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恒昌的头像

李恒昌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4/23
分享

“沂蒙山小调”之后再谱新“壮歌”

——评厉彦林长篇报告文学《沂蒙壮歌》

李恒昌

厉彦林先生的长篇报告文学《沂蒙壮歌》是他继《延安答卷》之后,推出的一部新的时代颂歌。这部志在“为普通沂蒙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著作,以宏大的视角、详实的材料、细微的笔触和深沉的感情,全方位抒写了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新时代“沂蒙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而创造出摆脱贫困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奇迹的壮丽画卷。这是继“沂蒙山小调”之后,作者与沂蒙人民一起谱写的一曲新时代的“沂蒙壮歌”。作品一经问世,即得到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引起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并深得有关专家学者的赞誉和好评。那么,这部题名为“沂蒙壮歌”的作品究竟“壮”在哪里,好在何处,又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呢?仔细阅读该书就会发现,这部著作之所以称得上“壮”,就在于其主题的壮伟、事迹的壮阔、精神的壮美和山河的壮丽;之所以称得上“好”,就在于其四个“壮”的特点又从不同层面分别体现了其立意新、内涵深、精神美和风格实的优秀品质;其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能够起到知往鉴今呼唤初心,立足当下启迪未来的引领作用。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一部作品高效衔接贯通“两大战略”

《沂蒙壮歌》最突出的特征是拥有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便是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时代主旋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当代中国最重大的主题,是党和国家的主题,也是时代的主题。正如该书作者所言,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一部鲜活生动的“脱贫史”。作者将镜头聚焦党和国家大局,紧密追踪时代,高度自觉地承担了反映和讴歌这一主题的时代责任。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在这一主题的指引下,沂蒙人民为此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宏大历史画卷。透过这一鲜明主题,我们有幸看到沂蒙人民在跟着共产党搬掉头上的“三座大山”之后,在这片无数革命烈士鲜血浸润的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是怎样展开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大决战,终于搬掉贫困落后“这座大山”的。这场大决战虽然没有硝烟,但意义非凡,彻底永久地改变了沂蒙人民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作品不仅抒写了脱贫攻坚这一历史性任务的完成,而且及时抒写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和最新成果,展现了沂蒙人民实现脱贫之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积极创建乡村振兴“沂蒙样板”,迈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沂蒙高地”,为新时代乡村振兴锦绣长卷增光添彩的创造性实践和努力。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战略部署。如果说,扶贫攻坚是补短板,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所必须的话;那么,乡村振兴则是推进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当看到,当今文坛,反映脱贫攻坚的题材比较多,反映乡村振兴的比较少,而将两者紧密衔接起来,一并反映的更是凤毛麟角。厉彦林先生能够及时衔接贯通两大战略进行总体性反映,既是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的体现,也是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的体现。

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同时又在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进行和展开。作品真实地再现了这一时代主题的特质,明确指出“党是脱贫致富的靠山”。作品通过典型人物的抒写,集中展现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党组织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和领头雁。“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一家一户,更离不开党支部”“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这是时代的呼唤、群众的期盼,更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和经验。从一大批基层党员干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共产党员的光芒。正如作者所描述得那样:这些老党员都是带光的人,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一直努力地 亮着,照亮自己,也照亮家人和众人。

作品深刻展现了在这场事关沂蒙人民命运的大决战中,沂蒙人民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像战争年代支援革命一样积极主动。革命年代,他们自觉将自己的中心工作定位为全力支援人民战争的胜利;当今时代,他们又将自己的主题定位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上。他们自觉将党和国家的大局当作压倒一切的大事,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在一次基层工作会议上,大家都在讨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应当是个什么样子,有个叫王传喜同志说:“这应当是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主题主线,也是目标和方向。” 这个答案听起来抽象一点,其实说出问题的实质,由此看出他们的自觉意识。他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毫无保留,尽锐出战,发起总攻,形成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强大合力,从而夺取了最终的胜利。对于上级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他们从一开始就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虽然地处偏远,却志在打造乡村振兴的“沂蒙高地”。“我们在中央 20 个字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更’字,就是让群众生活更幸福、更有获得感 和安全感,努力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游’,而且‘生产美、生活 美、生态美’,最后达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样板 区、先行区。”这体现的都是高标定位、争创一流的意识。

再现的人物事迹和经验做法,既感人至深又波澜壮阔

《沂蒙壮歌》是通过沂蒙人民的无数先进事迹来展现时代主题的。有骨气、有血性、有志向的沂蒙人民,不向命运屈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涌现成长出众多可歌可泣的新的典型事迹。这些由沂蒙人民共同谱写的事迹,既是真实的感人的鲜活的,也是丰富的多层面的立体的,更是壮观的和壮阔的,很多是堪称壮举的。我们看到,沂蒙大地上,先进典型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为百姓谋福造福,为国家排忧解难,为子孙立标树杆,在新的伟大时代,他们又谱写了新的“群英传”或“先模谱”。

最感人的是涌现出的新时代“扶贫六姐妹”的形象。善良淳朴的沂蒙儿女,始终秉持“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以“打赢脱贫战怎能少了我”的使命,自觉加入脱贫扶贫队伍。在曾经诞生过“沂蒙支前六姐妹”的地方,又涌现出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曹淑云、刘加芹、于学艳、林西臻、牛庆花、王洋等 6 名沂蒙女性。他们在依靠坚毅和奋斗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扶贫救困为己任,主动投身到反贫困斗争大决战,靠微薄收入帮扶贫困群众,靠点滴善事汇集人间大爱。他们的行为,无愧新时代“沂蒙六姐妹”的光荣称号。

脱贫攻坚,是一个涉及面广,且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此前也有一些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要想取得实效和长效,必须“精准”发力。这方面,沂蒙人有着更深的感受,也有自己的成功经验,作者将这些成功做法深度挖掘了出来。在“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评估”的过程中,许多问题引起了他们的思考:如何防止上级宝贵且有限的扶贫资金资产成为“一锤子买卖”? 他们深刻认识到,单纯的“输血式扶贫”短时间内能改善贫困地区贫困 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但容易忽略群众更需要的东西,比如人才的培养、机制的建设、观念的转变等。因此,他们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终极目标是增强“造血”功能,增强低收入人群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增加经济收入的能力。他们查找“卡点”和“难点”,寻找“撬点”,牢牢牵住“牛鼻子”,立足老区实际,围绕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适当发展种养业、旅游业、林果业、畜牧业。从路径上看,创造“精准扶贫三十六计”,包括企业带动、承接生 产、百姓众筹、资源整合、代管养殖等;从措施上看,创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办法,包括土地流转、产业经营、园区务工、金融扶持、政策兜底、合作社助力、管理服务等;从方法上看,创造多种“锦囊妙计”,包括连片开发、点对点帮扶、村企共建、户企结对、资产入股、辐射带动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也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出现,部分农村一度出现“空巢化”“老龄化”等问题,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是绕不过去的问题。沂蒙人民深深地懂得这一点,他们把“人气”当作乡村振兴的“脉象”,采取过硬措施,构建年轻人返乡创业的“强磁场”。这方面,作品详细记录了岱崮镇的成功经验。党委书记王烈锋介绍说:“我们按照‘红色雁阵,振兴崮乡’的思路,想方设法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加快乡村振兴。”他如数家珍地说出了一串已经在本镇崭露头角的返乡创业青年人的名字:王维、王栋、窦宝友、刘保存、魏长城、李长伟、宋增朋、 张建基、王明运、王刚等。“这十位是我们镇返乡创业的带头人,也是我们精心培土浇水的十棵‘青春树’”从中我们看到的是沂蒙天空鸿雁高翔的美好希望和未来。

既深度破译了“沂蒙精神”的密码,又多方面阐释了其崭新的时代内涵

《沂蒙壮歌》最大的特色是充满精神性。沂蒙人民是很朴实的人,但是,作者却从他们身上发现了精神的光辉:这是一群脚踩泥巴、头顶国家的人;这是一群为党尽忠、为民舍命的人; 这是一群胸口有火、眼里有光的人;这是一群朴实厚道、感天动地的人; 这是一群散发光芒、给人力量的人。由此我们看到“沂蒙精神”,像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脱贫攻坚决战和乡村振兴的征程。

作者最大的贡献是深度破译了“沂蒙精神”基因的密码:一方面是党视人民至高无上的政治立场和为民奋斗的情怀,一方面是沂蒙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执着信念,以命许党,永远跟党。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初心使命,是沂蒙精神的逻辑起点,沂蒙人民一心向党的这种群体意识和集体自觉,是其逻辑必然。“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特质,融入党群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作者以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沂蒙精神”的血液和密码,已经客观上走入沂蒙山区人们的生活,深入人心,融入生命。“沂蒙精神”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红嫂精神”“厉家寨精神”“九间棚精神”“商城精神”,像“沂蒙精神”在不同时期凝结出的一粒粒珍珠,与党同频,与时代同步,与民心同向,成为推动沂蒙老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彻底摆脱贫困束缚、追求丰衣足食美好生活的澎湃动力。沂蒙人民正是依靠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才在摆脱贫困的伟大斗争中,率先打了大胜仗,也为革命老区树立了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享受美好生活、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榜样。

作者特别注重将“沂蒙精神”这一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写实写丰满,写得有血有肉。我们看到,“沂蒙精神”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丰富了思想内涵,注入了新鲜血液,升华了内在品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党忠诚、敢于冲锋的品质。有的党员说:“面对脱贫这场大战、硬仗,对党忠诚,就得 打冲锋、当先锋、不掉队。”其次,沂蒙人民“认死理”的精神。中央号召的,就横下一条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达目标不收兵。特别重要的是沂蒙人民深深懂得感恩和回馈。作者讲述了一系列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故事。新冠疫情期间,赵娟的两个女儿请缨到村里抗击疫情第一线,白天在村值守点执勤,夜间巡逻值班,还主动总结村里抗击疫情的做法。沂蒙人民在实现脱贫之后,自己富了不忘众乡亲,坚持好日子大家一起过,更坚信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九间棚村依靠金银花种植实现富裕之后,还对口支援新疆地区。党支部书记刘嘉坤说:“我们山东承担着援疆任务,九间棚作为率先富起来的村庄,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山东援疆,为助力祖 国西部脱贫贡献微薄力量。”这都是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应有内涵和图谱。

既诗意描绘“美丽中国的沂蒙版面”的壮丽景致,又揭示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深层原因

沂蒙山,从亿万斯年的造山运动中诞生,绵延泰岱之侧、黄海之 畔,纵数八百里、横数八百里。这里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洋货不入”;这里曾是满目荒凉,山野沧桑,一地贫穷。而今,作者向我们呈现的却是一派山河壮丽、诗意昂扬的全新景象:春天走进沂蒙山,到处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尽态极妍,一幅幅山水田园画,让你沉醉于至纯至美的大自然,流连忘返。这人间的“大美”,这一切的“变化”,因何而来?作者深层次揭示了其内在原因。

沂蒙人民正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把脱贫攻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把保持绿水青山作为乡村振兴的底色,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和各环节,持续改善农村基 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才在这片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天蓝、地净、山绿、水碧、人和的“最美图画”,创作完成了“美丽中国的沂蒙版面”。

早在2002年临沂市就邀请吴良镛、周干峙等全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制定了《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明确了“以河为轴、两 岸开发、北上东进、南优西连、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2015 年,市委市政府又印发了《临沂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 年)》,提出按照“以河为轴、北上东进、南优西拓、中疏旧改”的总体思路,推动形成“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紧凑高效的中心城区空间格局。2020年,临沂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三步走”,坚持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坚持传承红色基因与根植绿色生态相协调,加快沂蒙革命老区的特色发展、高质量绿色崛起,从而实现了“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 的战略性转变。

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水库边的小故事:主人告诉他说,“这水库是莒南县城几十万人的水源地,我们不忍心污染它。我们有污水池,定期把污水和残渣剩羹拉运 到水库外边集中净化处理。虽然眼前是大水库,但我们更要学会节约 用水,珍惜每一滴水,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体现的是沂蒙普通老百姓爱护家园、爱护自热的高度自觉意识。

厉彦林先生此前曾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创作,而且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篇章。作为土生土长的沂蒙人,他亲身经历、目睹了沂蒙山区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的伟大变革和沧桑巨变。花甲之年的他又重整行装,怀着一颗崇敬、感恩的赤子心,奔走在沂蒙大地上 虔诚地淘拾珠贝,深入一线用真心、真情、真诚去采访考察,探寻与时代同频的脉搏,穿越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时空隧道,在“沂蒙山小调”的基础上,谱写了属于新时代的“沂蒙壮歌”。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在时代的大潮中实现了人生和艺术的“华丽转身”,走向新的天地。我愿意以此文章为他“壮行”。盼望他能够在这条大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阔,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和美丽笔触,抒写出更多更好的属于人民的“壮歌”和“凯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