子,嘴里高喊着“李老七要饭了,李老七要饭了”,他有时回转身去冲孩子们喊:“回家去,回家去!”有时进出院子会被户主的狂吠的狗撵着,他也不看一眼,继续到下一家。
李老七是谁呢?李老七就是城南李家寨村李学举爷爷的第七个儿子。李爷爷生在清朝末年,从小上过私塾,在农村来说是有点儿文化的人,也是村里的大户。李爷爷有七个儿子,在那个战争不断混乱的年月里,有个儿子当兵在部队打仗丢了性命。另外几个儿子,有的在农村种地务农,有的干个体小生意。在我们这个地方刚刚解放的时候,他的第七个儿子降生了。李爷爷对这个小儿子特别喜欢,所以给他起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李文彩,是希望他长大后书写的文章有文采放光彩,能担负起李家光宗耀祖的责任。
建国后,村里建了小学,李爷爷就把李文彩送到小学校。李文彩天资聪慧,认识字最快最多,基本上过目不忘,唐诗宋词朗朗上口;算数也很好,心算、口算张口即出。在小学几年的时间里,深受老师和村里人的喜爱。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平原中学。在中学班级里,他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特别是他能熟读背诵唐诗三百首。他的作文写得也特别好,经常做为范文被老师们在班级里宣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文彩这个小伙子也越发长得帅气,高高的个子,四方团脸,浓眉大眼睛,说话也是文绉绉的。他是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的一个好学生,公认的大学生苗子。即便是学校放假回到家中,在农忙的时候,他想拿起铁锨帮家人们干点儿活,七十多岁的李爷爷喊他住手,不让他干活,让他到屋里去学习。村里的人们,都知道李文彩学习好,下一步成为大学生是把里攥的事,都对他格外高看一眼,很多人离老远看到他就打招呼问好。
十年寒窗苦读迎来高考,莘莘学子一朝改变命运。他们终于憋足了劲,将全身所学付诸高考中。且说高考揭榜这天,平原中学校门前人山人海,大红纸书写的红榜高悬在上。人们都挤在榜前,寻找熟悉的姓名。李文彩也挤到前面,寻找自己的名字。当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后,他露出会心的微笑。他继续向下面找,可是找到最后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他面色凝重,但并没有大悲之色,神情喜忧参半。他暗下决心,苦读一年,来年一定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红榜最醒目之处。
在发榜这天,老师和同学们感到很诧异,有两个不理解:一个是被大家公认的优秀学生李文彩,每次考试成绩都在前几名,这次考试却异常地名落孙山;二是班里另一位成绩一般般、但长相俊美被誉为校花的王俊凤同学,却以优异成绩被某著名大学录取。怎么回事儿呢?人们都百思不得其解。
李文彩回到家乡,他没有被大学录取的消息迅速传开,人们也觉得不理解,这么聪明、爱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怎么会考不上大学呢?已经年迈的李爷爷听到消息后,在炕上躺了好几天,李爷爷总是想不明白,感觉不可能的事儿,偏偏让咱摊上了,觉得脸上无光,在村里简直抬不起头来。李文彩向卧床不起的老父亲发誓来年一定高中榜首,李爷爷才身体好些,但精神状态明显不如以前了。
两个月后,李文彩又走进平原中学校园。这是找了他原来的班主任杨老师做工作后,杨老师又找到校长,将李文彩的情况给校长汇报,校长才特批留下他到下一级插班学习,来年参加高考。在学校里,复习生李文彩发疯地学习,晚上经常学习到深夜,即使吃饭也抱着课本。然而,政治风云突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各级传达中央通知精神,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听到这消息,李文彩和众多学生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他百感焦急,觉得希望渺茫,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又过了段时间,他们这些复习生只得告别老师、同学,无精打采地带着学习用品回到家乡。他已经二十多岁,是成年人了,以后就是生产队的劳动力了。其实,他还有一个难言之隐,就是高考时的同班同学王俊凤,在得知高考停止之后,原本书信联系频繁的他们,再也没有给他来只字片语。当李文彩回到家乡后,就接到了王俊凤给他的“各自珍重”的断交信。
这纸里包着的火终于着了,原来这位女校花王俊凤家也是城南一个村子的,与李文彩相隔两个村,离得并不远。他们在学校里早就偷偷谈起了恋爱。特别是每次学校放假,他们经常在一起走着回家,一路上不断地交谈,一个是俊美的校花,一个是学习优异、长相帅气的大学苗子,爱情的火花一碰就着。很多课余时间,校外的小河边、学校操场上都留下他们的身影,但谁也不知道他们在谈情说爱。这位校花家里比较穷,但长得貌若天仙,李文彩爱她爱得很深、很痴、很迷。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甚至答应一定帮王俊凤考上大学。就在他们高考前一天晚上,他俩相约见面了,李文彩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王俊凤,就是在高考答卷时,他要把自己做的试卷写成王俊凤的名字,他让王俊凤把试卷写成他的名字,王俊凤听了后,感动得留下热泪,一头扎进他的怀中……
就这样李文彩名落孙山,而王俊凤却考到一所著名的大学。李文彩想凭借自己的实力,再复习一年,来年考到王俊凤上学的大学,这就是他们两人的“秘密行动”。
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大学停止了招生。李文彩懵了,王俊凤也懵了。李文彩回家务农,王俊凤考虑再三决定和李文彩断绝“关系”。这就是现实。
李文彩一封又一封的书信想再联系王俊凤,可再也联系不上了。李文彩简直要发疯了,他甚至想用自杀来向王俊凤表白,他在大学生放假时间到王俊凤所在村、她家、她可能去的地方找啊找,但就是见不到面,他一无所获。最后竟然到了不知道吃饭,不睡觉的地步。随之,李文彩精神也变得不正常了,经常目光呆滞、自言自语。有时夜不能寐,白天却迷迷糊糊地睡觉,有时吃喝拉撒也不正常了,长长的头发不洗不修剪,又脏又乱,他已经彻底疯癫了。直到这时,人们才知道李文彩没有考上大学的原因和得病的缘故。李爷爷得知一切,气得一命归西。
李文彩后来精神略好了些,但他的身体却彻底垮了,不能正常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不能挣工分。没有工分,每到年底粮食收成下来的时候就分不到多少口粮。他跟着哥哥们才勉强饿不死,日子过的很是惨淡。
80年代初期,平原县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分了土地,这时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粮食、棉花年年大丰收,农民收入不断增长。李文彩的那部分土地他哥哥种了,然后他哥哥每年给他一部分粮食。但这仍不能解决他的吃饭问题,因为他年龄大了,跟哥哥们生活已经不现实了。他自己不能做饭,也不会做饭。不知是谁给他出了个法子,也就是在每年的春节前到全村每户,从东头到西头要一次饭,每户走一遍,要馒头吃。当别人给他馒头时,他就给人家深鞠一躬,表示感谢。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要粮食,他拒绝了,他不要粮食是因为他不想让人们觉得他贪婪,他只想简单地能吃上饭。他把要的馒头晒成干,慢慢留着吃,加上他哥哥们的照顾,基本上解决了一年的吃饭问题。
对他的行为,很多人感到惋惜,觉得这么聪明的人,一辈子可惜了了。慢慢的,李文彩的大名被人们遗忘了,而李老七的名字却叫响了。还有村里人编了顺口溜:“做人莫学李老七,深陷恋情太痴迷。大脑一热随性起,落笔留名后悔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